"粽兒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端午節即將來臨,看龍舟吃粽子作為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了,我相信每一個贛州人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一邊看著龍舟賽,一邊吃著外婆包的粽子,那種記憶對我們來說彌足珍貴,值得回憶。
外婆的味道,不僅僅是我們念念不忘的味道,也是贛南客家粽的味道。很多人不知道,其實粽子根據地域不同,也分很多種,沿襲自客家人源遠流長的歷史的客家粽,擁有獨特的歷史印記,刺激著每一個客家人的味蕾。
贛南這片紅色土壤,不僅僅孕育了輝煌的歷史文化,同樣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客家人世世代代在這裡生活,而客家粽就是客家人的生活印記,客家人偏愛它,也是因為其獨特的生活印記。
在贛南的大山深處,散布著各式各樣的植物,客家粽的製作少不了鹼水,也就是我們小時候說的土木灰,源自大自然的饋贈,小時候外公會去山上砍下黃板柴樹,燒製成草木灰,而草木灰就是天然的鹼水製作材料,經過鹼水泡過的糯米,色澤略黃,晶瑩剔透,做出來的粽子有一股獨特的香味,讓人念念不忘。
客家粽的選材精良,精選優質糯米,在清水中浸泡大約12小時,時間的拿捏是個技術活,太短則粽子會成夾生粽,太長則會造成糯米斷裂,然後放入冷卻至70度左右的頭道灰水中,此時的糯米像海綿一樣把灰水吸取進去,全身呈現金黃色,一股天然鹼的清香撲鼻而來。不僅是糯米要經過灰水的洗滌,用來包粽子的粽葉也需要在二道灰水中焯一下,以保證粽葉渾身碧透。
客家粽的配料一般就地取材,通常取自贛南地區的主要特產,譬如石城的白蓮子、龍南的梅乾菜、贛縣的香腸、寧都的豬腿肉、贛南的艾草等等,因此也就有了獨具特色的客家粽——客家鹼水粽、艾草紅豆粽、客家香腸粽、客家白蓮粽、客家鮮肉粽、客家梅菜扣肉粽、蛋黃鮮肉粽、客家龍粽等等。
相較於普通的粽子,客家粽色澤金黃,味道鮮美,且更容易保存,而菲爾雪的客家粽深諳客家人偏好"鹹、肥、香、熟、陳"的獨特口味,取材於贛南地區的山野之根、田園之綠、河塘之鮮,是一款承載了客家人專屬記憶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