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吃」可是天大的事情,因為喜歡「吃」,會「吃」,越來越多的美食被挖掘出來,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因缺少宣傳,局限在某一個區域,還是存在許多「默默無聞」的地方美食等著我們去發現。今天,我們將探訪一種贛南大地上的形似腸粉的美食——燙皮。
香糯Q彈的廣東腸粉聲名遠揚,相信很多人就算沒吃過,也聽說過。但談到一種與它做法和外形都相似的贛南客家美食——燙皮時,肯定很多人聽都沒聽過,甚至還有不少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燙皮?燙誰的皮?哈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它吧!
燙皮,又稱湯皮、粉皮、鐵板幹、粑粑幹、包米果,是江西宜春靖安縣以及贛南客家特產,口味獨特,做法多樣,可蒸,可煮,可炒,可炸。和腸粉一樣,燙皮的原料也是米漿。與腸粉不同的是,為了做出色味俱全的燙皮,人們會往磨漿的米裡加入一些配料,比如鹼水、蔥、韭菜、紅椒、梔子等。這些食材或多或少充當了天然的染色劑:鹼水,能使米漿變成淺灰色,做出的燙皮口感更加黏彈;蔥或韭菜,能使米漿變成綠色,同時兼具蔥或韭菜的香味;紅椒,能使米漿變成淡紅色,江西人辣不怕可不是蓋的;梔子,能使米漿變成黃色,增加香味。添加不同的配料,顏色和口味也不一樣。
1.蒸燙皮
蒸燙皮形似腸粉,呈半透明狀,色澤鮮亮,或白或紅或黃,口感軟糯,經常作為贛南客家人的早餐,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配肉絲、香菇、熟油、辣醬、酸豆角、酸芋絲、八寶菜等。(趁熱吃時,口感最佳)
做法:將磨好的米漿放入一個刷了底油的圓形簸箕內,搖均勻成小薄層後放入鍋中高溫蒸熟即可拿出。(米漿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燙皮太厚,不好吃,少了燙皮太薄,不易成型)
2.煮燙皮
煮燙皮可不是真的煮「燙皮」,嚴謹地說應該叫煮燙皮絲,它與煮河粉較相似,但形狀比河粉細,顏色多為半透明色,常配以煎蛋、牛肉片、青菜等,味道鮮美。(烹煮時間不宜過長)
做法:將燙皮絲放入熱水鍋中,加入配料,像平常煮粉絲一樣煮熟即可出鍋。
3.炒燙皮
炒燙皮外形多樣,或方正或不規則,色澤隨米漿的顏色變化,口感香、酥、脆,可放置的時間較長,是贛南客家人的「休閒薯片」,在招待客人喝茶時常有它的身影。(在儲存時最好放在乾燥的地方)
做法:在沙子倒入鍋中,加少許油炒熱後,將曬乾的燙皮放入鍋中炒酥脆即可。
4.炸燙皮
炸燙皮與炒燙皮相比,香味更濃鬱,口感更加酥脆,雖類似膨化食品,卻油而不膩,無糖無味精,是值得一試的解饞小零食。
做法:在油溫七成熱時,將曬乾的燙皮放入鍋中,炸至金黃,撈出控油即可。(油炸時間不宜過長)
因大多是手工製作,蒸燙皮很難走出贛南地區,這種贛南客家美食也難以得到推廣,好在現在搭上了網絡的順風車,燙皮絲和炒燙皮慢慢銷向遠方。也許,終會有一天,這種鮮為人知的風味小吃能夠像廣東腸粉一樣聲名遠揚,讓贛南客家遊子在異地也能享受家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