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煮炒炸皆美味的贛南客家美食——燙皮

2020-12-23 窺一地以見物博

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吃」可是天大的事情,因為喜歡「吃」,會「吃」,越來越多的美食被挖掘出來,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因缺少宣傳,局限在某一個區域,還是存在許多「默默無聞」的地方美食等著我們去發現。今天,我們將探訪一種贛南大地上的形似腸粉的美食——燙皮。

香糯Q彈的廣東腸粉聲名遠揚,相信很多人就算沒吃過,也聽說過。但談到一種與它做法和外形都相似的贛南客家美食——燙皮時,肯定很多人聽都沒聽過,甚至還有不少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燙皮?燙誰的皮?哈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它吧!

燙皮,又稱湯皮、粉皮、鐵板幹、粑粑幹、包米果,是江西宜春靖安縣以及贛南客家特產,口味獨特,做法多樣,可蒸,可煮,可炒,可炸。和腸粉一樣,燙皮的原料也是米漿。與腸粉不同的是,為了做出色味俱全的燙皮,人們會往磨漿的米裡加入一些配料,比如鹼水、蔥、韭菜、紅椒、梔子等。這些食材或多或少充當了天然的染色劑:鹼水,能使米漿變成淺灰色,做出的燙皮口感更加黏彈;蔥或韭菜,能使米漿變成綠色,同時兼具蔥或韭菜的香味;紅椒,能使米漿變成淡紅色,江西人辣不怕可不是蓋的;梔子,能使米漿變成黃色,增加香味。添加不同的配料,顏色和口味也不一樣。

1.蒸燙皮

蒸燙皮形似腸粉,呈半透明狀,色澤鮮亮,或白或紅或黃,口感軟糯,經常作為贛南客家人的早餐,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配肉絲、香菇、熟油、辣醬、酸豆角、酸芋絲、八寶菜等。(趁熱吃時,口感最佳)

做法:將磨好的米漿放入一個刷了底油的圓形簸箕內,搖均勻成小薄層後放入鍋中高溫蒸熟即可拿出。(米漿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燙皮太厚,不好吃,少了燙皮太薄,不易成型)

黃白蒸燙皮 圖片來源:百度

2.煮燙皮

煮燙皮可不是真的煮「燙皮」,嚴謹地說應該叫煮燙皮絲,它與煮河粉較相似,但形狀比河粉細,顏色多為半透明色,常配以煎蛋、牛肉片、青菜等,味道鮮美。(烹煮時間不宜過長)

做法:將燙皮絲放入熱水鍋中,加入配料,像平常煮粉絲一樣煮熟即可出鍋。

燙皮絲 圖片來源:百度
煮燙皮絲 圖片來源:百度

3.炒燙皮

炒燙皮外形多樣,或方正或不規則,色澤隨米漿的顏色變化,口感香、酥、脆,可放置的時間較長,是贛南客家人的「休閒薯片」,在招待客人喝茶時常有它的身影。(在儲存時最好放在乾燥的地方)

做法:在沙子倒入鍋中,加少許油炒熱後,將曬乾的燙皮放入鍋中炒酥脆即可。

香辣味炒燙皮 圖片來源:百度
蔥香味炒燙皮 圖片來源:百度

4.炸燙皮

炸燙皮與炒燙皮相比,香味更濃鬱,口感更加酥脆,雖類似膨化食品,卻油而不膩,無糖無味精,是值得一試的解饞小零食。

做法:在油溫七成熱時,將曬乾的燙皮放入鍋中,炸至金黃,撈出控油即可。(油炸時間不宜過長)

炸燙皮

因大多是手工製作,蒸燙皮很難走出贛南地區,這種贛南客家美食也難以得到推廣,好在現在搭上了網絡的順風車,燙皮絲和炒燙皮慢慢銷向遠方。也許,終會有一天,這種鮮為人知的風味小吃能夠像廣東腸粉一樣聲名遠揚,讓贛南客家遊子在異地也能享受家鄉美食。

相關焦點

  • 贛南客家最「多變」的美食——燙皮
    燙皮是贛南客家民間獨特風味的美食,不但深受贛南人民的喜愛,甚至徵服了歪果仁的味蕾。在中國第五屆臍橙節召開的時候,燙皮做為客家的一大特色用來招待外來賓客,受到廣大賓客的青睞。為什麼說它「多變」呢?因為燙皮有不同的製作方法,而因製作方法的不同,味道、口感、外觀都不相同,蒸、炸、炒、煮各有風味,待筆者慢慢道來。蒸客家石磨製作之前需先把粳米提前一天用草木灰水或食用鹼水浸泡,然後用石磨磨成米漿(可加入黃梔子、青菜葉等天然色素,使燙皮色澤鮮亮,呈黃色、綠色等顏色)。
  • 江西南康:客家燙皮培訓基地傳統手工製作贛南特色小吃
    贛南客家燙皮培訓基地燙皮食品系列展示。江西中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忠平接受中央電視臺記者採訪現場。燙皮是贛南客家人的特色小吃,這種傳統的特色小吃在贛州市大餘縣經過「改頭換面」後成功走向市場並顯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 獨具風味的贛南客家美食
    獨具風味的贛南客家美食贛南客家飲食具有深厚濃鬱的文化底蘊與別具風味的地域特色,體現出客家人獨特的風土人情,這些都與贛南客家人的生活起居和精神文化息息相關。贛南是客家人較集中的聚居地,極具代表性。只有品味贛南客家美食,才能領略客家獨特的文化背景。遺存中原風韻,兼容土著特色任何飲食文化的產生,皆與該地域的環境密不可分,地域環境因素包括地形和氣候等因素。客家人是華夏族系中獨特的一支。
  • 來贛南必吃的客家美食,承載了全南人味蕾的記憶,旅遊必體驗
    客家飲食文化在此兼容並蓄,佳餚美味琳琅薈萃,既融合了粵菜的鮮美,湘菜的辣,又發展出了客家人獨有的釀菜,自成風格。全南豬紅湯,早餐人均價格是28元左右,配套的還有一系列全南知名的小吃,如磨齋、玉米、艾米果、餈巴、豆巴、燙皮油條、自磨豆漿的小吃,每一款都讓人回味悠長。許多美食的形成,都可以從本地歷史發展中找到脈絡。全南人飲食常吃豬紅湯這個傳統,跟全南山區氣候溼熱,人易上火有關,豬血可以破瘀去塵。
  • 江西大餘:小燙皮 大產業
    2020年8月29日,江西省大餘縣池江鎮楊村村民在晾曬客家燙皮。燙皮是江西贛南客家人的特色美食。近年來,大餘縣通過推廣標準化生產,引導燙皮產業向規範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培育壯大燙皮龍頭企業30多家,帶動1500多家專業戶致富增收。(葉功富攝/光明圖片)
  • 舌尖上的「贛州客家」美食,贛南客家5大特色菜,吃過的人都說好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客家美食更是流傳了幾百年,才形成了今天豐富多樣的各種美食,作為客家地區的贛州,也秉承了這一大傳統,客家美食在贛州無處不在,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贛南客家地區的「5大名菜」,贛州人慾罷不能的美食,第2個要邊走邊吃才美味。
  • 香飄百家,美味到家——宜春燙皮
    宜春的特色美味——燙皮 這是馬田最有名的特產之一,非常好吃的,又香又脆的燙皮,也有些地方叫粉皮,只要你咬上一口我敢保證,你會對其它美食拒之千裡。
  • 贛南客家的宗族意識、傳統文藝、傳統美食你知道的有多少?
    講到客家人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的想到贛南客家人,贛南的客家文化歷史也是非常的悠久的。對於客家文化,小編覺得還是有必要和大家科普一下。簡單的說,客家文化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但是在客家文化中又吸收融合了畲族以及瑤族的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
  • 鳳眼珍珠湯製作秘籍:一道讓你吃了就忘不了的客家美食
    小編的家鄉住落在贛南客家圍屋旁,這裡除了有贛南臍橙、圍屋世界有名外,還有很多客家美食。今天小編就介紹一款非常棒的龍南特產:鳳眼珍珠。客家話叫「珍珠子」。因為旅遊業的發展,很多外地遊客買了鳳眼珍珠卻苦於不會煮。
  • 贛州的客家大院,匯聚了18個區縣的特色美食,央視曾來此採訪
    到贛州旅遊時,除了打卡贛州古城牆、古浮橋、八境臺、鬱孤臺等景點外,對於贛州的美食小吃也是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位於鬱孤台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客家大院」,品嘗到了眾多美味的客家美食。鬱孤台歷史文化街區,曾是歷代贛州的郡州府衙署所在地,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蹟遍布,如今已是一處彰顯贛州文化特色的中國商旅文產業發展示範街區。
  • 客家美食,美味之極!
    梅州古稱「嘉應州」,是中國客家民系最後成熟的地域,也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素有「世界客都」之稱。在梅州,常見的客家美食可分為客家菜餚和客家小吃兩大類。客家菜與潮菜、廣州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客家人早期多聚居於山高水冷地區,地溼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冷,故多用煎炒,少食生冷。
  • 以客家美食吸引遊客——贛州市借特色美食助推旅遊市場發展
    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全域旅遊,不斷完善旅遊餐飲要素,積極建設客家美食旗艦店,開發贛州特色旅遊食品手札;在市內外推廣贛南客家菜系,在各縣(市、區)規劃建設旅遊餐飲特色(客家美食)街區,計劃通過三年努力實現每個縣(市、區)有一條美食街、一桌特色菜,讓美食為贛州旅遊發展注入更持久的經濟活力、人文魅力。
  • 走進客家,這麼全的贛南客家風俗,你知道幾個?
    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展現這個民族文化和內容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客家民俗,當然也是這樣。客家是中華56個民族中,頗具特色的一個民族,形成歷史悠久、人數眾多,也有著悠久的客家民俗文化,它不僅傳承漢族古風,同時還兼備閩粵贛客家民系,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其中的一個——贛南。
  • 贛南客家民俗的「萬種風情」
    史載,舊石器時代贛南就有居民,但地處邊陲,被視為「蠻荒之地」;漢高祖四年建贛、於二縣隸豫章郡;唐末黃巢起義,部分漢民遷居到贛南,成為第一批「客家先民」;南宋時期,朝廷南遷,一批漢民遷居到贛閩粵三角區,同畲瑤等土著居民發生血緣和經濟文化交融,形成客家民系,《府志》中「唐始有士,宋始有名士」的記載說明,贛南在唐宋以後經濟文化才有較大發展;明末清初,贛南由於滿族鐵蹄的蹂躪和瘟疫,人口銳減,閩西和粵東則因人口膨脹和
  • 贛南客家文化傳承者
    凌曉芳在收集整理客家服飾和銀飾(6月10日攝)。    1992年畢業於竷南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的凌曉芳,20多年來致力於客家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是江西省省級非遺項目「定南客家婚嫁習俗——哭嫁」「定南客家穿戴習俗」代表性傳承人廖雲白的傳承人。多年來,她利用業餘時間在民間收集到客家童帽(也稱繡花帽)、服飾、銀飾、繡花鞋5000多件,並創作客家風情油畫「青梅往事」系列作品。
  • 忘不了的客家味道,端午節每一個贛州人都要吃的贛南客家美食
    外婆的味道,不僅僅是我們念念不忘的味道,也是贛南客家粽的味道。很多人不知道,其實粽子根據地域不同,也分很多種,沿襲自客家人源遠流長的歷史的客家粽,擁有獨特的歷史印記,刺激著每一個客家人的味蕾。贛南這片紅色土壤,不僅僅孕育了輝煌的歷史文化,同樣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客家人世世代代在這裡生活,而客家粽就是客家人的生活印記,客家人偏愛它,也是因為其獨特的生活印記。
  • 記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
    追本溯源,特色彰顯  贛南,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贛南客家擂茶在贛南客家人居住區域均有流傳,尤以全南縣的客家擂茶特色最為鮮明、最具有代表性。  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市級傳承人黃娥嬌告訴記者,贛南客家擂茶的製作技藝很是獨特,其基本原料以鮮茶葉、糯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各類青草藥為主。  傳統的擂茶製作中,需要的工具包括擂缽、擂棍、撈子。據了解,這三樣工具被稱為「擂茶三寶」。
  • 賡續文脈 留住鄉愁——贛州市紮實推進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
    (資料圖片)非非 攝漫步鬱孤台歷史文化街區,你可以在客家瓷畫傳習所體驗客家瓷畫技藝,也可以在小戲臺前一睹贛南採茶戲的風採;徜徉在大餘丫山,古法榨油、熬紅糖、彈棉花等20餘種土法工藝的現場展示,不經意間就喚起你濃濃的鄉愁……贛南客家文化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密不可分。
  • 梅縣美食地圖,尋味客家美食
    300多年前的東江地區沿海的一些鹽場,有人把熟雞用紗紙包好放入鹽堆醃儲,這種雞肉鮮香可口,別有風味,後來東江首府鹽業發達,當地的菜館爭用最好的菜餚款待客人,於是創製了鮮雞燙鹽焗制的方法現焗現食。
  • 菜蔬皆炸入口香,細數贛南餐桌上的油炸食品
    與其他當地小吃不同,客家小吃更多的是主食的延伸。它們主要是大米製品,個體小,易於儲存,便於填補飢餓。當然,今天的客家人不再有艱辛的流離失所,但那些小吃已成為傳統的節日風味。 贛南人也喜歡用過濾的茶油煎食物。贛州人的早餐通常以各種各樣的乾粉為主,再夾上幾個剛出油鍋的酥香米果,這才過癮。不像春卷那麼千篇一律,米餜種類還不少。最為常見的有碗兒糕,又叫「十字米餜」:調好米漿,拌點蔥和辣椒,將一勺的米漿舀到平勺上油炸。當米粉變成金黃色的時候,它中心就會開始膨脹,撈起瀝油放涼,外酥裡嫩直接就可以吃了,或者是放在湯粉裡泡軟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