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小贏。上次和朋友一起去超市,看到超市的小電視正在播放《音樂之聲》的片段,朋友給小贏強烈推薦了這部音樂劇,一直強調特別好看!被安利的小贏就去看了,現在就來分享給大家啦!
聽說啊,是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的真實故事《託普家族的歌手》改編出的音樂劇《音樂之聲》呢。故事是這樣的,退役海軍上校的家裡來了個性格開朗的家庭女教師名叫瑪利亞,來照顧他的七個孩子。少了母親關懷的孩子們在修女瑪利亞的指導下,重新愛上了音樂,獲得了家庭的溫暖。修女瑪利亞也融化了上校冷酷的心,被善良的瑪利亞吸引,兩個相愛的人終成眷屬。再後來,奧地利被納粹佔領,上校一家演唱了《雪絨花》,借著《雪絨花》來表達濃厚的熱愛奧地利的愛國之情。
而這個作品是有幾個版本的。一個是羅傑斯版,1959年,對託普的故事非常感興趣的百老匯夫妻檔開始計劃創作一部音樂劇。經過一年準備,音樂劇《音樂之聲》就正式進入演出階段啦,之後這部音樂劇還有上千場的演出,還贏得了六個託尼獎。1963年《音樂之聲》下檔之後還被其他國家重新改編後搬上舞臺,在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匯舞臺。小贏覺得好的作品就是這樣反反覆覆,在不斷地更新中展示出最好最經典的一面。
還有一個是韋伯版,看到韋伯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呢,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音樂劇《貓》、《歌劇魅影》的改編者啦。韋伯作出的音樂劇《音樂之聲》在2006年開始上演時就已經很難搶到票了,大家對這部新的音樂劇都是連連稱讚。直到2009年為止共演出就已經近千場,引來了百萬的粉絲。韋伯作出的音樂劇《音樂之聲》也於2009年在英國開始了為期106周的巡演,觀眾多達150萬名呢。
讓我們聊聊從《音樂之聲》出來的三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吧。一首大家以為的奧地利名歌《雪絨花》實際上是託普家族的故事引起了作曲家羅傑斯的共鳴,從而譜寫出來的藝術表達,歌中表達了熱愛自由的感情並且勇於追求,還有對祖國的依戀。這樣,就算觀眾來自不同國家,都能夠產生共鳴啦。而《哆來咪》這首歌,就是幼兒園小朋友最開始認識音樂的第一首歌曲。這首曲子非常歡快,非常容易記住,還利用諧音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記住了音階、理解音階,也就成了小朋友最開始學音樂的入門曲調啦。最後這一首《孤獨的牧羊人》也是曲調活潑的曲子,而讓大家記住它的主要原因就是它那句不斷重複的歌詞和旋律。這首歌表達了嚮往自由的情緒,展現了田園歡樂的場景。當小贏再次聽到這些旋律時,仍然被這些歌曲的熱情和充滿希望的情緒感染,還是忍不住跟著旋律唱起來啊,音樂真的能傳達出美好的情感讓小贏的內心也能出現情感共鳴呢。
那音樂劇《音樂之聲》這部作品到底有多厲害呢?還不單單是小贏前面介紹的呢。自1959在百老匯原版首演以來,去看這部音樂劇的人數是越來越多,而且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演出都已經超過4000場啦,還抱走了五項託尼獎,還有一個「全球最受歡迎的音樂劇」的頭銜呢!在這之後啊,《音樂之聲》也出現了電影版的,還抱走了第38屆奧斯卡的十項提名和五項大獎呢,在好萊塢又出現了一個記錄。音樂劇也好,電影也好,不論什麼體裁《音樂之聲》都已經成為了經典,特別是它的熟悉的那幾首歌曲,都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值得回味的作品了。
你有沒有看過《音樂之聲》呢?當時朋友給小贏推薦的時候,她還很驚訝小贏沒有看過呢!強烈推薦我還提出要跟我一起看。現在小贏看完了就來給大家強烈推薦啦!如果你看過這部音樂劇的話,願意跟小贏分享嗎?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告訴小贏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