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辰亮:科普就是給科學做廣告—新聞—科學網

2020-12-11 科學網

 

■本報記者 張晶晶

不久前,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的公益活動「SELF格致論道」講壇上,網友們心中萬能的博物君張辰亮從屏幕後走上舞臺正中,講述了「博物雜誌」微博帳號從2萬粉絲增長到400萬的秘訣。

張辰亮一登臺,便得到了現場粉絲的熱烈歡迎。這位知名「網紅」,將官微風格移植到了線下,「段子手」般接地氣的演講引得全場爆笑不斷。

尋找方向

張辰亮從小喜歡大自然,最喜昆蟲。捉蜻蜓、逮螞蚱,在野外或者乾脆抓回來觀察各種昆蟲的習性。上大學時並沒有昆蟲專業,只得「曲線救國」先讀了植物保護專業,學習植物學、昆蟲學,去野外實習、抓標本,倒是與自己的興趣並沒有相去甚遠。

研究生階段,張辰亮就讀於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專業,學習昆蟲分類學。後來去《博物》雜誌實習,接到的工作就是專門負責官微。

「剛開始管微博的時候,就想怎麼讓粉絲能夠快速增長。用各種辦法,像發一個段子,為什麼海是藍色的?因為小魚在裡面吐泡。特別無聊,跟《博物》雜誌也沒有關係,就是發段子,發一些寵物的圖。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做著做著覺得沒有什麼意思,跟《博物》雜誌的形象也不太符合。另外一方面,發這種東西的帳號太多了,沒有辦法從裡面脫穎而出,當時就覺得應該做一個不一樣的。」

《博物》編輯部的劉瑩給張辰亮出了個主意,說很多人見到身邊不認識的動植物,就會問《博物》雜誌這是什麼?

這是讀者或者說粉絲的自發行為,但遺憾的是當時並沒有人專門回答。有專業知識的張辰亮剛好可以做這件別人做不到的事情。自此,「博物君」的主攻方向正式確定。

從賣萌到高冷

最初開始回答問題的時候,張辰亮充分實踐了嚴謹認真的科研精神,甚至將網友詢問的動植物的學名都寫上去。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轉發只有寥寥幾條,甚至有的是零轉發。

他嘗試著將微博人格化,與不少其他官微一樣,選擇了賣萌的路線——「就是說話客氣一點,比如『元宵是搖出來滴,湯圓是包出來的滴』,現在想起來挺噁心的。因為想讓大家接受你,就想顯示一個人畜無害的形象。」

大家是開心了,但是問題也來了,權威性受損。大家紛紛來「調戲」,至於說的知識對不對,好像也不太敢相信了。加上工作量變大、求賣萌的粉絲變多、越來越多的「同款」出現,這條路似乎也越來越不通了。

接下來的「@博物雜誌」進入了高冷期,看似會流失粉絲的選擇事實上卻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張辰亮分享說:「高冷的官博非常少,但這個時期反而粉絲增長得非常快。但高冷風險,要把握好度——高冷過了就變成嘲諷、沒有禮貌。」

比如有粉絲誤把路邊的繩子當成蛇求鑑定,「博物君」直接回復「繩子」,尊重事實、遠離嘲諷,收到高冷的直接效果。

長微博大漲粉

雖然人們現在都偏愛短小精悍的碎片化閱讀,但「@博物雜誌」迅速變身微博大V,關鍵轉折點卻是幾篇長微博的發布。

第一個轉折點就是一篇關於動物拍照的長微博《傷不起的印尼擺拍攝影師》,揭示了很多網友很愛的動物萌照背後的真相,舉著樹葉的小樹蛙、單腿站立的螞蟻、跳豔舞的蜥蜴……其實都是攝影師用人為甚至不人道方法,用線、玻璃強硬將動物擺成那個姿勢拍攝的。

「拍完之後再把這些線PS掉,說是抓拍到的天然狀態,這就不是很好了。一方面涉及對動物的虐待,一方面對大家認識動物的習性也有錯誤的影響。」

後來,張辰亮就把這些圖歸納起來,每一條分析,這個照片怎麼拍的,那個照片怎麼拍的,做了一條長微博。「這些照片在網上是很著名的,大家一看到這麼一個解釋,就會覺得很震撼。另外就會說這個官博可以分析這些東西,挺有意思的,別的官博幹不了這個事,就關注了,這個微博轉了7萬條,也讓粉絲翻了一倍,從5萬到了10萬。一旦過了10萬,再漲粉絲就快了。」

「@博物雜誌」另外一個受歡迎的長微博系列是《你畫我猜》。不少網友憑著記憶畫圖,然後拿著手繪畫來問張辰亮這是什麼。非常不專業甚至可以說簡陋的「畫作」裡,往往會意外地畫出很重要的鑑別特徵。

「雖然別人看起來根本不可能認出來,但是我可以認出來,我也把這些畫歸納起來做成了長微博,叫《你畫我猜》。大家一看這個很有意思,關注之後不但可以自己畫,還可以看別人畫的是什麼,還可以看是怎麼分析,這也給官微漲了很多粉絲。」

張辰亮總結說,長微博要不然就不寫,要寫就要利於官微形象,讓粉絲意識到你是無可取代的。「只有從你這兒才可以看到這些好玩的東西,這樣才有關注你的理由。」

談到做科普,張辰亮認為不少科普工作者都只重視了「科」,但卻忽視了「普」,很多科普都是自然愛好者喜歡,一般老百姓不怎麼接受。

「這一點科普就應該向廣告學習。廣告就是給產品做科普,用各種各樣的模式、傳播手法去推動,讓大眾就會有興趣去了解、購買這個產品;科普就是給科學做廣告,把科學這個產品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不要指望一股腦都灌進老百姓的頭腦裡—— 要一點一點地用輕鬆快樂的方式去傳播,大家接受起來就很容易,而且還會幫助你去傳播。」

有段子手將「@博物雜誌」的微博截一個圖,拼成九宮格當段子來發,張辰亮表示不僅不會生氣,反而很開心,「他們會主動幫你去傳播,你什麼也不用幹;而且能把科普寫成段子,大家就樂於傳播了」。

而且張辰亮反倒有點期待科普變成段子的那天:「什麼時候咱們普通人能夠說一天不看科普就渾身難受;今天心情不好,看點科普吧;太無聊了,我看點科普吧……這個時候『科』就真正達到了『普』的效果。」

《中國科學報》 (2016-07-22 第2版 人物)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紅"博物君"張辰亮:為神奇自然寫下簡單筆記
    為科學打廣告的博物小亮   大年三十晚上,網友貼出了一張自家檸檬樹的照片,葉子上有著薄厚不均的泥土,同時在微博上喊話《博物》雜誌:我家的檸檬樹怎麼了?   《博物》雜誌的官方微博在回覆中寫道:「你不給它洗澡,太髒了,髒得出包漿了,包漿變成皮殼,最後皮殼都裂開了,樹說我可算喘口氣兒了。」
  • 探尋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新聞—科學網
    《百科知識》雜誌社社長趙新宇介紹說,近年來雜誌對一些科普內容重新做了規劃,以《百科知識》為依託進行改寫,做了「迷你百科」科普秀節目,在喜馬拉雅等平臺播放,兩年多推出了400多期內容,效果不錯。 據悉,《百科知識》重點做科普視頻內容,把雜誌原來的科普內容做腳本重新改寫。現在有120多個視頻節目正在製作,包括一個完整的介紹24節氣的科普內容,以及與動物植物相關的科普內容。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博客閱讀者的分類 Paige Jarreau的研究把科學博客讀者劃分為動機不同的三類群體:追求娛樂的單向用戶;追求特別信息的用戶;超級用戶。他們出於不同原因而閱讀科學博客,但都具有尋求社區的傾向。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武夷山深耕科學網博客多年,在科學網博客上發表了大量博文,同時擁有一批博客讀者。
  • 張辰亮帶來《海錯圖筆記》揭秘故宮清代「奇書」
    張辰亮說,他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考證了收藏於故宮裡的一套清代「奇書」——《海錯圖》。  11月27日,北京大學未名講壇第102期邀請到張辰亮和他的新書《海錯圖筆記》,五百人的大階梯教室,座無虛席,過道還有站著的「文藝青年」。    張辰亮,科普網紅、昆蟲學碩士,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雜誌資深編輯、官方微博運營主管,是550餘萬粉絲心中的「什麼都知道」。
  • 全國科技館聯動戰「疫」 在家自由玩科學—新聞—科學網
    」,進一步激發公眾愛科學和學科學的熱情。 作為疫情期間首個面向全國青少年的大型線上科普實踐活動,目前全國參與的科技館數量已達到143家,其中地市級和縣級的基層科技館參與數量已有100餘家。 社會公眾可以通過關注已經參與活動的各地科技館的微信公眾平臺,上傳自己製作的科學實驗視頻。參賽者以家庭為單位參賽,既可以模仿科技館輔導員製作的科學小實驗,也可以發揮自身創意,通過實驗展示自己的科學知識和操作能力。
  • [上海]「科普」混搭「廣告」「愛科學」系列公益廣告首發
    陶為民,《愛科學》系列公益廣告的創意總監,也是膾炙人口的廣告歌《喜歡上海的理由》的詞作者。他說,「好的公益廣告要引發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引領公眾角色參與到公益活動當中去。」他在創意這組公益廣告時,讓主持人化身為科普愛好者,和孩子一起發現科學的魅力。主持人代表的「大人」,不再高高在上,無所不知,而小朋友的機靈聰慧則在片中遊戲氛圍中顯露無遺。
  • 《科學》雜誌中醫藥增刊引發爭議—新聞—科學網
    回應稱為公益性贊助 此次刊發的中醫藥系列文章之所以有「廣告」之嫌,是因為增刊首頁印有兩家贊助單位的標識——北京中醫藥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科學》定製出版辦公室是出版與會員服務辦公室(Office of Publishing and Member Service Office)的下設機構。
  • 上海科普大講壇講解「與壓力和焦慮化敵為友」—新聞—科學網
    12月12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6講「與壓力和焦慮化敵為友」聚焦當下熱議的「教育焦慮」社會問題,邀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創建主任高鴻雲從專業角度出發,剖析兒童壓力下的身心反應
  • 第二屆全國青年醫生健康科普演講大賽總決賽舉行—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與選手合影(中國醫師協會供圖) 1月9日,第二屆全國青年醫生健康科普演講大賽2019年度總決賽在北京舉行。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表示,健康知識普及行動要求醫務人員掌握與崗位相適應的健康科普知識,積極投入到科普工作中來,各地醫療機構也應組建健康科普隊伍、建設新媒體健康科普平臺等多種形式為健康科普工作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 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年會首次在中國大陸舉辦—新聞—科學網
    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年會首次在中國大陸舉辦
  • 評論:科普工作應該由誰來做—新聞—科學網
    ■沈春蕾 11月1日至7日,科技部將《量子時刻:奇妙的不確定性》等50部作品擬作為2017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向全社會推薦閱讀
  • 《人體健康與免疫》叢書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但是,我國公民在醫學科學知識方面存在著不足,醫學科學素養仍待提高,對於醫學問題上的諸多誤解亟待消除。 為此,中國免疫學會牽頭,曹雪濤擔任《人體健康與免疫》科普叢書總主編,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與海軍軍醫大學教授於益芝擔任副主編,組織了全國200多位專家,歷時4年,篩選出327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免疫學問題,通過漫畫和文字解讀的形式,呈現給廣大讀者。今年初,中文版《人體健康與免疫》(10冊)正式完成並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
  • 上海科技館舉辦日食特展—新聞—科學網
    為激發觀眾對天文的好奇心,上海科技館原創策劃的「日月魅影——日食特展」7月21日起同步推出線上線下展,帶領觀眾全方位領略日食的獨特魅力,指導人們正確科學地欣賞日食
  • 跑步猝死接連發生,我們該做什麼?—新聞—科學網
    5月8日,榕嘉看到一個火災救援現場的視頻,消防官兵救出人後,賣力地為躺在地上呻吟且翻身的人做心肺復甦。 「其實這種情況下根本不需要做心肺復甦。」榕嘉說,「部分消防戰士尚且沒有真正掌握急救知識技能,何況普通人呢?對公眾進行急救知識技能科普迫在眉睫。」
  • 科學網—趣味科學:讓科普走得更遠
    「這可以幫助科學家和工程師解決機械技術上的很多難題,比方說如何更好地設計微型飛行器等。」胡立德說。 對於這項研究,作為頒獎嘉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題目,研究得也非常好,有這樣的獎項來祝賀這樣的研究,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好玩的課題變成嚴肅的科研,不止這一個。例
  • 《自然即是美:2021言幾又周曆》發布—新聞—科學網
    內容甄選百年前的手繪生物繪本,通過策劃與創意設計將嚴謹的科學用繪畫的藝術方式表達,打造自然美學意境。53幅手繪作品,傳達與自然的連結,更賦予自然生活美學的意義。 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張濤在致辭中提到,向讀者推出《自然即是美》就是一種新生活的宣言,它宣示著我們應如何熱愛、尊重、接近自然,以及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 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野孩子」參觀路線—新聞—科學網
    該品牌自2019年6月1日正式推出後,不僅開發了24個探究課程、8份酷玩學習單以及原創木偶劇《小象與小男孩》,還推出了滬上首個鳥類主題沉浸式親子互動科普展「神奇鳥營地」。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野孩子/YEAH KIDS」將於2020年六一兒童節期間正式推出「主題參觀路線」。
  • 大連建立「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三家單位將面向氫分子科學研究與醫療應用的關鍵技術需求,共建「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利用科研單位、醫療機構和企業的科學研究、臨床實踐和儀器研製的優勢,推進大連化物所與醫療體系的深度融合,以及氫分子科學研究與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睡眠康復等相關醫院臨床研究的結合,共同深化氫分子在醫療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
  • 科學出版社表彰100名優秀作者—新聞—科學網
    1月4日,科學出版社優秀作者表彰會舉辦,向白春禮等20位作者頒發「科學出版社知名作者」獎盃與證書;向白中英等80位作者頒發「科學出版社優秀作者」獎盃與證書,以獎勵最近10 年來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重點圖書的重要作者。 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林鵬在致辭中說:「作者是出版社工作的源頭,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更是出版社的學術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