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晶晶
不久前,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的公益活動「SELF格致論道」講壇上,網友們心中萬能的博物君張辰亮從屏幕後走上舞臺正中,講述了「博物雜誌」微博帳號從2萬粉絲增長到400萬的秘訣。
張辰亮一登臺,便得到了現場粉絲的熱烈歡迎。這位知名「網紅」,將官微風格移植到了線下,「段子手」般接地氣的演講引得全場爆笑不斷。
尋找方向
張辰亮從小喜歡大自然,最喜昆蟲。捉蜻蜓、逮螞蚱,在野外或者乾脆抓回來觀察各種昆蟲的習性。上大學時並沒有昆蟲專業,只得「曲線救國」先讀了植物保護專業,學習植物學、昆蟲學,去野外實習、抓標本,倒是與自己的興趣並沒有相去甚遠。
研究生階段,張辰亮就讀於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專業,學習昆蟲分類學。後來去《博物》雜誌實習,接到的工作就是專門負責官微。
「剛開始管微博的時候,就想怎麼讓粉絲能夠快速增長。用各種辦法,像發一個段子,為什麼海是藍色的?因為小魚在裡面吐泡。特別無聊,跟《博物》雜誌也沒有關係,就是發段子,發一些寵物的圖。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做著做著覺得沒有什麼意思,跟《博物》雜誌的形象也不太符合。另外一方面,發這種東西的帳號太多了,沒有辦法從裡面脫穎而出,當時就覺得應該做一個不一樣的。」
《博物》編輯部的劉瑩給張辰亮出了個主意,說很多人見到身邊不認識的動植物,就會問《博物》雜誌這是什麼?
這是讀者或者說粉絲的自發行為,但遺憾的是當時並沒有人專門回答。有專業知識的張辰亮剛好可以做這件別人做不到的事情。自此,「博物君」的主攻方向正式確定。
從賣萌到高冷
最初開始回答問題的時候,張辰亮充分實踐了嚴謹認真的科研精神,甚至將網友詢問的動植物的學名都寫上去。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轉發只有寥寥幾條,甚至有的是零轉發。
他嘗試著將微博人格化,與不少其他官微一樣,選擇了賣萌的路線——「就是說話客氣一點,比如『元宵是搖出來滴,湯圓是包出來的滴』,現在想起來挺噁心的。因為想讓大家接受你,就想顯示一個人畜無害的形象。」
大家是開心了,但是問題也來了,權威性受損。大家紛紛來「調戲」,至於說的知識對不對,好像也不太敢相信了。加上工作量變大、求賣萌的粉絲變多、越來越多的「同款」出現,這條路似乎也越來越不通了。
接下來的「@博物雜誌」進入了高冷期,看似會流失粉絲的選擇事實上卻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張辰亮分享說:「高冷的官博非常少,但這個時期反而粉絲增長得非常快。但高冷風險,要把握好度——高冷過了就變成嘲諷、沒有禮貌。」
比如有粉絲誤把路邊的繩子當成蛇求鑑定,「博物君」直接回復「繩子」,尊重事實、遠離嘲諷,收到高冷的直接效果。
長微博大漲粉
雖然人們現在都偏愛短小精悍的碎片化閱讀,但「@博物雜誌」迅速變身微博大V,關鍵轉折點卻是幾篇長微博的發布。
第一個轉折點就是一篇關於動物拍照的長微博《傷不起的印尼擺拍攝影師》,揭示了很多網友很愛的動物萌照背後的真相,舉著樹葉的小樹蛙、單腿站立的螞蟻、跳豔舞的蜥蜴……其實都是攝影師用人為甚至不人道方法,用線、玻璃強硬將動物擺成那個姿勢拍攝的。
「拍完之後再把這些線PS掉,說是抓拍到的天然狀態,這就不是很好了。一方面涉及對動物的虐待,一方面對大家認識動物的習性也有錯誤的影響。」
後來,張辰亮就把這些圖歸納起來,每一條分析,這個照片怎麼拍的,那個照片怎麼拍的,做了一條長微博。「這些照片在網上是很著名的,大家一看到這麼一個解釋,就會覺得很震撼。另外就會說這個官博可以分析這些東西,挺有意思的,別的官博幹不了這個事,就關注了,這個微博轉了7萬條,也讓粉絲翻了一倍,從5萬到了10萬。一旦過了10萬,再漲粉絲就快了。」
「@博物雜誌」另外一個受歡迎的長微博系列是《你畫我猜》。不少網友憑著記憶畫圖,然後拿著手繪畫來問張辰亮這是什麼。非常不專業甚至可以說簡陋的「畫作」裡,往往會意外地畫出很重要的鑑別特徵。
「雖然別人看起來根本不可能認出來,但是我可以認出來,我也把這些畫歸納起來做成了長微博,叫《你畫我猜》。大家一看這個很有意思,關注之後不但可以自己畫,還可以看別人畫的是什麼,還可以看是怎麼分析,這也給官微漲了很多粉絲。」
張辰亮總結說,長微博要不然就不寫,要寫就要利於官微形象,讓粉絲意識到你是無可取代的。「只有從你這兒才可以看到這些好玩的東西,這樣才有關注你的理由。」
談到做科普,張辰亮認為不少科普工作者都只重視了「科」,但卻忽視了「普」,很多科普都是自然愛好者喜歡,一般老百姓不怎麼接受。
「這一點科普就應該向廣告學習。廣告就是給產品做科普,用各種各樣的模式、傳播手法去推動,讓大眾就會有興趣去了解、購買這個產品;科普就是給科學做廣告,把科學這個產品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不要指望一股腦都灌進老百姓的頭腦裡—— 要一點一點地用輕鬆快樂的方式去傳播,大家接受起來就很容易,而且還會幫助你去傳播。」
有段子手將「@博物雜誌」的微博截一個圖,拼成九宮格當段子來發,張辰亮表示不僅不會生氣,反而很開心,「他們會主動幫你去傳播,你什麼也不用幹;而且能把科普寫成段子,大家就樂於傳播了」。
而且張辰亮反倒有點期待科普變成段子的那天:「什麼時候咱們普通人能夠說一天不看科普就渾身難受;今天心情不好,看點科普吧;太無聊了,我看點科普吧……這個時候『科』就真正達到了『普』的效果。」
《中國科學報》 (2016-07-22 第2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