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老婆娘家住胭脂路,所以這裡是我除了自己家以外跑得最勤的地方。逢年過節一定要去,娘家有人過生日也必須到場抬樁,來來往往對胭脂路印象最深的還是「晴天都是人,滿街都是店」。
最近,隨著年齡已近耳順之緣故,對於胭脂路上為數不多的幾棟百年老房子情有獨鍾,每次經過都要特地彎一腳去看看,像遇見多年未曾謀面的老朋友一般,拉拉家常嘮嘮嗑。
武昌的胭脂路南起武昌民主路,北抵花園山,與大名鼎鼎的曇華林比鄰而居。
胭脂路因胭脂山而得名,以前老婆家的住房就在胭脂山上,這裡曾是武昌城北最高的山,海拔49.7米,比相對的蛇山還高10.7米(蛇山海拔39米)。
據清朝同治年間的《江夏縣誌》記載,胭脂山「在縣城東北,山脊皆石,色赤如胭脂」。而至於為何這裡的山石赤如胭脂,與諸山不同,則另有一個故事,說觀音路經此處,見湖光山色甚美,遂停下梳妝,不料貪看美景打翻胭脂盒,傾倒山中,山石盡染,才有此景象。後人有詩云:「傳說仙人到此遊,湖山如畫醉凝眸。豈知翻倒胭脂盒,盡染層巖佳話留。」雖是傳說,但其所透露出的俗世興味,倒是很契合胭脂路的生活特色。
上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府臨時遷都至武漢,為了方便人們出行,打通一條連接糧道街和民主路的捷徑,這才挖斷了橫亙在面前的胭脂山,修建了胭脂路,並成為一個繁華重要的商業街。
在民主路和胭脂路交匯處平行的還有一條街,叫荊南街,從荊南街進去筆直北行,便到了胭脂坪。千萬不要小看胭脂坪這個不起眼的小地方,想當年可是國民黨文膽陳布雷奮筆疾書的地方。
據悉,當年陳布雷就住在胭脂坪8號,前後大約8個月時間,為蔣介石起草了《告國民書》《抗戰建國綱領》《八一三告淪陷區軍民書》等重要文告。
胭脂坪原本在胭脂山南麓,樹木林立、鬱鬱蔥蔥,是清朝撫署衙門官員飯後百步走的小花園。辛亥革命後,黎元洪曾在此開建私宅。抗戰初期,國民黨政府臨時遷至武漢,胭脂坪也隨之新建了一批小洋樓,一些要員就在此居住。
如今,這裡能保留下來的小洋樓也越來越少,一個手指頭都掰得過來,好多已成為圖片中的往事。
1936年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囚禁,楊虎城則被逼棄兵權攜家眷遠走海外。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楊虎城執意回國。不料一回來就被戴笠誘捕,經由長沙轉至武漢後,當時就被羈押在胭脂坪,此處當時是省政府招待所所在地。
1937年12月1日,他在此短暫地停留了一天,就被戴笠貼身陪同轉至南昌,此後開始了長達十二年的囚禁生涯。(摘自《名人傳記》2010年第1期,《西安事變系列》薩沙著)
緊挨著胭脂坪左邊的就是「「半邊坊」,大約六十米左右,走進去,一眼就看到一個平坦的空場和幾座紅磚紅簷的小洋樓,牆面已是綠意盎然的爬牆虎,頗為凋敝,只是從窗欞的精細鐵藝雕花,讓人依稀想出幾分舊日繁華。
如今再漫步胭脂坪,往日的繁華已不在,昔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過去的門牌號依舊掛在門楣上,但知道那段歷史的人卻寥若晨星。
穿梭在市井氣息濃厚的胭脂路布藝一條街,北行至武昌的糧道街。在胭脂路和糧道街的交匯處,可見一溜青磚小洋樓,靠一大白色二層小樓,現在掛牌為食家莊。
這裡就是百年老店伍億豐的舊址所在。此店於清末光緒9年即1883年由伍家模創辦,主營日常百貨,尤其醬製品和蠟燭特別有名,若逢節假日,更是人頭攢動。當時民間即有順口溜,「伍億豐,擠不通」,以喻其生意興隆。後來生意發展壯大,在武漢三鎮共設置了9個分店,堪稱是武漢第一雜貨連鎖店。1949年後,伍億豐和同時代一些大商鋪一樣,走了公私合營的路,並繼續經營。但後來慢慢沒落,加上後世子孫從了別業,「伍億豐」也就只剩下了這麼一幢樓房。
百年天主堂
沿胭脂路繼續北行,便到了胭脂路的終點:花園山。花園山印象最深的是育嬰堂,上小學的時候經常來此做憶苦思甜的教育。還有花園山的百年天主教堂,它建成於1880年,距今有140年。在它正立面的玫瑰花窗中心,設有一個日咎以觀測日影記時,這種在洋教堂臉面上的仿古計時器,在國內外已是十分難得一見的稀罕物了。可惜的是,非節非日,教堂門緊閉,吾等閒雜人等禁止入內,甚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