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在黃鶴樓下載歌載舞 胡九思 攝
以武而昌,因文而盛。從公元223年,東吳孫權築武昌城,開啟了武昌古城歷史。作為一個依山傍水、文化歷史厚重的美麗城區,武昌集中了武漢市主城區70%的風景名勝和革命勝跡,它就像一名居住在江城的出塵隱士,文化深藏內裡。
中國最美大學之一的武漢大學、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全國最具文化旅遊特色的商業步行街楚河漢街、國家5A級景區黃鶴樓公園、國家5A級景區湖北省博物館、4A級景區武漢革命博物館……
武昌腹內,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自然山水生態完美融合,這座擁有近1800年歷史的古城在歲月洪流中努力奮進永葆生機和活力。「漢味小吃第一巷」戶部巷,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內,卻是由名街名樓名景名江環繞而成的美食天堂,繁華的攤位經久不衰;提檔升級後的曇華林以其詩意而獨特的存在,託起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氣蘊,讓遊客們縱情文藝之中;都府堤紅色旅遊區等特色街區,吸引如織遊客慕名而來;農民運動講習所、毛澤東舊居等名人勝跡,讓這座古城散發出不一樣的威嚴;東湖綠道等休閒娛樂新去處,成為遊客觀光休閒新去處。
古今文人南來北往,這座人文歷史之城用荊楚文化滋養著前來遊覽參觀的人們,它有風情萬種,更有穩健與厚重,武昌歡迎您。
歷史文化:
賞千載名樓、吃名巷「漢味」
曇華林 陳亮攝
「從黃鶴樓東門出去穿過鼓樓洞可以前往曇華林,從西門過去就是戶部巷。」24歲的陳穎一畢業就成為黃鶴樓公園景區講解員,如今已有6個念頭了,對黃鶴樓景區的前世今生可謂如數家珍。她介紹,黃鶴樓始建於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遊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作為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每天都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遊覽,陳穎說,不少遊客會連同戶部巷、曇華林等景區一同遊玩。據悉,位於武昌區自由路的戶部巷,長不過150米,但其作為地名,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這條已有將近500年歷史的小巷幾經翻新,享有「漢味小吃第一巷」的美譽。
曇華林,濃縮了整個武漢的文藝情懷,承載了中國近代百餘年的風雲變幻。曇華林核心區佔地面積37000㎡,將於2020年底全面完成。2019年9月28日一期正式對外開放,開放建築面積約佔街區總面積的五分之一,二期、三期將繼續對11棟歷史建築(含7棟優秀歷史建築)及其他保留建築進行整治修繕。
首義文化
敢為人先的辛亥烽火精神在此綿延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陳卓攝
「抱冰堂、楚望臺、起義門等首義十八景都是小時候的乘涼玩耍地。」今年72歲的潘小翠家住江零社區,是土生土長的首義人,生於斯長於斯且終身都未搬離過。潘小翠介紹,從小她就浸淫在首義歷史文化氛圍中,父母會常講解這些景點的由來。
在武昌首義路南端坐落著一組紅牆紅瓦的樓房,武漢人親切地稱它為「紅樓」。它建於 1910年(清宣統二年),原為清朝政府設立的湖北諮議局局址。武昌起義爆發後的次日,革命黨人和起義士兵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宣布廢除清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紅樓因而被尊稱為「民國之門」。198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依託紅樓而建,成為辛亥革命的紀念中心。
而在首義路附近,百年前的辛亥革命還留下了許多故事及豐富的遺址、遺蹟,現被稱為首義十八景。主要包括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孫中山銅像、起義門、起義英雄塑像和浮雕等遺址遺蹟以及新建的辛亥革命博物館、辛亥百年紀念碑林等。因為這些,敢為人先的首義文化舉世聞名。
紅色文化:
紅色地標串聯出古城底蘊
9月28日,就讀於武漢大學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大四學生張琦,在2019武昌區「紅色巴士一日遊」之大學生金牌導遊晉級賽中獲得第二名,成功進入決賽,張琦說,之所以參加這個比賽,更多是源於對武昌紅色文化的熱愛和了解。
據悉,「紅色巴士一日遊」活動是由中共武昌區委、武昌區人民政府、武漢廣播電視臺(集團)聯合主辦,今年已進行到第四屆。數千大學生、市民坐上定製的紅色巴士,沿著紅色路線包括武漢大學及周恩來故居、中共五大會址等十多個重要景點遊覽,感受武昌城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基因。
張琦說,目前他正在積極準備決賽內容,對於景區的介紹能夠脫口而出。「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位於武漢市武昌區都府堤20號,始建於一九一八年。」張琦解說道,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與同條街上的農講所舊址、偉人舊居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互相映襯,形成了一片「紅色景區」。
都市文化:
在歷史中努力前行永葆活力
「我非常喜歡武漢,也希望用鏡頭記錄下武昌區乃至整個大武漢的美。」黃石人肖本武是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自從9月19日參加由中共武昌區委宣傳部、武昌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首屆大學生花樣組合武昌行的活動後,對武昌區的都市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是一座年輕有活力,又充滿歷史感的城市。」肖本武在打卡了楚河漢街、湖北省圖書館等多個景點後,十分感慨,「有很多人在圖書館裡自習,每個人都很努力。」據悉,湖北省圖書館始建於1904年,由張之洞創辦,是我國最早建立的省級公共圖書館,新館於 2012 年向公眾開放。
在肖本武看來,楚河漢街被稱為現代都市「清明上河圖」當之無愧,它囊括文化、旅遊、商業、美食等多種業態,是武漢中央文化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有中國內地第2家杜莎夫人蠟像館、科技感十足的漢秀劇場。
而打卡的403藝術中心曾經是機器轟鳴、煙囪高聳的武漢鍋爐廠403雙層硫酸車間,現今已變身成安寧靜謐、悠然自在的403國際藝術中心。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東湖風景區,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八家國家級博物館之一,率先實行向社會永久性免費開放。館藏文物24萬餘件,集荊楚文化大成。
策劃:中共武昌區委宣傳部
撰文:史鳳玲 劉金峰 況昕昀 夏夢 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