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十一點了,還不趕緊睡覺!」看到孩子房間還有亮光,媽媽催促道。「等會,我再刷會抖音!」孩子不耐煩的聲音傳來。
在不少家庭裡,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時代開啟,網絡和電子產品的無處不在觸手可及,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隱患。
據資料顯示,中小學生的近視率與去年相比,增加了11.7%。前幾天一則新聞讓不少家長後怕不已,六歲的孩子每天在家上網課,結果開學一查竟然已經近視300度了!短短一個暑假,兒童近視發病率突增,幾乎都是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造成的。
不只是中小學生中招,就連還沒上學的寶寶都受到影響。江蘇一名1歲多的寶寶就在最近被查出已經近視100多度,這麼小的孩子還沒有獨自行動的能力,怎麼就近視了呢?原來,還是電子產品的原因!家長給寶寶進行視頻早教,導致影響了視力。醫生向大家提出建議,儘量不要讓2歲以下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即便是青少年,每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也不宜在兩小時以上。
其實,電子產品本身沒有錯,它們的豐富功能,讓生活變得便利,讓知識獲取途徑增多,也能讓大家更快更全面地了解世界。真正的問題,是出在使用方法上。
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1、 制定使用規則
每個階段孩子身心對於電子產品的接受度不同,在三歲以前的幼兒階段,應避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以免發生注意力障礙。而在七歲到十二歲之間,孩子已經漸漸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加上學習生活所需,電子產品幾乎必不可免,此時不宜強制打壓,而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出合適的規則,比如一天中使用的時長和次數,如果違反會有什麼懲罰等等。
在十八歲成年前的這段時間,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長需要多溝通,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他們使用電子產品的動機,再進行建議。
2、 增加陪伴時間
社會節奏加快,很多家長忙於工作,對孩子是放養式教育,手機遊戲成了孩子們的朋友。在虛擬世界裡,他們得到了現實中沒有的溫情和陪伴,久而久之就會淪陷,影響到情緒管理、社交等能力的發展。
孩子是一株嬌嫩的幼苗,需要精心的呵護,才會長成參天大樹。成長過程中,三觀的建立、能力的培養等等都需要合理的引導。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既是一種教育方式,也會成為珍貴的家庭回憶。
3、 進行戶外運動
兒童近視的誘因有很多種,光線、坐姿、電子產品使用時間、營養等因素都會產生影響。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重,家長也工作繁忙,在戶外活動的時間大大減少,這是很不利於視力健康的。因此,教育部也曾提出中小學生在課外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時的戶外活動和體育鍛鍊。
在長沙,就有一位爸爸要求自己的孩子暑假每天進行兩小時的戶外運動,以保護視力。這位父親認為擁有健康的身心非常重要,安排的項目也相當豐富。
看完網友表示:「這樣的爸爸上哪兒領!」
近視是一種不可逆的變化,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早發現早注意,以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