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很困擾,這些困擾來自於很多方面:
1、社會變遷的加快使得我們為了幫助孩子做好迎接未來挑戰的準備,我們要培養他們的學習和適應能力。但很多父母並不清楚未來社會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如何培養。
2、不可避免地捲入了各種相互對比中。從讀說寫算、琴棋書畫,到身高體重、坐爬走跑等等,很多父母都怕孩子在這些對比中處於劣勢,最終成為失敗者。
3、孩子教育無法試錯。童年只有一次,如果採用的教育方法不正確,孩子就沒有改正的機會,這讓父母在選擇教育方法時異常謹慎。
4、很多父母對於養育孩子的認識模糊,經驗有限,他們不了解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的規律,不知道和孩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為了緩解這種焦慮,新手爸爸媽媽通常會看很多育兒類書籍。與很多父母一樣,為了讓自己養育孩子更有底氣,我也閱讀了很多養育類書籍,可讀完後發現這些理論和經驗對我的幫助並沒有那麼大,結合閱讀經歷,我總結了一下其中的原因,現在將得到的心得與各位朋友們分享一下,喜歡的可以加個關注哦。
一、沒有理解書籍中的方法和理論
讀一本書有很多層次,從識記到理解和運用。但多數時候,我們只是讀了一遍,沒有做摘錄和筆記,沒有深入思考書中理論和方法的科學性和應用環境。使得我們只能讀過就忘,無法獲取書中的重要理論、案例和方法,更無從談起理解、思考和運用。這樣的瀏覽性閱讀讓讀的育兒書收效甚微。
每本書都只能呈現少量的教育片段受篇幅限制,每本講養育經驗的書都只能選取育兒過程中的個別事件和片段來呈現養育理念和方法。真實的養育過程是動態連續的過程,孩子的發展也受到學校、家庭、社區等因素作用。我們無法知道那些書裡的父母跟孩子互動的全部,也不清楚一種養育方法實施的全部情境。整體信息的缺失會導致我們對某種方法和理論片面理解。比如,很多育兒書籍裡都會強調讓孩子自主完成作業,這個方法實施起來其實受到親子關係、孩子先前的習慣、孩子個人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這些因素在書中可能很少提及。
二、每個家庭的生態環境不同
我讀過的育兒書籍裡,多數教育家及其語言表達能力強,配偶的知識面較寬,思維靈活,受教育程度都較高,等等。使得他們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資源比普通家庭要好。父母自己的能力、知識和性格,孩子的發展水平,家庭結構,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夫妻關係,養育理念,家庭收入,養育孩子可獲得的社會支持等等,構成了一個家庭的養育生態。在一種家庭生態中有效的教育方法,換一個家庭,效果可能就並不理想。同時,特定的家庭生態形成時間較長,相對比較穩固,改變起來非常困難。比如,我們每個人有長久以來形成的性格特點和情緒表達風格,幾乎不太可能短時間就改變。
三、談經驗的多,談教訓的少
很多教育家在講述自己育兒經驗的時候,寫的多是成功經驗。很少主動提及自己遇到的挫折和教訓。但是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理想教育模式很罕見。多數孩子,即便優秀孩子,家長在對其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失敗、困難、挑戰、挫折,甚至會感到絕望。教育家多談成功經驗,原因是我們每個人都有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的傾向。這使得取經寶媽無法看到那些優秀孩子的父母遇到的困難和無奈。而失敗的教訓意義更大。
四、知易行難
育兒類的書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比如,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榜樣,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培養孩子自主能力,要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要讓孩子廣泛閱讀,培養孩子學會服務他人和勇於承擔社會責任。這些道理看上去簡單,要做到其實很難。例如,育兒書裡都會說到父母要以身作則,但給孩子提供一個自律自強,認真生活,熱愛學習,勤勉工作的榜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道理就像減肥,大多數人都知道控制攝入,加強鍛鍊就行。但即便是一個簡單的跑步運動,也只有少數人能堅持下來。
五、市場上粗製濫造的書
養育類圖書的需求旺盛,圖書館和書店裡相關書籍琳琅滿目,但質量參差不齊。有些書只有一些泛泛而談的內容,甚至還包含一些錯誤的養育理念,非但不能對養育孩子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反而有可能讓取經寶媽接受了不正確的信息。
雖然育兒書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教育問題,但我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不少。要理性看待養育類書籍。在閱讀育兒書的時候,要主動思考、分析理念和方法的應用環境,思考書本的局限性,認識到不同家庭的差異,選擇合適的方法,從而更好地把書本知識運用到育兒實踐中,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更多的育兒經驗探討,各位看官可加關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