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普世價值,一部人便會立即情緒激動、義憤填膺、惶恐不安,簡直視之為洪水猛獸,另外一部分無知的吃瓜群眾便也會跟風對普世價值進行瘋狂攻擊,雖然他們連普世價值是什麼都不知道。
那些害怕普世價值的人他們之所以怕,恰好是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普世價值;而相當一部分人的怕,只是因為前一種人是如此告知他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聊一聊到底什麼是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也叫普適價值,它是指已經存在的,以自律、平等、博愛為基礎的,並不具有廣泛爭議的公共秩序以及風俗習慣。「普世價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譯,其實譯為「普適價值」更為準確,也就是人類普遍認可,普遍適應的價值觀。
它是最廣泛,最基本,最被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在哲學等人文科學上,普世價值泛指那些不分領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出於人類的良知與理性之價值觀念。
普世價值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方面。它強調,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獲取知識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一、歷史淵源
普適價值最早的淵源來自歐洲宗教對於真善美的追求,而真正形成和完善是從文藝復興開始的,它的主要內涵也是形成於這一時期。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發生在歐洲的思想文化運動。
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便是人文主義精神,這也是普世價值的核心,人文主義精神即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
要強調的便是,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這便是人文主義的核心,普世價值的核心,甚至可以說整個西方價值體系的核心。
「普世價值」一詞在中國受到關注,則源於2008年5月23日《南方周末》刊登的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個新中國》,其中提到「國家正以這樣切實的行動,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兌現自己對於普世價值的承諾。」並由此引發了對「普世價值」一詞含義的爭論。
二、主要內容
民主民主,指人民所享有的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或對國事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民主的過程是聽取每個人意見,目的是找到最大公約數,按大多數人的意見即公共利益辦。而且,一旦找到最大公約數,少數就要服從多數,不能再自行其是,從而讓制度發揮出最大效能。
人權普世價值認為,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僅僅擁有人的身體和思想意識,還稱不上是一個完整的人。作為人,你必須擁有你應該擁有的一切基本權利,才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的人。
人權應該包括生存權、自由權、追求幸福的權利,而且這些應是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來、不可被剝奪、不可授讓的基本人權。
生存權,人身不受傷害的權利;免於恐懼和飢餓的權利;治療疾病維護健康的權利;自由權,自由發表言論和著作的權利;自由行動、遷徙、集會的權利;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權利。追求幸福的權利,私有財產神聖不受侵犯;不因種族、民族、地域、信仰、政治主張、身體缺陷的原因遭受任何形式歧視;公平審判和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權利與權力的關係,權利是人權,權力則是公權、主權。主權服務於人權、從屬於人權,任何把主權凌駕於人權之上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本質上,主權是人權的集合與延伸,是人權的衍生品,是一種衍生權利。不尊重人權的主權是邪惡的,也是不應該被尊重的。
人性人性就是客觀認識人的兩面性,認識人的本性。人有神性(理性),亦有獸性(本能和情感)。從現實層面觀察人的行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惡的一面。故人性善惡並存。任何單純強調人性本善或者本惡的觀點,都是不客觀的,都是不符合事實真相的。
也就是說我們認清人性以後應該倡導理性,抑制獸性。
公平、正義、自由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它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消滅特權,追求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範。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任何掩蓋真相的行為都是非正義的。
自由是指,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藉自身意志而行動,並為對自身的行為負責。
三、現實意義
普世價值的現實意義,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它到底是西方的文化入侵還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成果,我不作定斷,我相信在了解它的內涵之後,我們每個人心中自有答案。
無論哪個民族,無論什麼政權,無論多麼獨特,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都應該是它必須遵守的,否則它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