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訪談|如何正確認識普世價值的政治實質?

2021-02-19 求是網

侯惠勤西方用它們的基本價值理念對我國進行思想滲透由來已久,但普世價值是2008年在中國泛濫之後,才正式成為一個標誌性的話語。弗朗西斯·福山在《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中提出,所謂歷史的終結不是說人類不再進化、人類文明不再發展,而是說人類關於政治制度的設計,就在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面前止步了,換句話說,就是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不可逾越的。

普世價值,就是指西方政治制度的設計和它的理念是普遍適用並且不可超越的。這其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具有普遍適用性;二是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和它的設計理念不可超越。這就對我國政治制度形成了直接的挑戰。

中國認為資本主義所謂自由民主制度根本不是人類制度發展的最終選擇,必然會被超越,我們肯定有更美好的制度來代替它。

普世價值是一個關係我們走什麼路、舉什麼旗的關鍵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普世價值的批判在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侯惠勤:普世價值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宣揚普世價值的人認為,蘇東垮臺之後,下一個垮臺的就是中國。西方對中國進行制度顛覆的企圖從來沒有變。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對中國實行「接觸加遏制」戰略方針,一方面與中國接觸,與中國做生意,另一方面又遏制中國。它們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最有效地改變中國、控制中國,中國改革開放一二十年以後會自然而然地融入西方的秩序、回歸西方的文明之中。

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08年以來,它們認為最根本的問題,一個就是黨的領導,一個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在它們看來,這兩條是必須要加緊摧毀的,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普世價值。它們以所謂人類性來反對階級性,以所謂人類普遍的價值追求來反對中國特色,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中國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回到西方秩序之中。

西方加緊對中國進行思想滲透,一方面說明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沒有像西方所希望的那樣,回到西方秩序之中,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而我國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堅持發展,越來越顯示出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另一方面,西方感到如果不加緊顛覆中國的政治制度、加緊遏制中國,可能就難以控制中國了,但它們又找不到更好的途徑,所以就把西方一些的傳統理念,經過一定的包裝,以普世價值的形式呈現出來。

西方的價值觀,尤其它的政治制度和它的政治文明,在今天已經表現出很大的歷史局限性和片面性,現在正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並以更好的制度將它取代的時候。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我們批判普世價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絕對不是封閉自己,不是把中國跟人類文明的發展割裂開來,而恰恰是為了更好地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更好地推動人類的進步,我們不能把自己捆在西方資本主義這艘即將沉沒的船上。

求是網:您認為,符合人類發展歷史的價值共識是否存在?普世價值與這些價值共識有何區別?


侯惠勤:普世價值中最容易搞混思想,最容易迷惑人的有兩條:一是它打著人性論的旗號,宣揚普世價值就是呵護人性,一再宣傳資本主義是最呵護人性的,而社會主義制度不符合人性,所以最終會走向失敗;二是它打著人類價值共識的旗號,通過討論人類有沒有共同的價值追求而將問題引向別的地方。

人性是人類特有的本性。馬克思主義認為,能夠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特性主要是勞動,人通過勞動不斷創造自己、提升自己,不斷積累自己的文明成果,這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人的產生是一個不斷脫離動物界的過程,沒有一個原來就既定的人性,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勞動不斷地形成、不斷地改變、不斷地提升、不斷地創造自己,所以人性也是在不斷地變化的。

馬克思主義有一個基本觀點:不是人性創造歷史,而是歷史改變人性,人性是人類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社會關係、社會矛盾的一種表現。所以,資本主義符合的是階段性的人性,資本主義強調了人的個體性和利己性,在資本主義搞商品經濟的時候,它確實發揮了人利己的一面、個體積極的一面。但是人類不會永遠停留在這種人性上的。

費爾巴哈曾指出,人的真正的本性不是個人性,而是社會性,人是相互需要、相互依靠、相互依賴的,人是社會存在物。人性的這種矛盾,恰恰反映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制度和社會關係的矛盾,這種矛盾推動著人性不斷變化、不斷超越,所以人類在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也超越了資本主義階段的人性,所以人類必然要走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的「全面」,就是人的發展和他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和全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的統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的「自由」,就是人能夠不斷認識人的發展規律、社會的發展規律、歷史的發展規律,在這個過程中達到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

而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所謂「自由」是商品的自由、資本的自由,其個性觀是一種個人的獨特性,甚至是個人的封閉性,所以資本主義的人性並不能代表真正的人性,不能代表人類的天性。所以,我們批判普世價值,並不是否定有人性,也不是否定人性的變化、發展,而是要使人性往更美好的方向變化。

第一,人類作為生命存在而有的基本生理需要,或者稱作自然需要。普世價值一定是一種歷史的價值,而生理需要或者自然需要是所有生命的需要,因此這不能納入普世價值。

第二,人類對美好理想和道德的嚮往和追求。人類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這種精神追求可以超越時代、超越歷史、超越階級。而普世價值追求的是現實制度的建構,從這個角度來說,它也不是普世價值。

第三,現實中推動我們前進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一方面,時代精神表現為一個時代的主流價值導向,只是人類不斷追求真善美、追求更美好的未來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所以任何民族精神,時代精神,都只是體現了人類的階段性成果,絕不代表人類的終極價值追求。另一方面,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是在各種力量的鬥爭和比較中,通過交流、交融、交鋒逐步形成的,是各種力量共同奮鬥的結果,因此,它不是普世價值。

上述三類都不是普世價值,第一類人的自然需求不是普世價值,第二類人類對美好未來的理想憧憬和最美好的情感表達不是普世價值。第三類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地形成和更新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也不是普世價值。

我們批判西方的普世價值,並不等於我們要將自己封閉起來,切斷與西方思想文化之間的交流,西方歷史上出現過的一些合理的思想,如盧梭的民主思想等,我們也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不斷加以借鑑學習。

相關焦點

  • 價值的特性與如何看待「普世價值」概念
    在伯林看來,由於人們無法用一個單一的尺度去公度所有的價值,所以針對這些價值衝突,我們也無法簡單地做出裁決,說哪一種價值選擇是絕對正確的,哪一種價值選擇是絕對錯誤的。「普世價值」的含義及其面臨的邏輯困境我們明白了「價值」概念的含義及其特性之後,再來考察一下普世價值一詞的含義,看其能否與價值的上述特性相適應。
  • 普世價值與反普世價值
    「雄文」,9月23日是司馬南的《與BBC辯論「普世價值」》,此前是9月4日清華大學教授馮虞章的《怎樣認識所謂「普世價值」》。若干年後,當歷史拉開時空距離來審視「普世價值與反普世價值」這場交鋒,什麼媒體扮演什麼角色,被褒揚還是被吐棄,必定會水落石出。  如今看那些反普世價值的文章,實在不值一駁,因為他們都是把「偽普世價值」說成「普世價值」,由此來妖魔化「普世價值」。
  • 黨媒刊文: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真理不是「普世價值」
    「馬克思主義是普世價值」,這是認識上的誤區,是沒有搞清楚「普世價值」與「普遍真理」的區別。個別「普世價值」論者別有用心地提出「馬克思主義是普世價值」的論斷,是有別的想法,是想使我們陷入「兩難」境地:承認這一論斷,則有利於為「普世價值」辯護;反對這一論斷,則有利於削弱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我們可以明確回答: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並非適用一切人、適合一切時代的「普世價值」。
  • 文化多樣性和普世價值,嘉賓:陳嘉映
    文化多樣性和普世價值,或者諸如此類,現在到處都能讀到、聽到。
  • 普世價值到底是什麼,它對我們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一提到普世價值,一部人便會立即情緒激動、義憤填膺、惶恐不安,簡直視之為洪水猛獸,另外一部分無知的吃瓜群眾便也會跟風對普世價值進行瘋狂攻擊,雖然他們連普世價值是什麼都不知道。那些害怕普世價值的人他們之所以怕,恰好是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普世價值;而相當一部分人的怕,只是因為前一種人是如此告知他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聊一聊到底什麼是普世價值?普世價值,也叫普適價值,它是指已經存在的,以自律、平等、博愛為基礎的,並不具有廣泛爭議的公共秩序以及風俗習慣。
  • 俄羅斯人是如何看待西方普世價值的
    政治秩序在中國的經濟發展當中發揮了核心作用,我們看到中國在經濟上的成功,我們看到可以用經濟方式進行「反殖民」鬥爭。這種殖民主義是對我們的頭腦殖民、思想意識的殖民,無論是哲學、科學,還是理論、概念的形成方面,我們現在仍然不自覺地受到這種「單極時刻」的影響。
  • 暗藏的總統——用科學經濟學原理廢掉「普世價值」的武功 | 汪濤
    這當然不是否認應當增加透明度,「無形之手」「普世價值」水平高就高在他一切說詞表面看起來都肯定是有道理的,只在最關鍵地方稍微增加一點點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的幹擾和誤差,性質就完全變了。科學產生之初的古希臘文明階段,所有智者們的觀點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全都對人的感覺極不信任,認為人的感覺是騙人的,所以才需要創造科學的理性方法來認識世界。
  • 專訪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普世價值是有條件的
    專訪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普世價值是有條件的 2012-07-31 13:33 作者:蘇婭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深度訪談」的實質
    「深度」了解某事乃是要獲得關於它的更多的細節知識。2.「深度」指的是了解表面上簡單直接的事情在實際上是如何更為複雜的; 以及「表面事實」( surface appearances) 是如何極易誤導人們對「深度事實」的認識的。(Wengraf, 2001:6) 文格拉夫強調了更為豐富的細節知識和事實之間的意義關聯。
  • 顧史考:李光耀的「亞洲價值」是不是「普世價值」?
    顧史考:其實我認為「儒家」這種名稱被濫用得已不知何謂,似乎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社會的代稱。反正孔門儒家也好,墨家、法家也好,基本上都是上對下的體制,與現代一些國家的體制大異其趣。任何經濟必須以自由市場為其根本才能得到較有效率的發展,所以過分採取上層控制下層的經濟政策必然將令經濟發展緩慢、效率低。
  • 【新校長傳媒】KIPP學校與窮人的普世價值
    敬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體中國教育學刊關注我們,把您認可的觀點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 大學生要把握正確價值取向
    青年大學生應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牢牢把握人生正確航向、開創祖國美好未來顯得極為重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人生航向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演變十分深刻複雜;我國總體上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前進道路上還面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
  • 孤煙暮蟬:虛偽的西方「政治正確」
    導讀: 《虛偽的西方「政治正確」》一個農奴主可以獲得諾貝爾獎,而一個不依靠對外擴張就讓6億老百姓脫貧的政權卻被扣上了專制的帽子,這樣虛偽的所謂普世價值,不要也罷。 這篇文章寫了有幾天了,沒發的原因是我太懶了。
  • 錯誤思潮的理論實質和根治路徑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錯誤思潮的理論實質與實踐危害,必須在根治錯誤思潮上下功夫,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反對和抵制錯誤思潮,防範錯誤思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幹擾和破壞,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錯誤思潮的存在和傳播不是一般的思想認識問題,而是嚴重的政治問題,如果任其泛濫,必然擾亂黨心、民心,必然削弱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 專訪夢百合倪張根:一位中國企業家的「普世價值觀」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 採訪/周遠方)在日前由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上,夢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倪張根談及對「雙循環」和「普世價值」的理解,隨後接受了觀察者網的補充採訪。
  • 理解價值與核心價值觀的關係
    【本課主題】  理解價值與核心價值觀的關係  【主講嘉賓】  韓慶祥,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副教育長兼科研部主任,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秘書長,一級教授,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體學習主講專家。
  • 四個正確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是「四個提高」,即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是「四個正確認識」,即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以及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三個規律」,即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
  • 科學引領社會思潮必須正確處理六個關係
    這些思潮包括:主張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的新自由主義思潮,主張改良資本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潮,以「普世價值」名義鼓吹西方政治、經濟制度的「西化」思潮等。與之相伴的還有歷史文化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人生觀、價值觀領域的「人性自私」和形形色色的個人主義思潮,哲學領域的抽象人性論和異化思潮,以及面對中國迅速和平崛起的有關國際思潮和國內的民族主義思潮等。
  • 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及危害
    尊重歷史、正確地認識和評價歷史關乎國家興亡和民族興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面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對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曲解和否定,要徹底地進行批判和抵制,必須剖開其表面現象,揭示其錯誤本質及其危害。
  • 科學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
    一、理論與實踐:「實質民主」及其複合實現  「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民主既不是脫離實踐的空洞理論,也不是不要理論指導的盲目實踐,而是理論形態與實踐模式的統一。科學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