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許多年輕人可能不喜歡傳統的茶類,因為回甘的味道無法滿足年輕人喜歡濃鬱甜味的味蕾,因此加糖加牛奶的奶茶成為茶類最受年輕人喜愛的飲料。除此之外,另一種傳統的茶類產品在年輕人中尤為著名,而這個在糖果和飲料中特別著名的「舶來品」自然就是著名的抹茶。
說到抹茶的味道,這種略帶苦味的回甘帶有茶香茶類與其他傳統的茶類沒有太大區別,很容易感覺到他只是磨成粉末綠茶。事實上雖然抹茶確實是由綠茶製成的,但其生產方法並不是簡單的殺青碾磨,就像煮白菜不是用開水煮的一樣。那麼回到主題,為什麼這個抹茶在中國中消失,在日本隔壁繁榮起來?
首先,在我國茶文化傳播史上,在唐以前沒有專門的、系統的制茶工藝,飲茶的手段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統一。在唐代以前,有一種叫「碾茶」的泡茶習俗,這種磨茶是指將茶葉煮幹製成茶餅,當他們想喝茶的時候,他們會把茶餅拿出來打碎,然後磨成粉末,然後用開水衝泡。當時,這種茶叫「末茶」,這種衝泡方法也叫「點茶」。
那麼,源於中國的「點茶」文化為什麼會成為抹茶的精華呢?原因是在盛唐,日本派佛教徒到唐王朝拜訪唐王朝並取回了大量的經文知識,其中自然包含了茶文化,然後日本皇室「品香茗,賦漢詩」成為高雅最受歡迎的代表,這也是茶文化開始紮根。
到了宋代,中國茶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點茶技術更加成熟。因此日本派來的僧侶榮西歸國帶回了更多的茶藝知識和新鮮茶,包括「點茶」知識。從那時起,日本和禪文化的組合逐漸合併為「侘茶」,即抹茶的前身。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進步,抹茶還伴隨著禪宗和茶道文化在日本文化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帶回茶的僧侶榮西也被日本人稱讚為「茶道始祖」。
隨著朝代更迭,更方便的散茶開始在平民中流行。茶的製作工藝也逐漸從枯燥乏味的炒茶工藝演變而來。然而在明初,朱元璋認為製作茶餅的繁瑣是浪費金錢和人力。從那時起,點茶在中國的歷史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流傳至今的制茶方法。
無論是誕生於中國來弘揚國外的抹茶文化還是源遠流長的制茶文化,都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徵。在忙碌的生活中,品嘗一壺茶或一杯抹茶就足以給生活帶來些許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