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患難的愛情有許多,其間能堅守到白頭的很少;一見鍾情的愛情也有很多,但大多都沒能走到最後。
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被世人稱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他們一起歷經苦難,一起共享富貴,永遠是彼此的唯一。
錢鍾書是樂觀的人,最苦的時候,他用書桌給自己女兒當搖籃。
楊絳生性樂觀,很少嘮叨抱怨,苦中作樂。正是因為這些,他們才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
世界上最難能可貴的,便是這相濡以沫的愛情
一、古月堂前相識,今生註定是你
錢鍾書先生出生於書香門第,天資聰穎,十分好學。受家庭環境影響,青少年時期的錢鍾書閱讀了大量的古經典籍,文學功底深厚。
1929年,錢鍾書先生因英文成績優異被清華大學外文系破格錄取。
時隔三年,楊絳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同年,錢鍾書與楊絳一見鍾情:
「從我看到你的第一眼,心裏面再裝不下別的人了。」
於是,清華大學古月堂前,一人說著我未娶,另一人說著我未嫁,便簡單的在一起了。
二人相識後才知道,原來楊絳早就去過錢鍾書的家。
在楊絳父親傷寒病癒後,一家人合計著另換住處,楊絳曾跟著父母去看過房子,而其中一處,便是錢鍾書的住處。
緣分,真的很奇妙。
1935年,錢鍾書與楊絳完婚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英國牛津大學。夫妻二人雙雙赴英留學。
錢鍾書到英國以後,學習更加刻苦。但他們的生活並不因此變得十分枯燥,反而還十分有趣。
他們夫妻二人時常舉行讀書比賽,比誰讀的多,也時常交流讀書心得。儘管他們讀書的內容有所差異,但也不妨礙他們的交談,反而更顯甜蜜。
大概是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做什麼都變得有趣了吧。
二、生性樂觀,苦中也作樂
錢鍾書先生讀書做學問並不刻板,反而十分幽默有趣。即使是困難時期,也能苦中作樂。
在清華讀書期間,錢鍾書中文造詣頗深,同時又精於哲學及心理學,博覽群書。他上課從不記筆記,總是邊聽課邊寫書法、畫畫。
有一次,班上一位姓許的同學,在上課期間不斷地向他欽慕的女同學暗送秋波。錢鍾書看到了,便畫下了許同學每一次的眼神變化,並取名為《許眼變化圖》,還沒下課就傳遍了班級,這圖一時在班上傳為笑談。
在牛津留學時,有一次,錢鍾書受好友所託,去為好友撮合所愛慕之人。
錢鍾書找到那位女士說明來意,才剛講到那位男士學問做的極好,那位女士就淡然一笑道:
「假使學問好就該嫁他, 大學文科老教授裡有的是鰥夫」。
即使能言善辯如錢鍾書,也接不下這樣的「幽默」,錢先生的第一次說媒以失敗告終。
錢鍾書與妻子的留學生涯裡還有許多這樣的生活的小插曲,有趣得很。
1937年,錢鍾書完成了牛津大學的學業,取得了牛津大學學士學位,同年五月,錢鍾書和楊絳有了一個女兒,可謂是雙喜臨門。
儘管這個小生命的到來給錢鍾書增加了許多負擔,但更多的是初為人父的喜悅,這個負擔也變成了糖,化在了錢鍾書心裡。
錢鍾書寄回家的照片上,小傢伙正睡在一隻「搖籃」裡,細看才發現,這哪是一隻搖籃,分明是只書桌抽屜。
家人們看了,又好笑又無奈。
三、故鄉才是家
儘管錢氏夫婦二人都在國外留學,學習西方文化,但他們心中無時無刻都在思念著祖國,異國他鄉的一草一木常常牽動著他們的鄉愁:「清涼煙雨非吾土, 取樂他鄉忘故鄉?」
儘管錢氏夫婦受西方文化的薰陶,但他們並不崇洋媚外,心中還一直堅守著那片淨土。
錢媛出生在英國,順理成章的擁有了英國國籍,但是後來,錢鍾書和楊絳毅然決然的讓她放棄了英國國籍,改為中國國籍。
縱使英國再好,也不是故鄉。
所以,1938年,夫婦二人結束了留學生涯,在國內緊張的局勢下,仍然選擇回到祖國,為祖國做出一份貢獻。
後來錢鍾書致力於寫文章,楊絳便成了他的頭號粉絲,劈柴燒火、洗衣做飯全都一力承擔,沒有絲毫怨言。
1966年的那場運動,錢鍾書和楊絳被派到幹校勞動。
楊絳問錢鍾書:「你悔不悔當初留下不走?」
錢鍾書毫不猶疑地回答說:「時光倒流,我還是照老樣!」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不悔的精神,才讓錢鍾書和錢鍾書的愛情,被人們津津樂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