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古代愛情傳說,大家可能就會聯想流傳於我國民間的著名傳說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千百年以來,被改編成了多種文藝方式,以歌謠、戲曲、影視劇等形式流傳至今,可謂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無獨有偶,在西方,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曾編寫過著名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成為了經典,在西方國家人盡皆知,擁有著非常高的藝術地位。
在劇情上《梁山伯與祝英臺》同樣以悽美的悲劇收場,謳歌了年輕男女矢志不渝的愛情故事,鑑於此,世界喜劇大師卓別林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為什麼卓別林給出這樣的評價呢?
千百年來,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愛情永遠是文學創作的主題,尤其是那些以追求愛而殉情的作品更是深入人心,歷久彌新。
《梁山伯與祝英臺》講述的是發生在西晉晚期的一段愛情故事,說的是美貌女子祝英臺為了求學,女扮男裝,與「傻小子」同窗學友梁山伯結為兄弟。
兩人同窗共讀,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學成離別之際,祝英臺以給妹妹做媒為託詞,暗暗向梁山伯自許終身。
但是,梁山伯只知道苦讀「聖賢書」,哪懂得什麼男女情愛,渾渾噩噩,祝英臺百般暗示,卻一直呆若木雞,蒙在鼓中。
然而,當梁山伯知道真實情況時,卻為時已晚,祝英臺的父親已經將其許配給太守之子馬文才。梁山伯因此而傷心悔恨,最終悲傷過度而死。
在祝英臺成親之日,大花轎路過梁山伯墳墓時,祝英臺到其墳前哭祭,竟然發生詭異的事情,故事以離奇的悲劇收場。
祝英臺的的哭聲感動了天地,突然見墳墓裂開,祝英臺躍入穴中。緊接著,梁山伯與祝英臺就雙雙化為彩蝶飛出,實現了生死相戀的願望。
「梁祝」的故事影響頗深。這是一曲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禮教、反對父母包辦婚姻、爭取愛情婚姻自由的頌歌,梁、祝二人已然成了人們追求崇高愛情的偶像。
故事基本情節次序可歸納為「避婚求學」、「草橋結拜」、「書館談心「、「十八相送」、「勸婚罵媒」、「祝莊訪友」、「弔孝哭靈」、「逼嫁化蝶」等橋段。成功塑造了女性追求自由生活和反對封建婚姻的英勇性格,表現她如何和梁山伯從認識並建立深厚的友誼。
故事一開始,就揭露了封建包辦婚姻在家庭父女之間所造成的矛盾。經過了一場巧妙而激烈的鬥爭,祝英臺艱難地獲得自由跨過封建禮教的大門,以求學實現暫時的自由。
本故事中,「十八相送」堪稱經典,既來反映梁山伯不諳世情的性格,也通過「相送」進一步表現了梁祝二人的感情。更加突出了祝英臺對愛情的主動。
然而在「勸婚罵媒」一環節,全劇在此製造了更加尖銳的矛盾衝突。通過「家貧」、「愆期」等情節,反映出古代門第森嚴的歷史背景,從而暴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婚姻的殘酷和可恨。
在「祝莊訪友」中,各種矛盾衝突集中起來達到頂點。一方面祝英臺雖然性格堅強,具有追求婚姻自主的願望和奮鬥精神,但到底還是抵抗不了封建禮教的迫害,不得不屈服;另一方面,梁祝之間的純潔真摯的愛情,到此也應當有一個明確的交代。
「弔孝哭靈」進一步表現梁祝之間深厚的愛情。以死相殉驚心動魄;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冷酷無情;也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梁祝二人愛情悲劇的同情和敬仰。
結為的悲劇看似令人不滿,但正是這種生死才加強本劇的藝術性,反映出鬥爭的殘酷性,引起觀眾的憐憫與恐懼。從而使鬱悶的感情獲得合理的宣洩。
這就是梁祝故事感人至深,餘味無窮的關鍵所在,通過「化蝶」的幻境,充分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於幸福生活的渴望,象徵著自由與幸福。從真實到虛構,從虛構到真實,增強了其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