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都期待孩子養成良好品格,成為優秀的人。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會遇到很多難題。
其中,關於孩子撒謊,是不少家長感覺特別頭疼的問題。
很多父母第一次發現孩子撒謊,會非常震驚和生氣,我的孩子還這麼小,怎麼就學會了撒謊?
比如,媽媽買了孩子愛吃的零食,可是規定每天只能吃一份。這一天,孩子趁媽媽不注意,吃了兩份。媽媽發現了,非常生氣,批評孩子。孩子不承認,堅持說「我只吃了一份」。媽媽氣急敗壞:你吃了就吃了,你還不承認,你怎麼就學會了撒謊?以後不許撒謊!
比如,孩子在小區裡玩得很開心,等回到家,媽媽發現孩子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帶回了家,就問他怎麼回事?孩子不承認,還說那玩具就是他的。 媽媽既震驚又著急的說:撒謊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媽媽著急地想要制止孩子撒謊,可是過不了幾天,卻發現孩子又一次撒謊。
為什麼孩子總愛撒謊?為什麼媽媽嚴厲批評,卻無法制止孩子撒謊?
很多父母不知道,拆穿孩子的謊言,會給孩子一生的成長留下難以消除的陰影,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破壞親子間的信任。
同時,拆穿孩子的謊言,從來都無法逼停孩子的撒謊行為,只會幫助孩子下次把謊言編得更加圓滑。
那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撒謊是不被允許的行為?
孩子撒謊,基本上都是「情有可原」的。家長發現孩子撒謊,第一反應往往都是氣急敗壞、批評,甚至打罵。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反應,難以幫助孩子意識到錯誤,更無法阻止孩子再次撒謊。
想要真正幫助到孩子,需要先了解清楚孩子撒謊的具體緣由。
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在哪些場景下會撒謊?
1.孩子將事實和想像混淆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大腦還未發育完全,思維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孩子常常搞不清楚事實和想像,會把想像當成已經發生的事實其描述。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3-6歲的孩子身上。隨著孩子認知的發展,見識的事物越來越豐富,語言能力逐步增強,想像力也會豐富起來。他們經常會根據自己的意願去想像,並且用想像來代替現實。這個時期的孩子生活經驗很少,缺乏常識,記憶力也不是很準確,孩子容易把自己的想像當作現實說出來。
孩子的這種謊言和孩子的品行無關,不需要特別糾正,只需要家長配合孩子的想像,滿足孩子想像的需求。
舉個簡單的例子,媽媽下班回到家,孩子跑過去抱住媽媽,迫不及待跟媽媽說:媽媽,媽媽,今天我和哥哥玩紙飛機,可好玩啦,我們坐著紙飛機飛上天了!
媽媽面對孩子這樣的「謊言」,肯定不會大驚失色,更多的是鼓勵孩子,滿足孩子想像的欲望。媽媽可以說:哇,你們太厲害啦,你們做的紙飛機居然能帶你們飛上天啦,你在天上看到了什麼呀?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慢慢明白,想像和現實並不一樣。
2.孩子害怕受到批評,選擇撒謊
這種情況,不是孩子自己想要撒謊,而是保護自己的本能讓他們撒謊。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已經有了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當孩子做了一些大人不允許的事情,孩子會本能地害怕受到批評,知道說出真相會面臨懲罰,所以選擇撒謊。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在分析兒童說謊原因時,也說過:說謊是兒童因為害怕說實話挨罵而尋求的避難所。
撒謊是因為兒童害怕說實話會被批評不懲罰,本能選擇撒謊,迴避批評。
尤其是孩子曾因為犯錯,經歷過嚴厲的責備和懲罰,更害怕說實話。
例如,孩子在家裡跑著玩兒,不小心把媽媽的花瓶摔碎了。媽媽看到花瓶摔碎後,滿臉怒氣地質問孩子:花瓶是怎麼摔碎的?孩子嚇得趕緊否認:不是我!媽媽不依不饒:那是花瓶自己跳下來摔碎的嗎?孩子怯生生的回答:是小貓咪從桌子跑過去,碰倒花瓶,摔碎的。媽媽看孩子把花瓶摔碎了,不僅不承認錯誤,還故意撒謊,氣得就把孩子拽過來,對著小屁股一頓胖揍,邊揍邊說:看你以後還敢不敢撒謊了!以後不許撒謊!
殊不知,一再跟孩子強調不許撒謊、不許犯錯誤的家長,往往更容易培養出愛撒謊的孩子。
遇到這種情況,作為家長的我們,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我想起自己學生時代的一篇老課文《誠實的孩子》,很多朋友應該還有印象。
列寧8歲的時候,有一天,跟爸爸到姑媽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見到列寧都很高興,拉著他一道玩兒,他們在房間裡捉迷藏。列寧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隻花瓶掉下來,打碎了。
孩子們正玩兒得起勁,誰也沒有注意,還在互相追趕。
姑媽聽見聲音,跑進來一看,花瓶碎了,就問:「是誰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說:「不是我!」列寧也低聲說:「不是我。」姑媽笑著說:「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來,只有列寧沒有笑。
回到家裡,列寧躺在床上不說話。媽媽問他為什麼不愉快,列寧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訴了媽媽。媽媽叫他寫信給姑媽,承認自己說了謊。過了幾天,郵遞員送來姑媽的回信。姑媽在信上說:「你做錯了事能自己認錯,是個誠實的孩子。」
這個故事裡,姑媽並沒有一味地追究是誰打破了花瓶,只用一句玩笑化解了孩子們的不安。而列寧卻因此把事情放在了心上,最後在媽媽的幫助下,勇敢承認了錯誤,也得到了姑媽的肯定。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引導教育方式。
首先,父母要做到不盤問。
家長為了讓孩子說出真相話,一直盤問結果,追究責任,只會讓孩子的撒謊行為越來越多,越來越圓滑。
其次,營造孩子可以說真話的環境。
家庭中,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敢於說真話、可以說真話的寬鬆環境,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要勇於承認錯誤,下次改正就可以了。
最後,學會肯定、讚美孩子。
可能父母會疑惑,犯錯不批評就損了,為什麼還要肯定和讚美?
孩子說出真相後,先去肯定、讚美孩子的誠實,再去解決孩子撒謊的問題。這樣孩子下次就敢說出真相了。
面對孩子摔碎花瓶的情況,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如果花瓶是貓咪摔碎的,媽媽需要你的幫助,你和媽媽一起來想一想,下次花瓶放哪裡會比較安全呢?這樣貓咪就不會再摔碎了。如果是你摔碎了也沒關係,媽媽希望你勇敢承認錯誤,媽媽也願意和你一起在錯誤中成長。媽媽也有犯錯誤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犯錯,勇敢承認就是誠實的孩子。
即使孩子這次不敢承認,可是孩子看到了媽媽的真實和接納,孩子會選擇相信你,下次他會願意講實話的。
3.缺乏關愛的孩子,會為了求關注而撒謊
希望得到關注,是每一個人的情感需求,孩子尤其如此。
如果孩子長期處於一個不被關愛的環境,他可能就會通過撒謊來引起你的關注,獲得你的讚賞。
《家有兒女》中,有一集講到劉星考試,考了80分,這對他來說可是破天荒第一次考那麼高分。他滿心歡喜,期待著媽媽會表揚他、給他獎勵。可是,媽媽沒有表揚他,更沒有給他獎勵,而是把獎勵給了小雪。因為小雪白天打破了花瓶,勇敢承認錯誤,把事情經過寫在紙上,貼在冰箱門上告訴媽媽。媽媽覺得小雪能勇敢、主動承認錯誤的精神特別值得鼓勵,就給小雪買了一個MP3。劉星特別不理解,又特別想得到獎勵,於是故意打破花瓶,並效仿小雪把經過寫下貼在冰箱門上,以期獲得媽媽的表揚和獎勵。
劉星就是那個長期得不到正面關注的孩子,是媽媽眼中經常惹禍的孩子,媽媽很少給予他肯定。好不容易考試成績有突破,他特別期待得到媽媽的表揚。而媽媽沒有看到這一點,最後,劉星採取錯誤的方式想要獲取表揚和獎勵。
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碰到類似的情境。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老師喜歡用小紅花來獎勵孩子,孩子們特別希望得到小紅花。
你家的孩子很少得到小紅花,他很期待獲得小紅花。有一天,孩子獲得了一朵小紅花,孩子回家告訴你,老師給他獎勵了5朵小紅花。媽媽特別高興,給他大大的擁抱和誇獎。這個時候,孩子特別開心,他終於得到了老師的小紅花,也得到了你的誇獎。
孩子為了獲得你的誇獎而撒謊,往往是因為父母平時對待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孩子表現好時,就誇獎;孩子表現不理想,就訓斥。
這樣的教養方式,父母愛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好表現。這種愛,是有條件的。這會導致孩子為了取悅父母而撒謊。如果這種撒謊行為沒被發現,反而一直受到父母的誇獎,孩子從中嘗到了撒謊的甜頭,會強化孩子的撒謊行為。
對於孩子求關注而撒謊的行為,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再撒謊?
首先,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在發現孩子撒謊之後,家長不要馬上訓斥孩子,而是細細分析原因。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尊重,讓孩子明白,即使他犯了錯,父母也一樣是愛他的。
其次,不提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少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很多時候,這種比較會成為一種不良競爭,讓孩子產生嫉妒扭曲的心理,孩子也有可能會為此撒謊。
對於上面小紅花的事件,父母如何說才能避免孩子再次撒謊?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特別希望得到小紅花,對嗎?因為你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可以得到老師獎勵的很多小紅花,對嗎?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加油哦!不管你是否得到小紅花,得到多少朵小紅花,媽媽永遠愛你。
孩子得到媽媽充分的信任,沒有任何比較的、無條件的愛,孩子就會變得更加願意積極向上,積極努力得到老師的小紅花。
4.因為家長撒謊,孩子也學會了撒謊。
有些時候,孩子撒謊的行為,其實來自家長。
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你無意的一句話,可能會被孩子記住,並模仿。
有一天晚上,樂樂聽到爸爸跟李叔叔講電話,李叔叔約爸爸出去喝酒,爸爸說自己在加班,沒時間出去。樂樂很奇怪,爸爸明明在玩遊戲,沒加班呀!樂樂就嚷嚷著說:爸爸,你哪裡在加班?你不是在玩遊戲嗎?爸爸趕緊捂住樂樂的嘴,不讓樂樂說話。不久後的一天,爸爸喊樂樂幫忙倒垃圾,樂樂說:我在忙著做作業呢,沒時間。爸爸一看,這小兔崽子,明明在玩兒呢!爸爸很生氣,說你做的什麼作業,你告訴我,作業在哪兒?居然敢撒謊!樂樂不高興了,嘟著嘴說:爸爸上次不也是這樣和李叔叔說的嘛!
看到了嗎?你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你的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你的原形。
面對這樣的情形,父母應該怎麼做?
父母做到一下幾點,保證孩子以後不再撒類似的謊言。
首先,父母要反思。
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過類似的謊言,如果有,就一定要及時改正。有些父母心存僥倖,以為孩子小,沒關係,就隨口撒謊。有些父母還振振有詞:我這不是撒謊,只是不想傷害別人,沒讓孩子學啊。孩子不會聽你怎麼說,只會看你怎麼做,然後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你這樣的謊言。
其次,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直陪伴著的老師。因此父母要給孩子做好示範,再教育孩子。否則無論你怎麼說,孩子依然不會改,因為你就是這樣做的。
最後,父母要說到做到。
如果你給了孩子一個承諾,卻沒有兌現,孩子會一直記在心裡,同時會認為這是你在撒謊。孩子心裡就覺得,自己以後也可以這樣撒謊。所以父母要注意,承諾給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及時兌現。如果實在無法做到,要及時和孩子解釋清楚,爭取得到孩子的諒解,或者給予另外的補償。
面對孩子撒謊,家長不宜操之過急,更不要期待通過一次粗暴的拆穿和制止,就能讓孩子停止撒謊行為。父母要靜下心來分析,孩子撒謊,到底是屬於哪一種場景?
如果是孩子想像的撒謊,就不用擔心。
如果是害怕批評,或者為了獲得他人的關注、讚美而撒謊,就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視。父母要耐心和孩子溝通,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如果是模仿家長,家長就要先改變自己,做到身正了,再教育孩子。
溫暖又有約束力的教育,才是真正能夠幫助孩子成長的教育。對待孩子撒謊,同樣如此。僅僅通過冷漠的拆穿和嚴厲的制止,無法幫助孩子意識到錯誤。只有給予充足的關愛、安全的環境、充分的理解和鼓勵,才能幫助孩子擺脫撒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