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越愛講道理,孩子是越聽話還是越不聽話,要看你講道理的方式,以及孩子聽沒聽懂你的道理。
今天我還根據「兒童道德觀發展的五個階段補充一點:不同階段的孩子,認知水平不一樣,能聽懂的道理也不一樣。
所以我接下來就說說,在孩子不同年齡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以及可以期待收穫一個怎樣的結果,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嬰兒期(0-1.5歲):非道德階段,只根據自己感受判斷對錯
剛出生的孩子沒有道德觀念,TA最原始的對錯直接與自己的感受掛鈎。
自己還從來沒有餓過,餓很難受,餓是錯的。冷也是錯的,疼也是錯的。
哭了沒有人回應,孤獨是錯誤的。
坐在媽媽胳膊上,靠在胸前,感覺很好。擁抱是對的,有回應是對的。
此時的寶寶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構建自己的規則。
對於剛出生3個月的寶寶,有需求?大人滿足就完事了。不要想著立規矩,擔心會把TA寵壞了。你覺得一天抱18個小時太粘人,可在孩子看來,「我之前每天24小時都被(子宮)抱著,現在還差1/4的時間沒有被滿足呢」。所以,大膽去滿足這個階段孩子的所有要求,只有在現有小世界充滿安全感,TA才有勇氣冒險。
隨著「三翻六坐八爬」,孩子的行動能力增加,TA開始用嘴用手去認識身邊的事物。刀會傷人?疼了才知道。水會燙手?摸到才知道。這時候給TA講道理TA也聽不懂,一味地說「這不行」「那不行」只會打壓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氣。反倒是大人,應該提前把可能的危險排除,或者哄著孩子轉移注意力。
一歲的孩子開始牙牙學語了,他繼續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比如他會突然在餐廳這種公共場合嗷嗷大叫,你以為他是搗蛋鬼存心破壞大家吃飯,其實孩子只是想測試自己的聲帶,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當下的行為和周圍環境是否違和。此時你無論是生氣——「別吵了,這是公共場合!」還是大笑「我兒子嗓門可真亮!」,孩子看到這麼強烈的感情都以為是一種鼓勵,於是他叫得更歡了——從測試聲帶轉變成了取悅你,博取你的注意力。
讓這麼大的孩子明辨是非顯然是不現實的,最好的方式還是轉移注意力。外出隨身帶的小玩具小繪本,除了打發時間之外也是一個「寶寶,你看這是什麼?」的利器。
大部分情況下看到孩子幹壞事,自己第一反應是阻止他。但此時的孩子大腦皮層不成熟,很難控制住自己,所以如果你說「別大聲說話」,他反而不知道怎麼辦。還不如直接告訴他怎麼做:「噓~我們在餐廳要小聲說話」,如果過於激烈的時候,一定要抱離現場。
而且不要奢望說一遍就能有效,此時的孩子很健忘。
幼兒期(1.5-3歲):依附階段,根據父母的反應判斷對錯
到18個月後,幼兒終於漸漸沒有那麼自我了,他開始知道自己要想住在這個房子裡,有很多規則要遵守。不過他還沒有能力意識到自己玩球會傷害別人。只有父母這樣告訴他,或者他受到過懲罰,才知道把球打到別人身上是「錯誤的」。就算父母跟孩子說可樂是辣的,孩子也信,然後對汽水失去興趣。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根據父母的反應判斷對錯,所以稱作「依附階段」。
所以當父母做出和他們日常灌輸給孩子完全不一樣的行為時,孩子會困惑不已。
比如過馬路剛變成紅燈,家長拉著孩子快跑:趕緊跑幾步,就不會再等那麼長時間燈啦!孩子納悶了「不是說紅燈停嗎?原來可以不停呀。」
比如在遊樂園悄麼聲地帶著孩子插隊:排隊的人這麼多,要不咱們得等到什麼時候去啊!孩子又get一點,「原來可以偷偷不排隊啊。」
於是,當大人承諾與孩子一起玩遊戲然後又反悔時,孩子知道了答應的事可以不做。
當大人電話裡向別人撒謊的時候,孩子學會了可以不誠實。
當大人打他屁股時,孩子知道了大個子可以打小個子,當了父母就可以打自己孩子,問題可以用打解決。
這個階段的孩子絕對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大人示範的是錯誤的例子,孩子也會有樣學樣,這時就算你說再多正確的大道理都是徒勞的。
而且這裡有個最大的誤區——大人會想當然地以為通過懲罰能告訴孩子對錯。其實,許多研究表明,懲罰只會讓孩子注意力集中在他自己所遭受的「後果」上,而不是他的行為對別人、對周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他關注的是「既然幹這事會挨打,那怎麼幹才不挨打」?為了逃避懲罰,他想到了你撒謊的樣子,學會了做壞事要更隱蔽,也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更沒有同理心。
指導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三招:「講道理—警告—執行」,效果層層遞進。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警告期給出結果選擇(要麼……,不然就……)時,儘量優先說自然結果,其次邏輯結果,不要有不相關結果。比如:
「你再不專心吃飯,飯涼了不好吃,還可能會鬧肚子。」(自然結果)
「你不好好吃飯說明你不餓,那麼我就把飯拿走了,一下午都沒有飯,到晚上才可以吃。」(邏輯結果)
「不好好吃飯,回家不讓看電視。」(不相關結果)
學前期(3-7歲):內化階段
經過前面階段父母一次次的教導,孩子開始明白一些簡單的因果關係,知道做什麼事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影響。如果前面父母總是非打即罵,或者言行不一致地管孩子,那麼此時熊家長身後勢必就會站個熊孩子。
如果之前父母的管教都是基於孩子的性格和成長規律,那麼此時孩子就會「好管」很多。這個階段,可以繼續沿用前面所說的「講道理—警告—執行」三步,但有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只需要做到「講道理—警告」甚至只是講講道理就行了,孩子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律的好習慣,並不會做什麼出格的事情。
跟上一個階段相比,孩子還會有一點進步就是,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如何影響他人的,知道他人也有做事的權利和不同的觀點,這是培養孩子「有眼力見兒」的好時候。所以,現在講道理的時候,可以多把權利、公平、情緒等等這些「大孩子」才聽得懂的話掛在嘴邊。
比如還是在餐廳裡大吵大鬧,如果是四五歲的孩子,家長就可以這樣說,「你吃著飯大笑,會吵到別人,人家很煩躁/別人聊天都聽不見了,說話小點聲。」
7-10歲:開始獨立思考
孩子們開始質疑父母和老師說的是不是永遠都對。
知道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面對父母沒教過的情況,會進行初步道德推理,自己判斷對錯。
公平意識很強,比如自己沒有被選中當小組長的話,會強烈感到不公平。會去主動了解規則,並希望參與制定規則。
開始理清哪些價值觀對自己的益處最大——一種「這個道理對我有什麼意義」的階段。
從大概10歲開始進入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努力讓自己變得受歡迎,最擔心被同伴排斥,他們很容易受到同伴價值觀的影響。相對的,大人對孩子的影響沒有那麼大了,孩子可能更樂意將父母視為顧問,而不是權威人物。
他們會繼續梳理哪些價值能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哪些價值該被拋棄,他們還可能嘗試使用不同的價值體系,以找出適合自己的。也就是說,三觀開始初步成型。
所以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周圍的人很關鍵,孩子是否能辨別複雜的是非,是否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也很重要。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不知你是否深以為然。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在我們講道理他還聽的階段,努力、用心地做父母,用言傳身教幫他做好應對未來的準備吧。否則,就像龍應臺所說的,小孩兒是老天爺(或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老天爺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而我們將來就只有嘆氣、搖頭的份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