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
一天工作8小時,
一周5天班,
這是一種生活嚮往。
今年5月,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
《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
《意見》明確:
落實體檢、休假等制度,
保證正常福利,保障合法權益。
江報君獲悉,8月14日,我省印發《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落實年休假制度。其中規定:健全乾部待遇激勵保障制度體系。嚴格落實年休假制度,對因工作原因未安排休假的幹部,按規定支付未休假工資報酬。
現 象
局長的燈亮著,科長就不敢關燈,科員只能幹等著
「局長辦公室的燈亮著,科長的燈就不敢關,科員也得乾等著。」這種一人加班、全局加負的現象在有的單位約定俗成、成了常事,讓職工有苦難言。
作為單位領導,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確能起到標杆引領作用,亦能推動形成單位良好政治生態與工作氛圍。領導上班時間開會、調研、部署,下班過後加班統攬業務進度,狀態和作風理應點讚,其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亦值得下屬學習。領導加班往往需要各種專業資料,需要下屬提供協助亦屬正常。可若領導加班,讓下屬跟著乾等甚至苦等一晚也未有任何任務,便難免會讓下屬抱怨。
這種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推波助瀾。對此,領導幹部除了糾正「官本位」的錯誤觀念,亦要增強統籌協調能力。若領導在加班前能有明確計劃,確定該要啥,提前統籌安排,請相關部門和下屬於事前準備好相應資料,便能多一些效率、少一點虛耗、增一分實效,於事於情都有益。
影 響
既損害身心,又影響效率
長時間的勞作,給職場人的生理、心理都帶來了影響。幾千年前,亞里斯多德就說過:所有掙錢的工作都在吸食和降低你的精力。
2010年,芬蘭、英國的研究人員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發表了一項長達11年的研究成果:每天加班超過3小時,將導致憂鬱、焦慮或失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更高出60%。
過勞死曾被視為日本獨有的社會現象,1992年《世界知識》刊出《日本的過勞死》一文。2006年,中國躍升為「過勞死第一大國」,中國人逐漸意識到,原來上班也會死人的。
尤其是中年人,精力不及年輕人,卻背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幹起活來往往更加拼命,也能忍辱負重。
不過,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當我們超過40歲,大腦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就不再適合每周5天朝九晚五的壓力與重複,一周超過25小時的工作就可能對智力造成損傷。
長時間的勞作,卻不意味著高的工作效率。
西班牙人在歐洲國家裡平均坐班時間最長——約每周38小時,比荷蘭人平均每周多工作8小時,比德國人多3小時。與此同時,西班牙人卻排在工作效率的後幾名。
由此衍生出一個單詞presentismo,意思是上班皮囊化。根據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公司德科集團的一項研究顯示,56%的西班牙公司存在上班皮囊化現象。
這是因為很多西班牙企業仍然看重坐班時間,而非按工作效力來評價員工績效,導致員工上班時心不在焉。
聲 音
「應休盡休」是對「加班文化」的糾偏
8月21日,《光明日報》發表文章《領導幹部「應休盡休」是對「加班文化」的糾偏》。文章稱,休息本來就是人的一項基本權利,休假的目的是放鬆,而非工作。然而現實的情形是,我們已經習慣了某種表態性的工作方式——動不動就是「白加黑」「五加二」,個別領導甚至公開要求幹部取消節假日。在這樣的導向之下,領導將長期無休,最終導致一般公務人員乃至企業員工苦不堪言。
文章認為,休假不是偷懶,而是一項法定權利,任何人不可剝奪。《勞動法》對勞動者休息權作了專門規定,憲法也規定休息權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此番我省明確提出「嚴格落實年休假制度」不僅是對此前迷亂的「加班文化」的糾偏,也體現了依法保障公職人員休息權利的法治精神。
文章呼籲,希望各地在陸續出臺激勵公務員休假的政策之後,下更大的力氣制定其他勞動者的休假制度和配套實施細則,強力推動勞動者權益保護;同時,針對私營企業勞動者工時過長的狀況,深入調研,有針對性地出臺鼓勵政策,以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
2018年已過去三分之二,
您的年假休了嗎?
關於「年休假」您有何想說?
歡迎「寫留言」跟大家分享哦~
來源:綜合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新聞周刊、江西組工微訊
編輯:楊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