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雲媽
為人父母,都有一顆恨鐵不成鋼的心。看看下面這些話,你是不是也說過?
你看你啊,說好玩手機就玩十分鐘,現在好了,一玩一個小時,一點自控力都沒有。
你看你,這點作業做兩個小時,拖拖拉拉,磨磨跡跡,
快點快點,都快7點了,還不出發,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以後可怎麼辦啊?
…………
這樣說完孩子以後,孩子變好了嗎?
沒有!
為啥?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做對親人過度的擔心等於詛咒。這相當於你在不斷地詛咒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自律性。
這孩子就可能真的被催眠,以後就真的沒有自律性,沒有時間觀念,後果是很嚴重的。所以,被催的孩子永遠被催。
比如,
你跟孩子說,不要把水潑出來了。過一會兒,水準潑出來了。
你跟孩子說,在學校不要和同學打架,過幾天,老師就找上門來了。
你越擔心什麼,什麼就會發生。真的是,怕什麼來什麼。
其實,往往是因為你的擔心而進一步強化。
現在我跟你說,腦子裡不許想像一隻兔子。
怎麼樣,你的腦海裡是不是浮現出了兔子的畫面!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在和孩子說話時就要格外注意。
孩子去參加重要考試時,你不要說:千萬不要緊張,不要粗心!
你一說的話,孩子本來不緊張的,也變緊張了。考試狀態也難以做到完全的放鬆。成績出來後,你看看試卷,再跟孩子說:你看看,叫你別緊張別粗心,看吧,這道題都漏了。你這人怎麼總是這麼粗心?
父母總是這樣對孩子說話的話,意味著將自己的擔憂,不好的結果等等,都放到孩子的身上,使得孩子的注意力直接聚焦到這個點上,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而做父母的,大多對孩子不放心,充滿了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帶來擔憂,過度的擔憂,就變成了對孩子的詛咒。
插一個故事:
有個年輕人上班非常辛苦,他的媽媽很擔心他的身體,總叫他別太晚睡,要好好吃飯,開車要小心,等等。年輕人對媽媽的嘮叨很煩。於是去請教一個法師,法師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就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給擔心掉了。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福氣,那就要多多祝福孩子,而不是老擔心孩子。
年輕人把這些話告訴媽媽,媽媽不再念叨他,不再過度擔心他,也不幹預他的生活。從此母子和諧。
其實,每個父母都會擔心孩子的,孩子的學習、健康,將來的工作、戀愛,沒完沒了。但過度的擔憂則是沒必要的。所以,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和孩子說話,我們把期望的好結果說出來。
比如,
孩子,你肯定行,你平時都那麼細心。
孩子,你把水杯端穩一點就可以的。
我相信你,沒問題的!
我們相信什麼,生活就會出現什麼。如果我們相信生活很美好,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無論你相信自己行還是不行,在未來都會被證明是正確的!
我是小雲媽,一位初中生的媽媽,關注孩子教育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