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這個月我覺得應該改名叫考試月,大到高考,小到小學生的期末考試,幾乎都在這個月份進行。有網友調侃,媽媽的血壓隨著娃考試分數高低起伏。
考試是驗證的時刻,幾乎沒有家長不希望自己孩子考個好成績。所以遇到娃要上考場,爸爸媽媽們比娃們還要著急、焦慮,恨不得替娃上考場。
著急和焦慮可以理解,人之常情,做了父母都能體會這種感覺。可是如果想咱們的孩子越來越獨立、自信、有擔當,我們做父母的就要學著慢慢放手,試著讓娃們自己決定,自己面對,自己去承擔。
所以,考試前考試後的這些階段,有些話父母最好爛到肚子裡也不要說出來,因為,傷害的不僅僅是你們的親子關係,還不利於孩子建立自信。那都有哪些話不能說呢?
考試前不要說的三句話
一、 別看錯題、別寫錯、別粗心、別……
類似這類「別」字開頭的句子,千萬不要說,這是一種負面強化。有科學研究說人是視覺化動物,容易記住畫面感強的事物,如「粗心」、「看錯」、「寫錯」。而且會自動忽略前面的定語「別」、「不要」等。
所以,如果父母憋不住,就是想叮囑幾句,可以這樣說:「認真審題」、「仔細答卷」、「認真檢查」等。這是一種正向引導的語言,孩子記住的是「審題」、「答卷」、「檢查」這些畫面,這些有助於孩子更好的發揮。
二、 考好了獎勵(玩具、金錢等物質性獎品)
考試是孩子的事情。考試是一個檢查的過程,考得好,可以證明這學期知識點基本都掌握了。考的不好,可能知識點掌握的不夠好,正好可以查漏補缺。
如果這時候家長把考試這個事,用物質獎勵作為前提。那麼試問:考試是誰的事情?考試是為了誰?
本來,孩子可以在考試的過程中,體會成就感和挫敗感。家長用物質獎勵引導,結果,考試成了家長的事,高分是為家長考的,是為獎勵考的。而不是出於孩子內在的自發力、驅動力,一旦這個外在的獎勵消失,孩子就可能沒有動力。社會,是不會一直有外在獎勵的。
「考不好挨打、挨罰」這樣的話,和「考好了獎勵」實質是一樣的。
三、 課文會背了嗎?文具準備好了嗎?
不要反覆問孩子這類話,對於學校老師的要求,低年級的家長只需將要求轉達,引導著孩子核對就行了。至於高年級學生,就更不用家長操心了。家長越操心,孩子越粗心,因為有一個操心的媽媽或爸爸在後面幫他呢,他自然而然學不會操心。
想讓孩子獨立,父母就越要早些把是誰的事情弄清楚。孩子年幼時,我們可以引導著、幫著、教著孩子按照要求準備文具,逐漸過渡到孩子自己準備,我們幫著檢查,到最後家長完全放手,孩子自己準備文具。
反覆追問孩子,也會把父母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咱們這一生,面臨的考試不計其數,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人生那麼長,何必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成敗?
考試後不要說的三句話
第一、考的怎麼樣?
娃剛出考場,有的家長就迫不及待的問孩子考的怎麼樣?
咱能不能不那麼急切,還是那句話,不要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成敗。孩子已經考完,不管答的對錯已經無法更改,不如給孩子一個喘氣的時間和空間,待結果出來,再查漏補缺也不晚。
第二、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考前的複習題白做了嗎?
這是明顯的秋後算帳話。這也是特別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話,
經常被父母這樣批評的孩子,通常都很容易自卑。長大成人後,自我價值感也會特別低。有很多成年人,明明自己已經很優秀,卻總是不敢顯露,也會把到手的幸福推開,因為有「不配得」心理。「不配得」心理就源於自卑,自我價值感低。
所以,如果不想讓孩子成為「不配得」的人,家長們就不要用這樣的話打擊孩子。去發現孩子的優勢,去發現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今年的他比去年進步的地方,進行肯定、鼓勵。
前段時間看武志紅的書,書裡面有一個詞叫「抱持」,對待孩子我們就應該用「抱持」的態度:孩子成功,我們肯定、祝福他;孩子失敗,我們包容、理解、支持他。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才會自信、自立。
第三、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比你考的好!
「別人家的孩子」是個魔咒,如果父母一直拿自己家孩子的不足和所謂的「別人家孩子」的優勢比,你的孩子永遠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我知道很多家長是想用這樣的方法激勵孩子上進,可是,這不是激勵,這是打擊。一點兒都起不到激勵的作用,因為,不管孩子怎麼做,都比不上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那是個不可達成的目標,那是太過縹緲的榜樣。孩子只會因為太遙遠、太縹緲而放棄,和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
怎麼辦,換一個眼光,用看「別人家孩子」的眼睛看自己孩子。或者把自己孩子當做別人家的孩子來看待,試試看,你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哦!
好了,預祝要考試的娃娃們考的全會,蒙的全對。我是梅梅,養娃路上我們互相學習,一起成長,做更好的自己,做剛剛好的媽媽!歡迎關注、評論、轉發!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