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族起義,白骨相望於野,羌族與東漢

2020-12-20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曹麗,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歷史上西北民族羌族與東漢的關係。

公元139年,東漢政府任命來機為并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這兩位刺史都是「天性虐刻」,十分橫暴的武夫。他們到州任職之後,對羌族部落「多所擾發」。公元140年,「且凍、傅難種羌等遂反叛,攻金城,與西塞及徨中雜種羌胡大寇三輔,殺害長吏。」東漢政府一方面將來機、劉秉撤職,一方面派馬賢為徵西將軍,率軍十萬屯漢陽,分頭徵剿起義軍。公元141年,羌軍與東漢政府軍激戰於射姑山(在北地郡,今慶陽北),漢軍大敗,馬賢及其二子均被羌族起義軍打死。

這次勝仗,進一步鼓舞了起義羌軍,北地、安定的東羌和金城、隴西的西羌會師,然後分三路挺進:東路由鞏唐羌先攻隴西,繼攻三輔,燒毀了漢皇室的陵墓;北路罕羌攻北地,擊敗北地太守賈福和武威太守趙衝所領的官兵;西路的八九千羌族起義軍攻打武威郡。這三路軍同時並出,使整個涼州和三輔都受到很大震動和威脅。

東漢政府看到用武力不能平定羌族起義,遂故伎重演,利用羌族內部部落多,指揮不一的情況,採用分化瓦解利誘的政策,各個擊破,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北地郡的罕羌首領,經不住東漢政府的利誘,率五千餘戶首先投降。接著據守於參排縣(今甘肅慶陽縣西北)的燒河羌三千餘起義軍,又遭到了沉重打擊。其他各部三萬餘戶羌族起義群眾,被迫陸續降於涼州(當時治在隴縣,即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刺史。羌族起義受到很大打擊。

在這次起義後期,於公元144年駐於鄰居的護羌校尉營內發生了從事官(州郡長官所自闢的僚屬)馬玄參加起義的事件。據記載,馬玄為「諸羌所誘,將羌眾亡出塞」,代理校尉衛據追擊馬玄等,「斬首八百餘級,得牛馬羊二十餘萬頭。」可見當時跟隨馬玄出塞的羌族是很多的。但由於他們孤軍作戰,不久也被消滅。公元145年又有離浦、狐奴等五萬多戶羌族投降於漢,「隴右復平」,這次起義就以失敗而告終。為了鎮壓這次起義,東漢政府的費用達,"八十餘億」,西北各地「白骨相望於野」。

十三年後,東漢又發生了羌民大起義。

這次起義發生於公元159年(桓帝延熹二年),前後延續近十年,於公元168年(漢靈帝建寧元年)失敗。發動起義的,主要是塞外燒當等部的羌族,參加這次起義的,卻包括了塞內、塞外的許多羌族部落。

這次羌族起義的原因,與前兩次一樣,都是在護羌校尉和地方官吏的壓迫、剝削下發生的。這次大起義發生之前,在公元155年(桓帝永壽元年),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肅鎮原縣東南)一帶的東羌,即因連續八任安定屬國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與匈奴左莫模臺著、且渠伯德等聯軍反抗東漢政府。新任屬國都尉張央(採用撫慰的辦法,平定了東羌的反抗,使這次事件沒有蔓延發展。一到公元15。年(桓帝延熹二年),曾在羌族部落中有一定威望的護羌校尉第五訪去世,東漢政府以殘酷屠殺山東農民起義軍而著名的段穎為護羌校尉。在他上任之際,正逢先零、燒當、燒何、當煎、勒姐等,、種塞外羌族部落,寇掠隴西、金城塞堡。

段預為顯示其驍勇善戰,率漢軍和徨中義從羌一萬餘騎,渡湟水,大肆剿殺。次年,又因燒何羌寇撩張掖,段順率軍出塞二千裡,追殺羌族部落於積石山河首(即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西部札陵湖、鄂陵湖一帶)。段穎的屠殺政策,激起了廣大羌族部落的反抗。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塞內諸羌族部落聯合起義,聲勢十分浩大,并州、涼州及三輔紛紛告急,京師至涼州的交通被切斷,就連一向被東漢政府依仗為重要軍事力量的河西義從胡、羌,也全部參加了起義。在這種情況下,東漢政府被迫撒了段熲護羌校尉之職,任命涼州刺史胡閡為護羌校尉。胡閡此人庸弱無能,對羌族起義束手無策,羌族起義更加擴大。東漢政府又任命太山太守皇甫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軍,參加鎮壓羌族起義。

相關焦點

  • 西戎牧羊人羌族,民族文化為何令人仰視?從多姿多彩的民俗說起
    而西戎,則是古代華夏族,對於中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部落的統稱。據《竹書紀年》記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早在西周時期,羌族先民就已經生活在西戎部落。《詩經·出車》中也有詩云:「既見君子,我心則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 川西高原的古老民族羌族過了一次傳統的「喲咪節」!
    《中華全家福》是國家民委指導、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主辦的大型公益拍攝宣傳活動,以山東省網際網路傳媒集團(大眾網)為主的採訪團隊親赴全國各地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以圖片
  • 民族團結 | 中華各民族——羌族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羌族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民間文學在羌族文學中佔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主要靠人們世代口授和長期歌唱而傳承,是羌族人民集體創作的結晶,題材廣泛,有傳說、寓言、故事、神話等,反映了羌族的歷史、生活、習俗和思想感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是羌族珍貴的文化瑰寶。
  • 黃巾軍起義之前的東漢政府,究竟陷入了怎樣的困境?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大一統王朝就是兩漢了,雖然在中間經歷了王莽篡漢,導致西漢覆滅。但是在劉秀的努力之下,漢朝還是很快復國並延續了其統治。但是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富有宗教色彩的農民起義,黃巾軍起義卻徹底地摧毀了漢朝的統治根基。
  • 揭秘古代羌人的獨特文化和圖騰印記(圖)
    而據有關資料顯示,隴東石棺墓葬正是古代青衣羌人的文化遺存之一,其出土的文物不僅透露出古代青衣羌人的活動蹤跡,更代表了這支民族獨特的文化。  形制特徵  1985年春,寶興縣隴東發現一批東漢石棺墓葬,其出土的眾多文物,都為研究古代青衣羌人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而在石棺葬文化中,最能代表其文化特徵的便是雙耳陶罐了。
  • 作為古代羌族的後裔,其習俗獨具歷史韻味
    源於古代羌族的哈尼族,有哪些獨特食俗?為何愛吃「團圓飯」?相信大家都曾聽過一首名為,《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歌,這首歌曲曾一度紅遍大江南北。我國作為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不僅具有兼容並蓄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擁有令世界矚目的民族大融合景象。
  • 東漢王朝歷史概述及考研必備知識點大全!!
    這些措施有利於改善東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的狀況,使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明帝永平時出現了「百姓殷富」,「牛羊被野」(《後漢書·明帝紀》)的局面,是東漢王朝最富庶和安定的時期。由於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應用,東漢的農業生產比起西漢更有發展,水利事業受到重視,出現如水碓、翻車等水力驅動的先進生產工具,大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手工業中的冶鐵、鑄銅、漆器、紡織等技術也都較西漢進步。
  • 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隸屬四川省綿陽市,佔地面積面積2867.83平方公裡。東接江油市,西靠茂縣,南鄰安縣,北抵松潘、平武縣,距市區42公裡。縣人民政府最新選址為永昌鎮,轄3個鎮、16個鄉、1個民族鄉,是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
  • 中古五大農民起義,陳勝領導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於是陳勝、吳廣利用「魚腹丹書」,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宣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發動了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給秦王朝的殘暴統治給予了沉重的打擊,為後來劉邦、項羽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 古代歐洲和古代中國的《農民起義》有何區別?
    第三點,中國農民起義的特殊性:古代中國的農民起義確實有特殊性,但是僅僅在於規模和強度。從動因、頻率、形式、過程、結果等方面來說,世界各地的農民起義並沒有大的差別。 一、為他人做嫁衣的農民 1914年,墨西哥革命抵達高潮。
  • 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漢不僅是民族,更是國號
    「漢」是我們的民族,但在歷史上漢不僅是一個民族更是很多政權的國號。能湊齊東南西北的也只有漢了。晉只有東晉西晉沒有南晉北晉,宋只有南宋北宋,沒有東宋和西宋。而漢既有東漢西漢,還有南漢北漢。另外漢還是歷史上用過次數最多的國號。
  • 常識丨中國歷史上的五大農民起義
    公務員考試網總結了中國歷史上的五大農民起義,希望能對各位考生帶來幫助。秦朝末年,賦稅嚴重,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田租、口賦等「二十倍於古」,兵役、徭役更使得農民感到負擔承重。尤其是秦二世胡亥繼位以來「賦斂愈重,戍徭無已」,且刑罰嚴酷。
  • 羌笛悠悠、口弦聲聲,上古時期的羌族樂器
    羌笛悠悠、口弦聲聲,上古時期的羌族樂器羌 笛「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據傳,上古時期大禹發明了羌笛。東漢馬融在《長笛賦》就曾有「近世雙笛從羌起」的記述,發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現在所見羌笛為六聲雙管豎笛,用油竹製成,長約50釐米,直徑1~2釐米,雙管雙翼,管上齊開六孔,管頭插竹,用"鼓腮換氣法"吹奏,故聲不絕於耳,其聲清澈、纖細,音域不寬,卻悠揚婉轉。
  • 羌族的歷史習俗及其地理分布(圖)
    羌族婦女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馬+龍)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另一部分同化於漢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 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五句農民起義口號!你更喜歡哪個?
    中國有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經歷了許多朝代,但是並非每個時期都是國泰平安,很多時候由於統治者的暴虐,百姓民不聊生,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因此也出現了許多農民起義。而這些起義軍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參加,也有著十分霸氣的口號。
  • 趣說雅州|古代南遷羌部族 青衣江畔建羌國?
    「青衣」這個名稱的由來,傳說是古代居住在這裡的部族喜歡穿青色衣裳的緣故,歷史上是不是真的有過一個「青衣羌國」?  傳說,青衣羌是古代羌人的一支,由北方的黃河上遊地區遷移到雅安境內的蘆山、寶興一帶定居下來,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稱作「青衣羌國」,他們是南遷羌人部族中最遠的一支,也是通過「藏彝走廊」最早來到四川的古羌人。  「青衣羌國」逐漸強大起來,與鄰近的蜀國爆發了戰爭。
  • 從地圖看十六國的演變:中國最混亂的時代,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分裂時期,其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糾纏一起,使得北方遭遇了繼東漢末年以來最大的災難。十六國雖然混亂,但是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個時期,經過了十六國和後來的南北朝,進入北方的少數民族基本融入了漢族。第一幅圖地圖是西晉統一之後的地圖。西晉的版圖是對曹魏、孫吳、蜀漢三國的統一,和東漢的版圖差不多。
  • 中國留學生獲斯坦福博士學位 望弘揚中華文化
    中國留學生獲斯坦福博士學位 望弘揚中華文化
  • 解讀《簡讀中國史》5、為何農民起義竟然是中國獨有?
    能夠聆聽何須閱讀點上方綠色標示讓曉書童說給您聽◆◆◆我跨越山海的一路相伴,望得到您用金錢的稱讚。解讀《簡讀中國史》5、為何農民起義竟然是中國獨有?我們所經歷的三次大分裂,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都是被少數民族力量統一的,蠻夷化的秦、鮮卑化的隋和本身就來自草原的元。只有草原民族能夠同時統治長城南北,他們周期性的入主中原,輸送活力,重建秩序,是我們理解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背景。
  • 四川茂縣羌族同胞齊聚中國古羌城 載歌載舞慶羌年
    四川茂縣羌族同胞齊聚中國古羌城 載歌載舞慶羌年時間:2020-11-16 17: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四川茂縣羌族同胞齊聚中國古羌城 載歌載舞慶羌年 11月16日訊 嘹亮的羌笛聲、高亢的羌族民歌、靈活多變的羊皮鼓舞11月15日,阿壩州茂縣羌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