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曹麗,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歷史上西北民族羌族與東漢的關係。
公元139年,東漢政府任命來機為并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這兩位刺史都是「天性虐刻」,十分橫暴的武夫。他們到州任職之後,對羌族部落「多所擾發」。公元140年,「且凍、傅難種羌等遂反叛,攻金城,與西塞及徨中雜種羌胡大寇三輔,殺害長吏。」東漢政府一方面將來機、劉秉撤職,一方面派馬賢為徵西將軍,率軍十萬屯漢陽,分頭徵剿起義軍。公元141年,羌軍與東漢政府軍激戰於射姑山(在北地郡,今慶陽北),漢軍大敗,馬賢及其二子均被羌族起義軍打死。
這次勝仗,進一步鼓舞了起義羌軍,北地、安定的東羌和金城、隴西的西羌會師,然後分三路挺進:東路由鞏唐羌先攻隴西,繼攻三輔,燒毀了漢皇室的陵墓;北路罕羌攻北地,擊敗北地太守賈福和武威太守趙衝所領的官兵;西路的八九千羌族起義軍攻打武威郡。這三路軍同時並出,使整個涼州和三輔都受到很大震動和威脅。
東漢政府看到用武力不能平定羌族起義,遂故伎重演,利用羌族內部部落多,指揮不一的情況,採用分化瓦解利誘的政策,各個擊破,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北地郡的罕羌首領,經不住東漢政府的利誘,率五千餘戶首先投降。接著據守於參排縣(今甘肅慶陽縣西北)的燒河羌三千餘起義軍,又遭到了沉重打擊。其他各部三萬餘戶羌族起義群眾,被迫陸續降於涼州(當時治在隴縣,即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刺史。羌族起義受到很大打擊。
在這次起義後期,於公元144年駐於鄰居的護羌校尉營內發生了從事官(州郡長官所自闢的僚屬)馬玄參加起義的事件。據記載,馬玄為「諸羌所誘,將羌眾亡出塞」,代理校尉衛據追擊馬玄等,「斬首八百餘級,得牛馬羊二十餘萬頭。」可見當時跟隨馬玄出塞的羌族是很多的。但由於他們孤軍作戰,不久也被消滅。公元145年又有離浦、狐奴等五萬多戶羌族投降於漢,「隴右復平」,這次起義就以失敗而告終。為了鎮壓這次起義,東漢政府的費用達,"八十餘億」,西北各地「白骨相望於野」。
十三年後,東漢又發生了羌民大起義。
這次起義發生於公元159年(桓帝延熹二年),前後延續近十年,於公元168年(漢靈帝建寧元年)失敗。發動起義的,主要是塞外燒當等部的羌族,參加這次起義的,卻包括了塞內、塞外的許多羌族部落。
這次羌族起義的原因,與前兩次一樣,都是在護羌校尉和地方官吏的壓迫、剝削下發生的。這次大起義發生之前,在公元155年(桓帝永壽元年),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肅鎮原縣東南)一帶的東羌,即因連續八任安定屬國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與匈奴左莫模臺著、且渠伯德等聯軍反抗東漢政府。新任屬國都尉張央(採用撫慰的辦法,平定了東羌的反抗,使這次事件沒有蔓延發展。一到公元15。年(桓帝延熹二年),曾在羌族部落中有一定威望的護羌校尉第五訪去世,東漢政府以殘酷屠殺山東農民起義軍而著名的段穎為護羌校尉。在他上任之際,正逢先零、燒當、燒何、當煎、勒姐等,、種塞外羌族部落,寇掠隴西、金城塞堡。
段預為顯示其驍勇善戰,率漢軍和徨中義從羌一萬餘騎,渡湟水,大肆剿殺。次年,又因燒何羌寇撩張掖,段順率軍出塞二千裡,追殺羌族部落於積石山河首(即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西部札陵湖、鄂陵湖一帶)。段穎的屠殺政策,激起了廣大羌族部落的反抗。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塞內諸羌族部落聯合起義,聲勢十分浩大,并州、涼州及三輔紛紛告急,京師至涼州的交通被切斷,就連一向被東漢政府依仗為重要軍事力量的河西義從胡、羌,也全部參加了起義。在這種情況下,東漢政府被迫撒了段熲護羌校尉之職,任命涼州刺史胡閡為護羌校尉。胡閡此人庸弱無能,對羌族起義束手無策,羌族起義更加擴大。東漢政府又任命太山太守皇甫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軍,參加鎮壓羌族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