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起,品牌房企集中進駐昆明,2019年開始大量迎來交房,如果說交房滿意度是產品力最好的驗真,那「品牌」表現確實不怎樣。
品牌房企開發的樓盤一定好麼?不見得,最大的優勢莫過於降低爛尾風險,可若只如此,那「品牌」二字確實有些諷刺。每家都有自己的標杆項目,所謂同類產品系,每個城市也是參差不齊,受過「品牌」傷害的購房者,也開始懷念起多年前銀海等本土開發商的良心樓盤。
2002年萬達入昆,開啟了外來房企時代,落子第一個項目滇池衛城,後恆大、萬科、海倫堡等相繼入駐,我們也發現這些樓盤交付維權率不斷增加,主要因前期誇大宣傳,購房者對品牌抱有較大期待,而開發商入昆普遍採取減配降質,造成虛假學位、縮水綠化,精裝變簡裝、公共部分粗製濫造、高層連廊安全係數較低等問題,層出不窮,總體來看誠意不足。
很多新進房企,面對第一個入昆項目,總會用企業銷售排名,第一個落子項目必然做成標杆進行宣傳,除了WK的首個項目金域緹香做的確實不錯外,從交付情況看,更多項目有些打臉。
如今已進入改善時代,剛改、改善需求再擴大, 就拿現在的熱門草海片區來說,能稱得上不錯的樓盤,也是來自本土企業的華夏四季,而草海作為所謂的「城市會客廳」,也淪落為洋房合院的住宅區而已,確實有些殺雞取卵的意味在裡面,巫家壩的ZTJ大平層項目,從交付來看,跟成都落差也較大,並未帶來「豪宅」的氣派。
再拿雙塔片區的新入項目FDYJ來說,示範區做的確實有點...,讓人沒有購買慾望,面子工程就尚未做好。
我們都知道,二手小區保值靠物業,外來房企的物業帶來了很多概念,遺憾的是落地的寥寥無幾,物業管理費倒是拉高了不少,還是希望高周轉保利潤的同時可以多一份誠意,否則未來誰還願意為「品牌溢價」買單呢?如果賣得好就叫神盤,那門檻確實有點低了,對於現在昆明再次降低的開發商預售證獲取制度,對於購房者而言,真不是什麼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