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青年作家錢佳楠:既喜歡又討厭上海人的「體面」

2021-01-08 澎湃新聞

世間並非所有母愛都能贏得讚賞,她從小就被精明好強的母親視為改變命運的「稻草」,而母親的苦苦栽培最終化為親戚嘴邊,用摻了米醋的口吻說的一句話:「哎喲,冰瑩,不枉你投資這麼多年,總算有了點成績!」世道人運,流轉無時,在女兒掙得成就之際,母親亦不落下風,裡裡外外打點一番,為的是在家庭聚會上讓那些親戚們簇擁,「像公園池塘裡擁向麵包屑的金魚群,驚嘆,問她這個要多少錢,那個要多少錢」。外人看不到的光環之下,母親對女兒的付出與犧牲知之甚少。以至有一日,女兒告訴自己的愛人:「她的母親就是這樣,但凡聽到有大生意,就說你去好了,不知道的還以為不是老媽,是老鴇呢。」

年初,出生、成長於上海的青年作家錢佳楠推出了新書《不吃雞蛋的人》,故事與對白犀利、逼仄但卻真實。主人公的生活與社會學者詹姆斯·斯科特筆下「水深齊頸」的農民幾無差異,即使他們活在大都市上海,但任何一絲細浪打來,他們都面臨著在貧窮中溺亡的風險。

錢佳楠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做個教師,作品散見於《萌芽》、《鯉》、《上海文化》等雜誌,曾獲第34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組別評審獎,如今正就讀於美國愛荷華作家工作坊,暫時脫離中文寫作,努力嘗試英文寫作。

近日,為了宣傳新書,她回國休假也密集安排了多場講座活動。在一場講座結束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她,與她談談小說中的犀利真實從何而來?她所關心的「女性集體困境」又如何解?漢語環境中的她,如今嘗試英語寫作,又要寫給誰讀?

《不吃雞蛋的人》中的故事,很多都來自錢佳楠自己的成長經歷。在她看來,故鄉上海,讓她最喜歡也最討厭的,就是那份「體面」。喜歡,是因為「體面」代表了一種精緻、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而討厭,則是因為「體面」所帶來的攀比和虛偽。

錢佳楠

澎湃新聞:

小說主人公一直在親戚的寒言酸語裡成長,這和你的成長環境有相似性嗎?行文中還用了很多「呵呵」這樣的語氣詞,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嗎?

錢佳楠:

有很大的相似性,我所成長的階層和小說裡主人公所處的階層一樣,我出生在上海的工人新村,我父母也是工人階層,小說裡的上海是我熟悉的場景。讀者會覺得這本書裡親戚間的對話很犀利也很真,是有生活來源的,雖然我的藝術加工可能更誇張一些,但親戚就是這麼說話的。

這些「呵呵」是我有意識在用。我本來很猶豫,因為在最初寫作時,也會和大家想法相似,覺得「呵呵」不應該寫在文章裡。後來感覺要用,因為這是最能表達主人公內心感受的語氣詞。「呵呵」代表著兩種聲音,一方面是主人公自己的聲音,在某種程度上,也有背後敘事者對她的親戚所代表的「中國式親戚」的反感,這種「呵呵」基本和現在流行的代表諷刺意義的「呵呵」一致。

澎湃新聞:

這篇小說在2015年完稿,今年才出版,過了三年再回頭看,會覺得小說有什麼太過稚嫩的地方?

錢佳楠:

稚嫩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寫得太快,在小說中對情感沒有太克制,因為在小說中,讀者會感受到生活很苦。我在寫作其他小說時,會感覺生活中沉重的情感需要過濾,情感負擔不該交給讀者承擔,但這篇小說是我情感爆發時寫的,而不是經過理性構思去寫作。在技法上,簡單看這篇小說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但這兩部分敘述聲音不大一致。一篇更成熟的小說,需要兩種聲音更加協調,或者我要做出解釋,為什麼前後語言會存在不協調。

但我現在依然想把它出版,因為我知道我再也寫不出這樣的小說,它有我年輕時最飽滿的情感在,小說裡雖然有苦,但都是基於我當時對社會強加給年輕人的重重障礙,急需要一個出口去表達,這種情感迫切性現在已經沒了。年紀稍長後,總會有一個更理性的聲音就在耳邊,過去像是看到刺目的陽光,現在更像戴上一副太陽鏡,看待事物更加準確、舒適卻也失了那份敏感。另一方面,因為這幾年我都在寫英語,中文成了一片廢墟,小說中的語言和親戚對話的真實感,我可能現在寫不了。

澎湃新聞:

有讀者留言說,這篇小說寫得很「江浙滬」,這種強烈的地域性標籤你怎麼看?對於你寫作、生活的上海,你最喜歡和最討厭她的什麼品質?

錢佳楠:

我想地域性不構成太大的問題。首先,我認為地域文化有很豐富的內涵,如果為了「去地域性」,而丟失了地域文化特徵,其實很可惜;其次,我不認為地域性會成為一種限制,這篇作品寫得很「江浙滬」,但是全國各地的人都能理解,如果讀者有一些江浙滬地區的生活經驗,或許會更理解,這非常有趣。我想這樣的標籤,不會讓人覺得這跟我無關,反而會激起好奇心。以前有一種說法認為如果你模糊地域性會有更廣大的讀者,我想這種看法對也不對,如果我能夠讓更多人進入我的小說,或許不是因為我去掉地域性,而是我小說本身的容量變大了。

對於上海,我喜歡和討厭的品質是一致的。我很喜歡上海的「體面」,但這也是我最不喜歡的品質。首先,體面是一個人的尊嚴和精神。我外公是無錫人,他長相英俊,在他生病最嚴重的時候,就算要出門散步買菜,他一定要給自己的頭髮塗油、三七開,穿好外套出門。我外公以前也會跟我媽說:「你再倒黴,一定要把自己打點整齊,老天爺看著你,你不能讓他也看見你倒黴,不然連他都看不起你。」

過去的生活裡,就算是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如果到上海人家中做客,他們也會儘量把菜弄豐盛,還要有花來妝點這個家,讓你感受到生活在繼續,每個人都很努力生活,這種體面包含著他們對生活愛的底色。

但在同時,體面也會變味,變成攀比。因為激烈的競爭中,人們生怕自己沒有別人過得好,希望把別人比下去,更勝一籌,但這其中有虛假的成分。張愛玲小說《花凋》裡也寫過,鄭家的幾個女兒,在外面都是「蘭西!露西!沙麗!寶利!」,但在家裡就變成了「大毛頭、二毛頭、三毛頭、四毛頭」。他們在外面的這種生活,就像我們在朋友圈會看到「PS的生活」,在背後其實是因為自己沒有這些東西,所以更加強調自己「擁有」這些東西,來彌補內心的不足和空虛。也因為有體面的文化,大家會更注重物質,用物質彌補精神上的不足。

《不吃雞蛋的人》,中信出版集團·大方 2008年1月

澎湃新聞:

你現在在美國學習寫作,感受到的中英文寫作有什麼差異?

錢佳楠:

完全不一樣,中文寫作裡,我有地域色彩,一落筆,上海的聲音就會出來。我用中文寫了幾年,有一種固定的風格,這似乎限制了我未來的寫作。但在英文裡,我還像孩子一樣在學步,所有東西都可以嘗試,我可以寫現實、科幻,也可以寫古代小說。我想用英語寫作也是因為想暫時放下中文裡的自我,有一次重生,看看英語裡的自己會是怎麼樣的。

澎湃新聞:

那你用英語寫作,目標讀者是誰,是漢語讀者還是英語讀者?對於前代的華人英語作者寫作的作品怎麼看?

錢佳楠:

我的目標讀者,目前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常常感到我在英語寫作中是個孤兒,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在對誰寫作。用英語寫散文時,我明白我的讀者是美國人,我會給他們解釋很多東西,但這在小說中就變得很困難,因為小說裡,你無法過度解釋。

過去有一些不同的華人作者嘗試寫英語,比如林語堂,他在美國世界很成功,因為當時美國人對中國幾無所知,林語堂的英語也非常好。但到張愛玲,她的寫作後期,也用英語寫,如果單純用「成功」和「失敗」來衡量,她無疑是失敗的,美國讀者對她英語作品接受度低。但我感覺這更多是一個美學問題而非語言問題,張愛玲的美學是傳統的中國說書人美學,她的作品裡會有很多中式的、細碎的名物,東方的名物在文本中會產生美感,但這只在中文語境中起作用,在英文語境中,外國讀者無法體會。

再如譚恩美(Amy Tan),她的小說

The Joy Luck Club

被翻譯為《喜福會》,我並不喜歡,但美國人非常喜歡。她的小說中也有大量東方名物,但她用的東西,我作為一個中國讀者讀來,過於東方化到不真實。因為她是美籍華裔,在美國語境中成長,她的目光是西方人好奇和希望看到的中國,而張愛玲帶給西方人的是一個真實的中國,但這未必是西方人喜歡看到的。

還有一些例子,比如一些東方式閒筆,美國人也不太理解。像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第一次在美國翻譯出版時是一個刪節版,他們把那些跟主線無關的內容全部刪去,原文中一前一後各有兩個老人出現,都被刪去,只保留了主線故事。我在小說中也會有很多閒筆,大多是有意味的,在我的美國導師為我指導時,她也會站在美國讀者的角度,傾向於刪去。

北京講座現場,與淡豹對談

澎湃新聞:

在北京的新書講座,主題為「女性成長與集體困境」,你覺得主要有哪些「集體困境」?

錢佳楠:

我是1980年代末出生的人,我們或許是最後一代看到中國社會中幾乎沒有貧富差距的人,在我出生成長過程中,我們能意識到有貧富,但似乎沒有這麼大,影響也沒這麼深。在小時候,我能感覺到各個不同階層還有男女之間平等,但是在我高中以後,差異似乎越來越明顯。我原先以為的平等的景象好像變成我幻覺或是懷舊裡才有的東西。我身邊很多女同學讀完研究生畢業,求職的時候一定會被問「什麼時候結婚」,如果女生不結婚的話,家裡壓力也會非常大,甚至把她視作不正常的人。小時候,我父母會說你要做一個「社會的棟梁」,不會說「你要去賺大錢」,長大以後卻發現世界規則改變。

這其中蘊含兩大困境,一是集體的困境,有現實中求職、擇偶、家庭的壓力;第二重困境就來源於我們所看到的與曾經預想的世界是反差劇烈的,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原先堅守的信仰價值消失不見。

澎湃新聞:

這種困境如何解決?有一些宣傳文案會提到突破困境的方法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完成心中所想,才會脫離困境、不再迷茫」,你覺得這句話是一句動聽但無效的心靈雞湯嗎?

錢佳楠:

我覺得這話有點沒用,我想我們首先要接受不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有困境的事實;其次,怎麼去突破眼前的困境。我覺得有兩個層面,一是現實層面,一是精神層面,比如買不起房子,這是現實層面的問題,可能要考慮換個工作。而在精神層面,人會不開心,因為內心會有一個真正想要的目標,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別。我想這或許涉及到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你的內心到底想要什麼?」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和我在《不吃雞蛋的人》這本書中的主人公相同,她曾經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在探索成長的過程中,她才慢慢了解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了解到理想和現實衝突到底在哪裡。而後,在理想和現實之間不論是平衡還是犧牲,作為人你至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想成長之中,我們更多是要了解自己和發現自己,至於這能不能解決現實的困境,其實它是未解的。

相關焦點

  • 對話作家錢佳楠:談談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和文學創作
    大概差不多一年前,老婆分享了一篇《紐約時報》評論文章給我,讀罷才知道作者是一名上海青年作家,在美國久負盛名的艾奧瓦作家工作坊讀書,不過彼時並沒有關注她。前不久 Eric 推薦給我一個微博博主(「錢佳楠寫小說」),一看才發現她正是那篇文章的作者。
  • 聯合國青年聯議會正式上線,繪本作家劉詩韻參與對話聊「體面工作」
    (原標題:聯合國青年聯議會正式上線,繪本作家劉詩韻參與對話聊「體面工作」)
  • 1988年生作家錢佳楠,正在探索「一種能夠穿越國界的世界文學」 |...
    錢佳楠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道。來愛荷華前,錢佳楠用中文寫作,而且是個小有名氣的年輕作家。她出生於 1988 年上海一個普通國企工人家庭。 2010 年,她從復旦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先去一家風投公司做過一年的文案,後又選擇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念書。但是,錢佳楠發現,她自己對學術並沒有興趣。
  • 一周文化講座│《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來上海了!
    5月19日下午,作者趙蘭振、青年作家陸源作客庫布裡克,聊一聊這部色彩斑斕、風光絢爛的鄉村生活畫集。北京│520:一起聊聊那些令人心動的愛情時間:5月20日(周日)15:00-17:00地點:西城區德勝門外大街129號孔子學院總部1層字裡行間書店嘉賓:程碧(作家、出版人)、寧辰(文化訪談人)
  • 「永遠不說再見」│紀念教師、作家李肇正
    每年教師節到來之際,我們都格外懷念英年早逝的上海作家李肇正先生
  • 一周文化講座│一帶一路VS逆全球化:世界秩序的「新周期」
    (作家)、阿乙(作家)、笛安(作家)2010年,臺灣青年作家伊格言以長篇小說《噬夢人》登上《聯合文學》雜誌封面;以科幻題材、以上天下地窮盡想像界域的「偽維基百科」為媒介,試圖扣問人類的終極問題。這次,我們特別邀請已分別推出不同風格的「裡程碑式長篇小說」的知名華語青年作家徐則臣、阿乙、笛安,與伊格言一起,為我們分享不同的小說觀點。
  • 一周文化講座│村上春樹新書正式發售,48小時狂歡
    上海│歲月留影,丹孃帶你見證光影裡上海人的百年歲月時間:3月11日(周日)14:30-16:30地點:徐匯區龍華中路759號綠地繽紛城1樓良SPACE主講人:丹孃(攝影師)上海│外國人在上海:1842-1949時間:3月14日(周三)18:30-20:00地點:靜安區南京西路1376號上海商城東峰540室上海美國中心主講人:Tess Johnston(前美國外交官
  • 一周文化講座│本土賽博朋克:從旺角黑夜到瀋陽街頭
    3層單向空間嘉賓:金宇澄(作家、《上海文學》執行主編)、笛安(作家)《方島》書寫青年時代的東北農場生活,正是在東北,作家重新發現了上海的意義。北京│就喜歡城市!)、張屏瑾(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本周六,文景邀請「述而文學批評叢書」中十一位上海青年批評家中的五位來到思南文學之家,將他們揮灑於紙面的辛辣文字,化為你肉眼可見的唇槍舌劍。
  • 一周文化講座│轟動日本的中國漫畫——《鏢人》
    作家)、蕭耳(作家、媒體人)身為都市中人,中產階層的愛情與婚姻、生活與夢想何去何從?自《中產階級看月亮》首次發表後,作家蕭耳數年時間多次增刪,為小說注入新的氣息和內涵,讓筆下的中產階層代表——青瓦與春航在世俗意義與精神層面上面臨更為幽深曲折的選擇。9月28日,「中產階級看月亮七城記」之「上海記」來到黃浦江畔,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作家毛尖,作家路內,作家、媒體人蕭耳,《收穫》雜誌編輯吳越一起做客陸家嘴讀書會,在黃浦江畔抬頭看月,夜聊文學、人生與夢想,敬請期待。
  • 一周文化講座│明天我們能放心住進養老院嗎?
    這次活動邀請了屠岸先生的家人、朋友和學者,以及熱愛詩歌,喜歡莎士比亞、濟慈的同好,大家在這個冬日一起回顧屠岸先生留給我們的美好詩作和溫暖回憶。上海│走向內心的大師寫作課:《給青年作家的信》時間:12月14日(周五)19:30-21:00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17號思南書局3樓嘉賓:索馬利亞(圖書編輯)、程衍樑(播客「忽左忽右」發起人)
  • 一周文化講座│如何把現象級刷屏長圖文做成紙質書
    關於當下,青年評論家張菁女士、青年評論家和作家趙依女士、青年作家和編劇張雲先生,將與曉航一起談《雙生夢》和當下生活的關係,以及未來城市文學的發展。城市與鄉村的關係部分,則首先欣賞電影片段《我的遊戲情人》(黎剛輝執導),之後由青年導演黎剛輝、張雲與曉航一起從正在籌備中的電影《你好父親》談起,討論城市與鄉村的關係。
  • 一周文化講座│基因為什麼與我們息息相關
    其中,尤以郡中幾大家族最為著名,湧現出一批收藏家,他們對中國青銅器、玉器、書畫、碑帖、文房的蒐集與鑑賞,既代表了傳統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蘇州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上海│小鳥睡在我身旁我要保護它飛翔——黎戈新書分享會時間:1月20日(周六)15:00-17:00地點:靜安區南京西路1601號芮歐百貨4層鍾書閣主講人:黎戈(作家)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7月6日,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主辦方供圖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上海和南京兩座城市有著密切的「文學雙城」傳統。7月6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
  • 放下面子,不等於得到體面。許多人既沒有面子,又沒有體面的活著
    我們上一輩的人,把"面子"看得大過於天。為了保住他們的面子工程,就有了前面的"鐵飯碗"這一說。他們制定了一套社會價值體系,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工作是"有面子的",比如公務員,比如國企事業單位,比如教師,比如醫生等等。在這個價值體系裡,人們一邊追求著自己的面子,擠破腦袋進這些"有面子"的行業,一邊抱怨著工作沒有前景或不喜歡。
  • 一周文化講座│為什麼湖南會產生湘軍
    北京│我們太喜歡漫畫了!8月12日,《世界文學》雜誌主編高興老師、學者程巍老師、作家文珍老師和青年作家、音樂人鍾立風老師,做客單向空間·愛琴海書店,圍繞著《世界文學》跨越幾十年的風雨歷程,與讀者聊聊「經典」帶給人的無言的力量。
  •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2》:從E. M. 福斯特到大江健三郎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2》中譯本由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授權國內出版方出版的《巴黎評論·作家訪談2》,收錄訪談的作家共有十六位,分別是E. M.關於諾曼·梅勒的部分,談到了暴力,而他的作品則是充滿了這個元素,對此他的解釋是:「我一直覺得這是前輩留給我們這一代作家的疆域。」而美國作家似乎確實熱衷在題材上另闢蹊徑,例如本書中另一位美國作家麥克尤恩,「人人都說他的作品既變態又黑暗」,「有不少還牽扯到未成年的孩子」。
  • 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韓鵬羽:文學是艱苦歲月裡的鬥戰藝術
    韓鵬羽:文學是艱苦歲月裡的鬥戰藝術,悲欣生活裡的傾訴方式 個人簡介:韓鵬羽,筆名:孫澈,男,安徽省宿州市泗縣人,1980年10月21日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耕讀之家,自幼勤奮好學,在校期間曾任宿州工業學院校刊《創世紀》第一任文學社社長
  • 【龍華│青年】漫畫達人鬱佳雯:用畫筆描繪生活
    一晃七年,我要感謝這些人生的轉折,讓我幸運的成為一名在醫院工作的人。我想,很多人都有不錯的工作,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有願意付諸一生的職業。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坐在收費窗口準備上崗,面對窗外的長長的隊伍時顫抖的雙手。還不諳世事的我頓悟了有限的醫療資源與龐大的人口基數所形成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