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道·ふみこ老師
標籤:攝影達人,陽光,別人眼中的學霸,KTV裡從不搶麥的聽眾
通過對話的細節辨析,讓日語表達更自然
ふみこ
任何一種語言的產生和應用,與該國家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日常生活以及使用群體的特性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在學習日語的時候,單純地記住「私は學生です」這樣的語言符號,也許只是記住了表面的信息。如果要更自然地,更流利地使用日語進行表達,就應該透過言語的表面現象,感受日本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是如何演繹的。只有抓住內心戲的編劇,才可以更好地引導我們沿著霓虹國島民的思緒,說出更自然的日語。
日本人在尋常的待人接物中,有一個特點:將「和氣與客套」貫穿始終(現在親密的年輕人對話例外)。下面我們藉助幾個場景應用,拋開中國式的思維模式,嘗試換位思考,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更加遊刃有餘地表達。 來看看第一個慄子 【お疲れ様です】(你/您辛苦了)。在日本,這句話出現的頻率不要太高哦,在學校,公司,社會都能聽到它,初學的學員多半是在工作場景的對話中接觸到,作為寒暄用語,它表達了對聽話人結束工作後的關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賦予了更多的出場機會:工作郵件的篇首寒暄,兩個人見面問候,鄰裡打招呼等等。關係較好的鄰裡之間照面,如果對方是會社員或是某些忙碌的職業,有時使用「お疲れ様です」替代「こんにちは」等問候語。在替代之後,顯示對對方當下某種狀態的關心,還能拉近距離;如果是常見的寒暄問候,對這一層情感的表達會弱些。
上述這些句子,大家應該是比較熟悉的,而學員們比較容易忽略的是どうも(お久しぶりです)好久不見。在學習「好久不見」的時候,通常接觸到的會有2種表現方式:お久しぶりです和ご無沙汰しております。這兩種表達方式都是常規的字面直譯,相對更正式,而どうも作為上述幾個句子的縮略,在口語的使用,常見於熟人或是鄰裡間較隨意的表達。那麼問題來了,照面時只使用「どうも」就可以表現很多的內容,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日本在歷史上受傳統宗教的影響較多,在語言上崇尚曖昧,說話省略很多內容,尤其是在寒暄問候的時候。如此一來,說話人給出的是開放式的選擇題,聽話人(尤其是外國人)一定要注意對方的語調和表情,來判斷對方是要道歉還是問候,否則就可能會誤解對方。所以,當我們了解到日本特有的文化背景,在今後的日常會話中,根據場景選用更簡短的「どうも」替代部分的問候方式,會顯得更地道。舉個慄子:滿臉笑容地向聽話人說了一句(先日)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前些日子)謝謝你(啦)。語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知道日語這麼說,還要了解為什麼這麼說。學以致用,所有的學習一定是建立在生活場景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和實際生活脫節,語言就失去原來應有的色彩和韻味。不同的措辭,差異化的音調,選用換位思考後的對話用語,不僅可以讓對話顯得自然,還可以拉近雙方的關係。不斷地推敲細節,才能看到更深層次的表現方式,細節越豐富,開口說出的日語就越飽滿,演技也會棒棒噠~
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來修飾,簡單、陽光,這就是雙子座的我。大家好,我是ふみこ。旅日多年,日語已是自己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語言。在大學畢業後便赴日讀研,期間經歷了博士課程的「煉獄」和工作,在日本期間不斷地和日本人接觸,體會到他們話語背後有無數的細節,是語言靈魂的要素之一,有許多是我們從印刷的課本上所無法直接獲取的。有人說,人生不易,全靠演技。為了更好地應對多變的社交環境,日本人不斷挖掘這方面的潛能,言語間有許多弦外之音,仿佛是在打太極拳。日語學習者換位思考,站在日本人的思維角度,通過代入式的學習,在生活場景或人物刻畫中多加觀察,會讓我們有更立體的領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當下的你也喜歡日語,就和我一起,在學習的旅程中探索那些不一樣的內心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