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很難帶」,也有很多老師吐槽:「現在的學生很難教」。為了讓「難帶」的孩子不在家搗亂,家長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為了讓「難教」的學生不搗亂,老師儘量滿足學生的要求。
家長過於寵溺孩子,會漸漸壞了規矩,孩子向父母提的要求會越來越過分,從找理由要玩具,到撒潑耍賴要禮物,甚至連學習這件事都會成為與父母討價還價的條件。有些孩子明確跟父母講:「每天無條件答應我一個要求,我就好好學習,否則我不學」。如果走到了這一步,豈不悲哀?
老師對學生的不斷讓步,則會讓班級管理變得愈加困難,學生會不斷越過班級管理和學校管理的紅線。當底線一點點被突破,老師的權威一點點喪失,各種問題就會越來越多。有媒體報導某校學生當堂頂撞老師、對老師出言不遜,老師隱忍不發,就是與老師的不斷讓步有關。
「家長寵孩子,老師寵學生」,教育能不能這樣走下去?顯然不能,若教育這樣走下去,一定是壞事。
第一,任何形式的寵溺,都會讓孩子變得任性驕橫
寵溺會讓孩子變得任性驕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鬧騰,無限制滿足孩子的願望,孩子就會毫不克制自己的需要,提出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過分。如果父母在滿足他們要求的過程中怠慢了,還會遭遇來自孩子方面的責罵。老師寵學生,一樣會讓學生變得更驕橫,他們越來越不懂得讓步、不懂得寬容,更受不了委屈;他們也對來自長輩的管教越來越不服氣。
第二,寵溺必然會導致孩子懶散、懦弱和目無法紀
父母整天把孩子捧在掌心,「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孩子是老大,父母包辦孩子的吃喝拉撒,對於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和不禮貌行為不管不問,也不阻止。孩子日益懶散,目無長輩,口無遮攔,沒有紀律性,也沒有基本的做人禮節,因為他壓根兒不知道禮節禮貌為何物。
除此之外,因為家長和老師過度保護,孩子會變得較為懦弱,遇到困難就手足無措,也經受不了一點小小的挫折,猶如溫室裡的花朵,離開溫室就被暴風雨摧毀。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肯定成不了大器。
第三,寵溺會扭曲孩子的心理,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怪異
寵溺會扭曲孩子的心理,他們會變得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容不得別人說自己的不是,情緒容易走極端。他們在生活中不能有任何不順,如果不巧遇到了不容易解決的事,輕則怨天尤人、埋怨同伴,動輒對家人或同伴發脾氣,嚴重的會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
因為性格變得怪異,這些孩子長大後很難與人建立較為正常的關係,朋友圈狹窄、且不穩定。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他們都有可能被同學或同事歸為「異類」,學習就業以及愛情婚姻可能都會變得困難。
如果說家長寵孩子是主觀意識所為,那麼老師寵學生,有時候就是形勢所迫了。
筆者有位朋友在某中學任教,一次上課,班上有一個學生騷擾其他人,朋友提醒了兩次,均沒有改正,於是朋友用比較嚴厲的口氣說了他兩句,那位學生停止了騷擾。本來以為這事完了,誰知下課後班上幾個同學跑到辦公室找他,說剛才那位同學情緒非常激動,一邊叨叨:「老師不給他面子,讓他沒臉在班上待下去」,一邊做出傷害自己的舉動。朋友被嚇壞了,趕緊與班主任一起去解決問題。第二天,那位學生的家長跑到學校,找校領導,講孩子被老師欺負了。經過這麼一折騰,朋友上課若發現學生有不好的行為,就「很隨和」地提醒一下,不改正就算了。
教育環境在發生變化,教師的崗位變得越來越有風險。對學生嚴厲些,學生不領情,家長不理解,一線教師只好讓自己變成「小綿羊」,對學生溫柔待之。
當然,無論主客觀因素如何不利,我們都不應過於寵溺孩子、寵溺學生,我們應該想辦法把「家長寵孩子,老師寵學生」變成「家長愛孩子,老師愛學生」。我們不能什麼都聽孩子的,也不能把孩子抬得太高,但孩子需要被愛護,需要得到來自家長和老師的關注。家長也好,老師也罷,都不能寵溺孩子,也不能隨意詆毀孩子,而是要愛他們,給他們以鼓勵、以支持,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好在,「家長寵孩子,老師寵學生」還沒有成為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問題還處在初級階段,留給我們改正的窗口期還比較長,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有足夠的時間認真研究,然後給家長和老師開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