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裡菜譜天天不重樣 到了學校啥都不肯吃
老師進家門「問診」治好女生「公主病」
記者向潔 通訊員廖曉雁 韓露
在家吃飯靠喂,在校啥都不吃
家人寵溺讓女孩成「小公主」
在家吃菜天天不重樣,「小公主」一嘟嘴,奶奶就要動手喂。在學校進餐動不動以各種理由拒吃。班上有個被家人寵出「公主病」的娃兒,老師要繼續小心「侍奉」嗎?
不可能!
武漢市常青實驗學校一(6)班的彭然然老師運用最傳統的手法——家訪,搞掂了「公主病」。
彭老師告訴武漢晚報記者,第一天踏進教室門,她便注意到了坐在第一排的萱萱(化名)。萱萱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當她望向你的時候,就仿佛是在與你交談。這樣一個靈動的小女孩,每天在校午餐卻成了她「最難過」的時刻,「老師,這是什麼菜?我們家沒有吃過,我不吃!老師,你給我的飯太多了,我不吃了!老師,這個菜有點硬,我咬不動……」
如何幫萱萱渡過難關?「讀懂孩子,從了解家長做起。」通過家訪,彭老師了解到孩子從小由爺爺奶奶帶,長輩對孩子格外溺愛,特別是在吃飯的問題上,即使上小學了,孩子在家吃飯還要奶奶喂,吃菜天天不重樣,家裡的牆上還粘貼了一張「菜單」,上面羅列了孩子愛吃的所有菜的搭配。爸媽看到爺爺奶奶如此「寵溺」也很頭疼,但又不知道該怎麼「阻擋」老人的好意。
「孩子是一名小學生了,就應該以一個小學生的標準來要求,只有學會承受生活的磨練,才能在學校的學習中有更多的收穫!」彭老師跟萱萱家長掏心窩,請家長狠下心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一般來講,習慣的培養有一個「星期定律」,即連續7天提相同的要求且嚴格按照要求行事,到第8天這種行為就會成為「自動化」的了。萱萱的家長當即表示願意積極配合學校,配合老師,幫孩子過好「生活關」。
在彭老師的鼓勵和家長的配合下,萱萱現在已經改掉了「公主病」,吃飯再也不是全班最後一個,每天吃完飯還幫助老師打掃班級衛生。她的學習習慣也越來越好,還當上了「學習委員」。
小男子漢動不動就流淚
原來是4年沒聽過媽媽的聲音
都說現在小學生是「女強男弱」,可八九歲的小男生一言不和就淚流滿面,這也未免太敏感、太脆弱了吧?
常青實驗小學三(6)班班主任何軼華老師說,班上有一個名叫優優(化名)的男孩,個性敏感脆弱,動不動就默默流淚。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她前往優優家家訪。
深聊中,孩子的奶奶終於透露了內情:「何老師,孩子心裡苦,但又不願為旁人道。優優本是生長在上海,由於父母的感情問題,他和妹妹來到武漢生活。4年來,他媽媽連一個電話都沒有,更別說見上一面。」聽完優優奶奶的訴說,她一陣心酸,難以想像一個4年都沒有見過媽媽的孩子,在看到其他同學有媽媽來送、媽媽來接,在聽說其他同學都有媽媽的故事哄著入睡時,心裡會有多麼難受!
家訪後,何軼華加大了對優優的關注,在平時生活點滴中關心他,在學習上不斷地鼓勵他,經常和他聊天,談心,想用老師的愛,稍稍彌補他缺失的母愛。慢慢地,優優臉上的笑容多了,話也多了起來。有一次,優優笑著走到何軼華跟前,說:「老師,告訴你一個秘密,」何俯身細聽,沒想到聽到的是一句「老師,我愛您!」
家訪是有溫度的交流
現在QQ群、微信等網絡交流,越來越普遍,家訪還有必要麼?
武漢市常青實驗學校、常青實驗小學校長萬玉霞認為,孩子的教育,家校合力首當其衝,而家訪作為聯繫學校與學生家庭的一條紐帶,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也是QQ、微信等網絡交流不能取代的。「家訪是一個看似普通的教育行為,但它是有溫度的交流,是網上交流難以企及的。」為此,萬玉霞校長提出「三必訪」,即:新生必訪,轉學生必訪,特殊學生必訪。「三必訪」活動在常青實驗學校和常青實驗小學兩校四校區各個年級同步推進。開學一個多月來,各年級的400餘名老師已走進千餘學生家庭,堅持用這種最傳統的方式與學生家長築建「心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