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嫦娥五號」上天再看流浪地球,把地球流浪宇宙,總共分幾步?

2020-12-14 魚缸裡的假山

奔月是中國古老的神話,被口口相傳至今,也側面表達了人們對月球的好奇和嚮往。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人類對於外星球的探索越來越深入。「嫦娥」系列,一步步在向月亮靠近,從繞月衛星,到入月返回,再到如今的落地月球。我們離星球旅行的夢想似乎越來越近。

2019年春節,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火了。這部硬科幻,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這個故事說的是未來世界,太陽急速老化導致地球面臨末日,人類逃入地底世界也無法避免末日的到來,於是人類傾盡所有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10000座行星發動機,以150億噸的推力,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讓地球在宇宙中漂泊和流浪,直至遇到更宜居的星系。

流浪地球1
流浪地球2

回歸現實,作為世界強國的中國,發射一顆衛星離開地球都要歷經繁雜的步驟,如果把整顆地球發射出太陽系,總共要分幾步?

流浪地球,總共分三步

第一步:安裝動力裝置

地球發動機,是人類建造的力量最大的機器,在美洲和亞洲板塊上建立了一共1萬2千座,全功率運行的時候,能向大地產生150萬億噸的推力。

首先我們需要給地球提供動力的裝置。動力裝置有兩個作用,一是,抵消引力,讓地球停止自轉;二是給地球提供指定方向的動力,讓地球獲得巨大的動能,直至達到逃逸速度,才能夠脫離太陽的引力飛離太陽系。

電影裡的場景是,人類傾盡所有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12000座行星發動機,其中赤道處建立2000臺,用於抵消地球自轉力。這些行星發動機每座都高達11000多米,所有發動機全功率啟動時,產生的推力可達150億萬噸的推力,足以推動地球。它們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亞洲和美洲地區,這樣的發動機需要足夠堅硬的地殼才能夠承受,我國大地上也有很多座,在河北石家莊西邊的太行山裡就有一座。其中赤道處的那一座最為壯觀,被稱為「上帝的噴燈塔」。

「那是一座金屬的高山,在我們面前赫然聳立,佔據了半個天空,同它相比,西邊的太行山脈如同一串小土丘……」

第二步:加入燃料

行星發動機的燃料可不是普通的燃油。電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具就是臺方向球駕駛的巨型運輸車輛,這輛車的作用就是給行星發動機運輸燃料。那麼這燃料是什麼,電影中稱呼它為「火石」。

電影中描述的行星發動機的原理為重元素聚變,通俗的來說,類似於一種可控的核聚變,但是釋放出來的能量比核聚變更強。可控核聚變技術由於需要高溫高壓的方式將原子聚合,現階段該技術仍在進行實驗探索中。現階段核電站以重核裂變的方式反應釋放出能量,經能量轉化而發電。與化石燃料等質量的核原料通過核反應能產生百萬個能量單位的能量。這種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應用,大家最熟悉的場景應該是漫威電影中,鋼鐵俠的人工心臟。

通過挖掘地球巖石,然後進行提煉,分離出重元素。每一臺發動機下面都有一個巨大的燃燒室,日夜不停地為發動機提供動力。在發動機的四周分布著密密麻麻的運輸管道和大量的挖掘機。核聚變只需要很少的物質就能釋放出強大的能量,並不是像想像中的那麼「費燃料」,因此理論上是可以支撐地球去「流浪」的。根據劇中的描述,人類為了讓地球流浪,足足把地球地殼挖低了40米。

第三步:啟動行星發動機

按照前文描述的150萬億噸的推進力去計算,

太陽質量:1.9891×10^30千克

萬有引力常數:G=6.67×10^-11N·m/kg

半徑r為1.5億千米,那麼代入計算後:

v=√2×6.67×10-11N·m/kg×1.9891*10^30千克/1.5億千米

v=42067.33M/S,即太陽系地球軌道上的逃逸速度為42KM/S左右。

而150萬億噸能讓地球產生多少加速度呢?

地球質量:5.965*10^24千克

加速度計算:a=F/M=150萬億噸×9.8/5.965*10^24千克

a=2.46×10^-7M/秒平方

一天能加速大約0.0212544M

(逃逸速度42067.3M/S-30KM/S)/2.46×10^-7M/秒平方=567755.4天加速才能達到地球逃逸速度!

大約是1555.494年,也就是在持續加速一千五百多年後,地球可以達到逃逸速度,慢慢從太陽系逃離,進行星際旅行。

理想情況與實際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和「把大象放進冰箱裡總共分幾步」的命題一樣,以上三步純屬理想狀態,實際去實現的時候,有太多太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1.燃料不足

地球繞太陽運行,離開太陽系,要能夠擺脫太陽的引力勢能束縛,所需能量可以計算得到,大概是2.65×10^33焦耳。」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分析。

而當前人類生產的能源,可以拿全球發電量來估計。據統計,2017年全球總發電量大概是25571 TWh,大約合9.21×10^19焦耳。也就是說,如果把現階段全球所有的發電量都用來推動地球離開太陽,需要連續工作2.88×10^13年,即近29萬億年。而宇宙年齡大概是130億年。

2.地殼無法承受

即使行星發動機看起來佔地面積巨大,但是對於整個地球表面來說,就像是根鋼針扎在雞蛋殼上,稍微使勁,地殼就會被行星發動機「扎」的支離破碎。而且根據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也就意味著行星發動機承受著相當於發動機推力的同等反作用力,這麼巨大的力量不但地殼承受不了,目前已知的任何材料都無法承受,也就是說,根本沒有材料能夠用來製作這種發動機,發動機自身也會被巨大的反作用力壓碎。

3.可怕的洛希極限

洛希極限(Roche limit)是天文學中的一個特殊的距離。所謂洛希極限是指一個天體對另一個天體的潮汐力作用(一般是對小的),小天體不被大天體撕碎的一種極限值(往往是它們之間的距離極限)。換言之,洛希極限是一個天體自身的重力與第二個天體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時兩者之間的距離。如果兩者之間的距離小於這個洛希極限值,那麼較小的這個天體就會被傾向於碎散或被「撕裂」,繼而成為母天體的環。

計算表明,地球和木星的距離如果低於10.3萬公裡,那麼大氣就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脫離地球;如果距離低於7.44萬公裡,那整個地球都會被撕碎。

流浪的路途上,可能遇到的行星太多太多,一不小心,要麼因為洛希極限被撕碎,要麼可能直接發生「車禍」、「追尾」。

總結:

所以總的來說,理想很偉大,現實很殘酷。我們在宇宙探索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硬核科幻電影的崛起對於科學界有著深遠的意義,它可以激發年輕人想像力,培養科學思維,讓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科研事業裡來,而不是只在家裡追求「流量明星」。另一方面,它也幫助人們以全新角度審視自身環境和處境,警示人類在技術、文化、倫理等眾多領域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另類」解決方案。並且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科幻同樣提醒人們用另一種視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選擇和挑戰。

今天從滿屏幕的嫦娥五號奔月新聞中,看到了《流浪地球2》定檔的海報,感慨萬千,各位朋友,電影院見吧。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專家解答
    11月30日凌晨4時4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繼續在平均高度約200公裡的環月軌道上飛行並等待上升器交會對接。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正式開始持續2天的月面工作。
  • 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怎麼評價流浪地球計劃
    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計劃,這個計劃的名稱起的太消極。流浪,指的是四處漂泊,居無定所。而人類終極目標是遷移到適合居住的地方,是有明確目的地的。可畢竟,這個計劃在有生之年可以完成,大不了一輩子就幹這一件事,流浪地球呢,把地球移動到另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要幾百年幾千年。也就是說,假如今天告訴你,流浪地球計劃已經啟動了300年,你直到老死那一天,你也到不了新家園,你兒子,你孫子也到不了。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最近《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就為一個新增11分鐘的內容就來一個再度上映,然而觀眾卻並不買單,畢竟這一做法讓人感覺是想錢想瘋了。去年大年初一的片子今年拿來重新放映,就算是免費估計也沒多人願意去看了。即便是打著收益全捐的旗號也沒多少人願意買票觀看。
  • 流浪的地球下,又是怎樣的藝術?《流浪地球》影評淺析
    流浪仍在,希望依舊--淺析影片 《流浪地球》之視聽語言璀璨的群星,照耀著流浪的地球,蒼茫莫測的宇宙中,它在向著希望前行。郭帆導演的科幻巨製《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海報更是冠以「中國科幻元年」之稱。而在其背後,導演細膩動人的鏡頭拍攝,以及意蘊深刻的色彩描繪,更是闡釋出在流浪的地球中,人們所堅守的信仰與希望。
  • 流浪地球的可能性:當太陽系走向坍縮,地球也成為了流浪的飛船
    流浪地球的可能性:當太陽系走向坍縮,地球也成為了流浪的飛船在之前我們也看到過不少劉慈欣的作品,那裡面有一部特別的突出,它描繪了一個叫做流浪地球的概念。在這種絕境之中人類為了尋求未來的發展,因此把整個地球改造成了宇宙飛船,通過極為巨大的13顆噴射注,讓地球進入到加速狀態,最終變成了流浪在宇宙中的地球宇宙飛船。這雖然是一部科幻作品,但它其中所提到的那些科幻概念實在是讓人震撼,這之中蘊含著很多的科技道理都值得我們借鑑。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作為一部硬科幻小說,在今年春節檔被拍成電影上映可謂是口碑與票房雙豐收,但在電影的背後,不知道有多少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看·電影|再看《流浪地球》,或許你能看懂更多
    《今日影評》特別策劃系列節目《看·電影》每晚十點檔CCTV6電影頻道,不見不散。電影為橋,審美為道。影評人,「手把手」教你看電影。我們綜合口碑和票房表現,精選了近五年來50部國內外重點影片。邀請50位權威影評人專業拉片。觀眾則將作為評審團,參與投票,並與影評人爭奪話語權,一場對影評人的考驗即將開啟。
  • 流浪地球可行性分析
    而我們離流浪地球又有多遠呢?為了更好地闡述理解流浪地球的可行性,也讓沒有看過電影或小說的讀者感同身受,在此交代一下小說的劇情(本人並沒有去電影院真切的看過《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根據原著簡介,根據個人理解,並非按順序介紹)。
  •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
  • 流浪地球有彩蛋嗎?流浪地球結局什麼意思
    流浪地球彩蛋有嗎流浪地球是科幻片,很多觀眾雖然覺得特效做得好,但是對劇情是一臉懵逼,也許你們還沒發現其中的彩蛋吧,下面就來做個詳細解析。1.製作團隊《流浪地球》的製作團隊雖然不是很有名,但是作品證明了實力確實是頂尖的水平,之所以值得我們驕傲,歸根結底,它是一個中國故事,它由中國的團隊完成。落地生根,結出了自己的東西,在同級別的戰場上對抗,片中劉培強指給俄羅斯看的艙門上,有我們熟悉的一句英文。這是過去中國製造的承接,也是未來中國製造的宣告。
  • 《流浪地球》世界上也就只有中國人會帶著地球去流浪吧
    《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太陽極度膨脹,當威脅地球人類的生存空間的時候,人類是怎樣自我拯救自己的故事。   西方式科幻片的傳統價值觀和《流浪地球》中的核心價值觀是對立的,這一點在原著中是有對比的,就是「地球派」和「飛船派」的兩種想法。在電影中變成了,「流浪地球計劃」和「火種計劃」。
  • 嫦娥五號順利回到地球,它帶回了什麼?
    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 2 點左右,嫦娥五號正式結束了太空之旅,順利回到地球。11 月 24 日 4 時 30 分,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往月球。12 月 1 日,它順利著陸月球,成為中國第三個在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到底能不能實現,讓地球母親還是不要流浪吧,觀影感
    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刷爆了銀屏,作為一個中年偽大劉迷,筆者趕緊進了影院,回來又找出《流浪地球》小說補了點課,觀後對於內容本身有幾點小小地感慨:一、讓地球流浪是愚公移山的科幻加強版大劉是純男性頭腦,他的作品似乎只是以客觀態度告訴人們未來有可能是什麼樣子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
    自流浪地球上映以來無論是朋友圈,豆瓣,還是熱門新聞都充斥著對這部電影的大加讚美,簡直可以用狂轟濫炸來形容這種場面。不得不說,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確實不錯,但也沒必要這麼過譽。對於一部國產科幻電影來說,其中的視覺效果可以稱得上是頂峰了。
  • 《流浪地球》「獵殺」豆瓣
    作者:豬九誡出品:IT爆料匯大年初三,我去看了《流浪地球》,觀影過程非常奇特,一方面是驚嘆於國產科幻片特效和工業水平的巨大進步,另一方面則是對其中的幾場刻意煽情的文戲感到略微不適所以8分左右,應該是《流浪地球》一個比較合理的評分區間。但是問題在於,8分不是所有人的願望,在一些人眼中《流浪地球》已被奉為神作,給10分都嫌少;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流浪地球》則一文不值,給1分都嫌多。一場戰爭,就在雙方的相對失明之間產生。
  •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 中國科技館免費展覽
    這是繼中國科技館1月27日將《流浪地球》收為首部館藏電影後的又一重要活動。    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生動表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大而深遠的主題,深刻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熱愛祖國、熱愛家園的鄉愁情結與民族情懷,充滿了人類對浩瀚星空的憧憬和對未知宇宙的遐想。
  • 《流浪地球》登陸二十億電影俱樂部
    中國科幻電影正式起航  騰訊影業助力《流浪地球》  電影《流浪地球》自2月5日大年初一上映以來,憑藉強勢的口碑,票房一路逆襲,目前票房已突破24億元,單日票房已位列春節檔首位,各方均認為電影《流浪地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科幻電影正式起航」。
  •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看看外媒怎麼報導?
    從11月24日4時30分,到12月17日1時59分。 總歷時22天21小時29分鐘,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外國科學家語出驚人:不要流浪地球,可以流浪整個太陽系
    今年春節假期,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全國人民「禁足」在家中,而且一直到今天,很多地方也都在封閉狀態,在家閒著無聊,看電影是一個好的選擇,很多網友也都感嘆,去年的春節還在電影院中看《流浪地球》,感嘆中國科幻片的元年終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