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喜的孩子更幸福!如何培養一個備受社會恩寵的孩子?

2020-08-27 她他父母

兩個孩子走在上學路上,前面紅綠燈路口站著一個左腿殘疾的男人。綠燈了,兩個孩子和那個男人一起過斑馬線。綠燈倒計時只有幾秒了,由於著急,那個男人走路時左右搖晃地厲害,看起來有些滑稽。

孩子A突然哈哈大笑,脫口而出:「你看那個瘸子」,引得左右的人投來異樣目光。

孩子B跑過去對男人說:「叔叔,要不我幫你吧。」,他扶著那個男人,幫他在變紅燈前順利過了斑馬線。

孩子A並不會因為自己言語行為被警察抓,但會被周圍人不喜歡,為社會所不齒,因為這有關社會道德!

一個有道德感的孩子往往會更討喜。與同伴相處不會搶小夥伴玩具,遇到問題會好好商量;與師長相處不會頂撞搗亂,遵守紀律;與家人相處不會說謊,會關心他人。不說傷害他人的話,不做傷害他人的事,會換位思考,能體諒他人。

試問,這樣的孩子怎會不討喜?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培養一個這樣有社會道德感的孩子!

了解孩子道德發展的特點?

道德發展就是指一個人涉及是非對錯判斷標準的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的改變。

一個孩子內在的情感、認識和行為,朝著社會道德標準不斷靠近,就是道德發展了!

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看做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孩子也是如此!

一個成熟的人,願意遵從社會規則,並不是期望得到報酬或者害怕受懲罰,而是他們已經內化自己所學的道德原則和社會規則,並自覺願意遵從,這就是自律!

孩子的道德發展,孩子也是先認識到是非對錯,並長期把這些規則內化到情感、認知和行為,這樣社會道德感就建立起來了。是一個由外到內、由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

道德發展包含以下三種成分

第一,情感或情緒成分,包括對正確和錯誤行為的感受,激發道德思想和行為的情感;

第二,認知成分,核心就是我們通過學習獲得是非概念及行為決策的方式;

第三,行為成分,當出現誘惑,勾引我們說謊欺騙和違反其他道德規則時,實際採取的行為方式。

上面聽起來有些專業難懂,其實說白了,就是情感上我們因為害怕內疚感,所以選擇遵守社會道德規則;在認識上,因為認識到什麼是&34;,所以選擇遵守規則;在行為上,只做對的事情,自覺遵守規則。

當一個人能從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依據規則行事,而不是怎麼高興舒服怎麼來,這就是自我控制的最高級表現形式,這就形成了自律。

培養孩子的社會道德情感,最終就是讓孩子實現自律!

道德情感激發孩子內疚感和同情心

道德發展中,情感層面最重要的積極情感是同情心,最重要的消極情感就是內疚感。

內疚感和羞愧很相近,都屬於自我評價情緒,一般到兩歲半左右才開始出現。這兩種情感這不僅需要自我認識,還需要能夠理解評價的規則和標準。

但是兩者又有明顯的區別:內疚意味著一個人,沒能在某方面盡到義務,感到內疚的兒童,可能會關心自己錯誤造成的人際後果,彌補自己的傷害行為。羞愧則更多的關注自己,而不是基於對他人的關心。

從教育的角度,我們期待孩子遵循社會道德標準時,是為了避免內疚感,而非為了避免羞愧!

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內疚而非羞愧呢?當孩子做了違反常規或社會道德的行為時,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這些行為,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感受到的是內疚還是羞愧。

如果父母採用訓斥打罵的方式制止孩子的行為,孩子更可能感到羞愧;
如果父母不只批評錯誤行為並指出原因和後果,鼓勵孩子儘可能彌補過失,孩子則更可能感到內疚!

比如當孩子試圖去推別的小朋友時,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寶貝不許欺負別人,這是不對的行為,你如果繼續追她,她就會摔倒在地上,趕快跟她說聲對不起吧。」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錯誤,也很容易讓他對被欺負的小朋友產生內疚。

但是如果如果我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孩子好好的訓一頓打一頓,告訴他不能這麼做,很可能只會讓孩子感到羞愧而已,僅僅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不能讓孩子理解自己給別人造成的傷害。孩子就沒辦法形成自律,而一直停留在他律階段!

道德認知讓孩子從他律到自律

道德認知是指兒童在判斷各種行為對錯時的一種思維,如何促進孩子道德認知發展?

第一點,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從大人。因為孩子可能從父母的言行當中,感受到這樣的信息,就是規則是大人制定的必須服從,否則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長此以往孩子難以學會自律,一直需要他律。

第二點,鼓勵孩子與同伴討論道德兩難問題。當孩子進入小學以後,就需要鼓勵他們經常跟自己的同學朋友,討論一些生活當中的問題,勇敢地提出質疑和問題,如果父母在和孩子討論道德話題時,積極支持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問題,這些都非常有利於兒童的道德發展。

道德行為讓孩子抵制誘惑,形成自律

道德行為主要是指人們面對誘惑時,採取的實際行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在沒有外部監督和懲罰時,個人能夠抵制誘惑的能力。

如何引導孩子做到抵制外部誘惑呢?

第一點,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如果父母為孩子制定合理的規則和要求,一旦孩子做得很好就要表揚,孩子就會更願意服從父母的願望。

第二點,及時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當孩子的行為違反了社會規則,父母要及時制止,但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打罵,更需要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產生內疚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不良行為,給別人帶來的消極後果。如果孩子的錯誤行為比較嚴重,還可以暫時收回或取消他的某項權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內化孩子的自我控制機制,讓孩子學會自發抵制外部誘惑。

第三,經常給孩子貼上道德標籤。父母經常給孩子貼上誠實、善良、有責任感和懂得分享的道德標籤,就可以提高孩子抵制誘惑的可能性,讓孩子樹立道德榜樣。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與其他同齡夥伴相比,擔當道德自律榜樣的6~8歲兒童,更可能在後來的抵制誘惑中遵守社會規則。通過自己給別人樹立榜樣的方式,很容易強化他們的道德自我概念,把自己看做一個守規則、有道德的人。尤其在父母經常鼓勵孩子,並為孩子做表率時,孩子都會更加願意遵守社會規則和道德原則。

一個富有社會道德感的孩子,都會是一個正直、善良、有原則、自律的孩子。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上,他們都會更受歡迎,做任何事情都會感覺更順利。他們會是被社會擁抱接納的寵兒,也更容易獲得人生的幸福感。作為家長,我們唯一的願意,不就是讓孩子幸福麼!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一個幸福的孩子?
    一個人如果沒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就不會有幸福的人生。 一些科學家和教育家對人類的幸福感進行了研究,發現未來社會成功和幸福的人,最有可能是那些童年生活就很幸福的人,早期的教育決定了一個人後半生的幸福生活指數。
  • 《真實的幸福》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01一個人的積極情緒是可以培養出來的,這裡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三個教養原則:第一個原則是,積極情緒擴展並建構了孩子的智力、社會和身體資源,使孩子長大後可以立足於社會,這是兒童成長的重要因素。與此相反,有一種積極向上的螺旋,即人在快樂時,更有創造力,視野變寬,更有探索精神,這個變寬變廣的過程增加了他們的資源,使他們面對挑戰時更可能獲勝,這反過來又增加了他們的積極情緒,從而更擴大了他們的視野。第三個原則,對待孩子的積極情緒要像對待消極情緒一樣嚴肅,對待他們的優勢要像對待他們的不足一樣上心。
  •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心態?「積極的心理暗示法」助力孩子一生幸福
    一個人保持積極向上、擁有良好心態是很重要的,父母通過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可以幫助孩子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樂觀的人更快樂,更容易滿足,有助於身心的健康,而這種心態應該從小開始培養。尋找、積累、強化那些美好的積極的事物,是給孩子生活最甜蜜禮物。好的心態可以讓我們對生活充滿希望,對社會充滿感恩。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要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發揮每個孩子的最大潛能。
  • 如何培養幸福、有道德感的孩子
    在美國華盛頓大學,有一個叫泰德邦迪的人,他非常聰明,人長得也很帥,在法律界他一直平步青雲,很多人甚至還覺得未來他會成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但是這個外表英俊,聰明能幹的人卻是一個犯罪惡魔,他用非常殘忍的方式,殺了100多位女性。在邦迪的犯罪事實暴光之後,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優秀的社會精英要去犯罪,他明明知道規則,但是他就是不去遵守,而是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殺人。
  • 培養孩子5個優點,讓他更加討喜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這需要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素質才行。父母們想要孩子更加討人喜歡,更加懂事,那就需要從下面5個方面著手,最少能夠滿足下面5條才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討喜。  1.懂禮貌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孩子最起碼是個懂禮貌的孩子,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比如「謝謝!」
  • 如何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羅森塔爾效應」助力孩子實現自我價值
    當孩子具有很強的責任感時,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對會更強,做事情的自覺性也會更高。 責任心,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他們沒有花時間教孩子學習如何對家庭和班級做出貢獻。」
  • 懂感恩的孩子未來更幸福,培養孩子的「感恩心」,從小事做起
    因為他們在感恩的同時,也是在感受幸福的真諦。」懂感恩的孩子付出了很多,雖然身體上也會疲憊,時間上也會花費,但是在未來,他們一定比那些不懂感恩的人更幸運。懂感恩的孩子更受歡迎。所以懂感恩的孩子更受歡迎,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正可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懂感恩的孩子更有前途。現在有很多孩子不僅不懂的回報社會,連自己的父母都會遷怒,是典型的白眼狼,甚至傷害父母釀成悲劇,未來只能在痛苦、自責、懺悔中度過,失去了為社會做貢獻的機會。
  •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據媒體報導,一些科學家和教育家對人類的幸福感進行了研究,得出一個結論:未來社會成功和幸福的人,最有可能是那些童年生活就很幸福的人,早期的親子關係決定了一個人後半生的幸福生活指數。那麼,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呢?
  • 怎樣培養感恩的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懂得愛,收穫幸福
    ▶感恩是所有美德的基礎,常懷感恩之心,不僅能培養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品德,且能夠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對走向社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家庭教育的根,但絕不只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簡單回報,更應該是讓孩子樹立責任意識、自立及自尊意識的必需。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以父母為中心和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要想讓孩子有一個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關係,家長就必須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比如多帶孩子串門,支持孩子帶同伴到家裡來玩,不要對孩子們的遊戲作過多的限制,更不能以家庭的整潔衛生為由將孩子的朋友拒之門外。 家長在節假日拜訪親友事,不要總將孩子自己留在家或推給老人看著,能帶孩子的場合儘量帶著孩子。
  • 書評|《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讓孩子學習獨立解決問題
    孩子們的個性都不一樣,有自己的特點,但有些小孩真是「別人家的孩子」,特別善於處理矛盾和衝突。上周末在廣場裡看到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姑娘,她想玩另外一個小孩手裡的玩具,一開始問對方:「能不能讓我玩一會兒?」我原先以為這樣會交流的孩子應該是天生的(當然有些確實是),直到看了《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才明白「解決問題」是一項技能,孩子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它!如果孩子們能獨立解決問題,那真是太棒了,無論是現在的生活、學習,還有未來走上社會,不光孩子自己受益,家長也會省心很多。
  • 書評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讓孩子學習獨立解決問題
    我原先以為這樣會交流的孩子應該是天生的(當然有些確實是),直到看了《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才明白「解決問題」是一項技能,孩子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它!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全書介紹了「我能解決問題」(I Can Problem Solve,簡稱ICPS)這種對話方法,通過教孩子如何思考,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認識到行為有因有果,認識到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認識到解決問題其實不止有一種辦法。
  • 什麼孩子未來更幸福?一個養育大原則
    這個孩子很可愛,充滿善良和同理心。我記得這樣的研究。經過75年的長期追蹤和724名兒童的追蹤,美國哈佛大學找到了「最幸福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答案」。據說該項目最初是由美國一個名為「格蘭特」的企業家資助的,因此該項目也被稱為「格蘭特幸福公式」。後來,該項目負責人Robert Waldinger宣布了他們的研究結論-良好的人際關係將使人們感到高興。
  •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暗示效應」讓孩子更自信
    安全感是對孩子起著重要影響的感覺,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會感受到他人的愛,對世界也會充滿質疑和害怕,嚴重束縛、影響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發揮,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或想要什麼,就更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1.「暗示效應」讓孩子更自信。所謂「暗示效應」,即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行動,此稱之為「暗示效應」。
  •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教會孩子感同身受,發展孩子親社會行為
    我們每一個人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上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進入了集體,再到今後的社會工作當中,無一不是在集體之內。只要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極品裡。就少不了相互的合作,互相的幫助。這些品質在心理學上的術語就叫做親社會性。
  • 【幸福天杭】開學第一課|聽邱校長談談孩子的毅商和情商如何培養
    邱曙光:不僅追求創造幸福的結果,也高度重視創造過程的幸福,即全程幸福;不僅追求資優學生的幸福,也高度重視全體學生的幸福,即全體幸福;不僅培養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也高度重視培養學生感受幸福的能力,即全面幸福。我(和天杭人)認為,學生的幸福力有兩個關鍵元素:情商和毅商!
  • 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孩子長大後能夠在社會上收穫事業成功和家庭美滿最重要的人格品質。責任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素質,是做一個優秀的人所必要的。因此,家長必須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也是家長都需要重視的責任。責任是一種動力,責任也是一種希望。
  •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很重要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原標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很重要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每個孩子都富有創造力,創造力就像是一枚種子,需要我們澆灌,這枚種子才能發芽開花!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具體了解下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的方法以及培養孩子創造力的重要性吧!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鼓勵孩子尋找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是一本ICPS訓練手冊。作者基於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的研究,設計了一系列簡單易行、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父母可以通過鼓勵和引導,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自己的社會能力,讓他們能夠獨立解決問題。教會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他人相處的技巧。ICPS訓練可看作「我能解決問題」的縮寫。他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求助於父母。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只需4個步驟,教會孩子解決衝突
    由此, 我想到了培養孩子如何應對衝突和與人相處, 實在太重要了! 孩子不會解決衝突可能會變成熊孩子, 成人不會解決衝突可能就去犯罪了。剛好,有一本書《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講的就是如何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他人相處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