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孩子走在上學路上,前面紅綠燈路口站著一個左腿殘疾的男人。綠燈了,兩個孩子和那個男人一起過斑馬線。綠燈倒計時只有幾秒了,由於著急,那個男人走路時左右搖晃地厲害,看起來有些滑稽。
孩子A突然哈哈大笑,脫口而出:「你看那個瘸子」,引得左右的人投來異樣目光。
孩子B跑過去對男人說:「叔叔,要不我幫你吧。」,他扶著那個男人,幫他在變紅燈前順利過了斑馬線。
孩子A並不會因為自己言語行為被警察抓,但會被周圍人不喜歡,為社會所不齒,因為這有關社會道德!
一個有道德感的孩子往往會更討喜。與同伴相處不會搶小夥伴玩具,遇到問題會好好商量;與師長相處不會頂撞搗亂,遵守紀律;與家人相處不會說謊,會關心他人。不說傷害他人的話,不做傷害他人的事,會換位思考,能體諒他人。
試問,這樣的孩子怎會不討喜?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培養一個這樣有社會道德感的孩子!
道德發展就是指一個人涉及是非對錯判斷標準的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的改變。
一個孩子內在的情感、認識和行為,朝著社會道德標準不斷靠近,就是道德發展了!
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看做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孩子也是如此!
一個成熟的人,願意遵從社會規則,並不是期望得到報酬或者害怕受懲罰,而是他們已經內化自己所學的道德原則和社會規則,並自覺願意遵從,這就是自律!
孩子的道德發展,孩子也是先認識到是非對錯,並長期把這些規則內化到情感、認知和行為,這樣社會道德感就建立起來了。是一個由外到內、由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
第一,情感或情緒成分,包括對正確和錯誤行為的感受,激發道德思想和行為的情感;
第二,認知成分,核心就是我們通過學習獲得是非概念及行為決策的方式;
第三,行為成分,當出現誘惑,勾引我們說謊欺騙和違反其他道德規則時,實際採取的行為方式。
上面聽起來有些專業難懂,其實說白了,就是情感上我們因為害怕內疚感,所以選擇遵守社會道德規則;在認識上,因為認識到什麼是&34;,所以選擇遵守規則;在行為上,只做對的事情,自覺遵守規則。
當一個人能從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依據規則行事,而不是怎麼高興舒服怎麼來,這就是自我控制的最高級表現形式,這就形成了自律。
培養孩子的社會道德情感,最終就是讓孩子實現自律!
道德發展中,情感層面最重要的積極情感是同情心,最重要的消極情感就是內疚感。
內疚感和羞愧很相近,都屬於自我評價情緒,一般到兩歲半左右才開始出現。這兩種情感這不僅需要自我認識,還需要能夠理解評價的規則和標準。
但是兩者又有明顯的區別:內疚意味著一個人,沒能在某方面盡到義務,感到內疚的兒童,可能會關心自己錯誤造成的人際後果,彌補自己的傷害行為。羞愧則更多的關注自己,而不是基於對他人的關心。
從教育的角度,我們期待孩子遵循社會道德標準時,是為了避免內疚感,而非為了避免羞愧!
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內疚而非羞愧呢?當孩子做了違反常規或社會道德的行為時,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這些行為,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感受到的是內疚還是羞愧。
如果父母採用訓斥打罵的方式制止孩子的行為,孩子更可能感到羞愧;
如果父母不只批評錯誤行為並指出原因和後果,鼓勵孩子儘可能彌補過失,孩子則更可能感到內疚!
比如當孩子試圖去推別的小朋友時,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寶貝不許欺負別人,這是不對的行為,你如果繼續追她,她就會摔倒在地上,趕快跟她說聲對不起吧。」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錯誤,也很容易讓他對被欺負的小朋友產生內疚。
但是如果如果我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孩子好好的訓一頓打一頓,告訴他不能這麼做,很可能只會讓孩子感到羞愧而已,僅僅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不能讓孩子理解自己給別人造成的傷害。孩子就沒辦法形成自律,而一直停留在他律階段!
道德認知是指兒童在判斷各種行為對錯時的一種思維,如何促進孩子道德認知發展?
第一點,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從大人。因為孩子可能從父母的言行當中,感受到這樣的信息,就是規則是大人制定的必須服從,否則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長此以往孩子難以學會自律,一直需要他律。
第二點,鼓勵孩子與同伴討論道德兩難問題。當孩子進入小學以後,就需要鼓勵他們經常跟自己的同學朋友,討論一些生活當中的問題,勇敢地提出質疑和問題,如果父母在和孩子討論道德話題時,積極支持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問題,這些都非常有利於兒童的道德發展。
道德行為主要是指人們面對誘惑時,採取的實際行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在沒有外部監督和懲罰時,個人能夠抵制誘惑的能力。
如何引導孩子做到抵制外部誘惑呢?
第一點,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如果父母為孩子制定合理的規則和要求,一旦孩子做得很好就要表揚,孩子就會更願意服從父母的願望。
第二點,及時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當孩子的行為違反了社會規則,父母要及時制止,但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打罵,更需要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產生內疚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不良行為,給別人帶來的消極後果。如果孩子的錯誤行為比較嚴重,還可以暫時收回或取消他的某項權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內化孩子的自我控制機制,讓孩子學會自發抵制外部誘惑。
第三,經常給孩子貼上道德標籤。父母經常給孩子貼上誠實、善良、有責任感和懂得分享的道德標籤,就可以提高孩子抵制誘惑的可能性,讓孩子樹立道德榜樣。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與其他同齡夥伴相比,擔當道德自律榜樣的6~8歲兒童,更可能在後來的抵制誘惑中遵守社會規則。通過自己給別人樹立榜樣的方式,很容易強化他們的道德自我概念,把自己看做一個守規則、有道德的人。尤其在父母經常鼓勵孩子,並為孩子做表率時,孩子都會更加願意遵守社會規則和道德原則。
一個富有社會道德感的孩子,都會是一個正直、善良、有原則、自律的孩子。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上,他們都會更受歡迎,做任何事情都會感覺更順利。他們會是被社會擁抱接納的寵兒,也更容易獲得人生的幸福感。作為家長,我們唯一的願意,不就是讓孩子幸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