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現在走出小區就是漂亮的蒲匯塘,黑臭聞不到了,岸邊綠樹掩映,長長的慢行步道,還有休閒椅子能坐坐,蒲匯塘就是我們田林的『小濱江』啊。」家住愛建園的居民陳祖康說。日前,徐匯區田林街道入選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試點」,作為綠色田林、智慧社區的願景,通過貫通蒲匯塘濱河慢行系統,同時增加水岸空間的複合功能,打造共享幸福社區。蒲匯塘(宜山路-漕寶路)兩岸景觀提升工程(示範段)目前已啟動,預計到年底1.5公裡的示範段將貫通。
圖說:蒲匯塘沿河景觀。袁瑋 攝
蒲匯塘為南北走向,示範段全長1.5公裡,北至宜山路,南至漕寶路。在城市化進程中,生態系統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如一些支向水網沒有了,河道全線疏浚距今也有較長時間,河道產生淤積,水體質量較差,周邊工廠段建築立面、商務辦公用地段建築立面也較為雜亂,一些單位成為居民親水的「堵點」。在前期大調研過程中,愛建園居民反映蒲匯塘河在夏天暴雨後有異味,同時小區中車輛進出較多,居民缺少一個安全舒適的散步環境。田林街道在河道整治取得成效的基礎上,與區市政水務署聯合對蒲匯塘河道兩岸進行設計建設,打造社區15分鐘生活圈。「比如臨蒲匯塘的欽州路花鳥市場就是個堵點,居民近水不親水。蒲匯塘的功能景觀形態及環境品質有待提升,同清淤工程並進推進,還原蒲匯塘濱水景觀新形象。」田林街道社區規劃師吳茂輝說。
圖說:沿河慢行系統。袁瑋 攝
田林街道社區管理辦主任林建敏告訴記者,結合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試點,區相關部門聯合街道開始蒲匯塘(宜山路-漕寶路)兩岸景觀提升工程(示範段)的建設,讓河流周邊的居民便捷地來到蒲匯塘,先享受到「近水樓臺」。「我們第一步是先建沿河的慢行系統,力爭到年底基本貫通。今年年初,我們先拆除了欽州路花鳥市場的違章建築,並與好飾家、市副食品公司等單位溝通,拆違、留出沿河6米區域。同時充分聽取周邊居民的意見,接下來沿河將增加路燈、座椅數量等。」
圖說:蒲匯塘沿河景觀。袁瑋 攝
記者從蒲匯塘(宜山路-漕寶路)兩岸景觀提升工程(示範段)的建設規劃中獲悉,具體而言將以蒲匯塘兩岸腹地為載體,實踐城市線性廊道連接、流動、共享,串聯城市公園,形成完整連續的生態格局;依託綠色網絡建立連續慢行系統,與日常公交服務設施聯通,達成交通替代;結合周邊用地與地域文化,形成不同屬性的特色空間。蒲匯塘通過清淤、岸坡建設、綠化種植,達到河道暢通、美化環境、提升功能等諸多功能,使市民真正享有「水清、地綠、天藍、寧靜」的生態環境。
圖說:總平面彩色平面圖。田林街道 供圖
工程按路段分為三段,打造不同主題景觀,分別是漕寶路-田林東路段,田林東路-華石路段和華石路-宜山路段。漕寶路-田林東路段針對現狀保留綠地,採取局部改造、深化設計的策略,在提升綠地空間使用率和整體景觀風貌的同時,重點區域放置景觀構築物和文化景牆,特殊地段採取市政路繞行或者架空漫步道的方式,打造串聯溝通各個場地的漫步道園路系統;田林東路-華石路段,西岸針對現狀清退梳理出可用濱水腹地空間,打造獨具特色的濱水漫步系統和活動場地空間,最大限度提升有限濱水空間遊賞體驗,東岸在對原始駁岸線 梳理改造的同時,優化現有場地形態,形成特徵鮮明、充滿活力的休閒健身廣場和動步活動空間,方便周邊居民使用體驗;華石路-宜山路段,東岸在保留現狀綠地基底的同時,對現有鋪裝、欄杆和植被等統一梳理改造,宜山路泵站採用下埋設計,新增街角廣場採用現代流線型設計風格,打造主要針對兒童青少年玩樂的時尚公園,西岸利用濱水漫步道溝通各個新建小綠地,為周邊工作市民提供可以休憩遊覽的半私密空間。
圖說:效果圖。田林街道 供圖
綠化改造方案按場地路段分為三段,分別是絢爛彩林、濱河園藝、浪漫繁花。增補觀賞喬木,重塑林下綠化,林下觀賞花灌木選用上海地區常用植物品種,選用觀賞期覆蓋全年季相複合的花灌木組合,場地沿街綠地林下區域增加時令觀賞花境。在沿河場地入口及重要節點新增智能景觀設施,集便攜充電、WIFI 熱點、 LED 顯示屏、應急廣播、視頻監控、智能照明、環境監測等功能為一體,在融入河道周圍整體景觀環境的同時,提升場地的智能化,方便遊客及居民使用。
此外,蒲匯塘沿岸還有些專項設計,將徐匯文化基因和蒲匯塘歷史傳承通過植入特色文化地刻、設置文化景牆和紀念雕塑等形式,融入文化場景。如30平方米的蒲匯書局,水岸輕展廳,城市生活實驗室,城市氣泡,蒲匯足跡牆等,通過該區域的文化尋根,挖掘徐匯文化基因,體現徐匯區發展時代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