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練背後七顛百病消 可緩解足跟痛

2020-12-20 尋醫問藥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感覺走路的時候腳後跟有刺痛感,這種刺骨感覺來自於足跟下面脂肪墊逐漸退變而失去彈性,形成的骨刺造成的,老年人如何解決這樣的刺骨感呢?下面介紹一招——「背後七顛百病消」,可以緩解足跟痛。

具體方法為:

1.抬起後腳跟再落下,如此反覆顛足,讓後腳跟有節奏地輕震地面;

2.抬腳跟時,身體自然站立,兩腳微微併攏,將兩腳跟提起,感覺提到最大限度後,保持平衡,動作略停兩秒;

3.落腳時,兩腳跟先微微下落,保持身體平衡,然後再顛足輕震地面。動作熟練後,可配合提肛呼吸,即抬腳時,緩緩吸氣,提肛收腹;落腳時,慢慢呼氣,會陰部放鬆。提肛呼吸對臟腑的刺激較大,中間可穿插自然呼吸。

顛足對腳跟是一種恰當的按摩和刺激,可防止跟骨墊退變,促使新保護墊形成。腳跟部位對男女來講都非常重要,是生殖反射區,顛足產生的抻拉和震動可保健相應臟器。另外,這種震動對脊柱小關節也是一種整合,對脊髓產生震蕩,因而被古人稱為「震髓法」,可以激蕩氣血,整合神經系統。顛足還能發展小腿後部肌群力量,拉長足底肌肉、韌帶,提高平衡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做顛足時儘量選擇在土地等較柔軟的地面,以免對小腦的震動過大。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對於老年人如何緩解自己腳後跟的骨刺感覺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老年人在採用這個方法的同時要注意方法和時間的控制,不能過於疲勞。

相關焦點

  • 運動養生:背後七顛百病消 可緩解足跟痛
    背後七顛百病消   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副研究員 丁麗玲   人到中年後,走路時常感覺腳後跟有刺痛感。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足跟下面起到緩衝作用的脂肪墊逐漸退變而失去彈性,慢慢就會形成骨刺,產生疼痛。下面介紹一招——「背後七顛百病消」,這是健身氣功·八段錦裡的一式動作,可以緩解足跟痛。
  • 燮理陰陽 知「足」常樂——「背後七顛百病消」的數與術
    那麼,「背後七顛百病消」這一式中包含著怎樣的數、術、燮理呢?一、數「數中有術」所指的「數」表示必然性與客觀規律;「術」則可理解為依據必然性和客觀規律而謀劃的技術手段與方法。該式功法的數是七、術是顛,這是不是信手拈來的一個數與術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是的。
  • 每天堅持踮踮腳,「背後七顛百病消」!(附踮腳要訣)
    這個動作就是通過踮腳跟的方式,刺激腎經系統,誘發全身震蕩,柔和地按摩五臟六腑,從而起到消除百病的神奇功效。  2.補腎氣  腎氣虛弱、腎陽不足之人,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腫等症狀,顛腳跟就可以補助腎氣,以促進腎氣的通陽氣化作用,且效果明顯。  3.治腰痛  由於風寒溼邪侵入膀胱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因此可以刺激膀胱經的顛腳跟法還可以防治腰痛、頸椎病、後頭痛等。
  • 教你背後七顛百病消!
    於是你總想著夥同伴侶,攜著父母,帶著娃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這腰間盤突出了,往哪跑?哪都去不了。 擁有好的腰間盤勢在必行! : 1、腰背痛,下肢放射性痛(串麻,刺痛,僵硬,發涼等); 2、腰椎活動受限(前屈受限明顯),咳嗽或打噴嚏時症狀加重,臥床時症狀減輕; 3、坐位時症狀加重等,在臀部,坐骨切跡,膕窩正中,小腿後側有壓痛點; 4、股外側,小腿外側,外踝和足底常為感覺障礙區域
  • 踮著腳尖小便竟可強腎
    我國古代醫生和養生保健者,早就認識到下肢血液循環的重要性,故發明了相應的保健操,現在仍為不少人操練的八段錦中,就有背後七顛百病消的踮腳運動。方法是雙足併攏著地,用力抬起腳跟,然後放鬆,重複20~30次。別看方法簡單,可健身效果不錯。踮起腳尖時,雙側小腿後部肌肉每次收縮時擠壓出的血液量,大致相當於心臟脈搏排血量。
  • 研究稱:男性踮腳尖小便可起到一時強腎的功能
    我國古代醫生和養生者,早就認識到下肢血液循環的重要性,發明了相應的保健操,現在仍為不少人操練的八段錦中,就有背後七顛百病消的踮腳運動。  方法是雙足併攏著地,用力抬起腳跟,然後放鬆,重複20-30次。別看方法簡單,可健身效果不錯。踮起腳尖時,雙側小腿後部肌肉每次收縮時擠壓出的血液量,大致相當於心臟脈搏排血量。
  • 足跟痛(腳後跟痛)怎麼緩解?中醫專家教您一招!
    足跟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又稱跟痛症,多見於久立或行走工作者,表現為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祖國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溼、血熱等原因所致。
  • 緩解足跟痛有這5個辦法
    如果運動不當、鞋子不合腳等均可能致足部受力不均而引發足跟痛出現。足跟痛不單單表現為足部疼痛,腫脹、麻木等不適感均可能因此而發,且足部活動會受到明顯的限制,導致站立、步行等日常活動難以進行。足跟痛怎麼辦?
  • 老年人如何應對足跟痛?
    近年來許多老年人都有足跟痛的症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嚴大媽今年58歲,右腳後跟疼痛已有半年時間,一走路或按壓足跟時就會出現疼痛,而且越來越嚴重,有時痛得連路都不想走。她很納悶,既沒磕著也沒碰到,怎麼會突然出現這種情況?嚴大媽嘗試著按摩足跟,起初效果還不錯,足跟痛有所緩解,可是半個月後,她卻不得不停止按摩,因為此時腳後跟是越按摩疼痛越厲害。
  • 川芎藥袋墊於患處可減輕足跟痛
    核心提示:取川芎45克,研成細末,分成3份,裝入小布袋內縫好,將藥袋裝入鞋裡,直接與患足痛處接觸,可有助於緩解足跟痛。不過患者平時也要注意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減輕足跟負荷。   山東趙女士提供:我今年82歲,足跟痛是老毛病了,一位老中醫推薦我用川芎治足跟痛,具體方法是:取川芎45克,研成細末,分成3份,裝入小布袋內縫好,將藥袋裝入鞋裡,直接與患足痛處接觸,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換下藥袋曬乾仍可用。我堅持用了一段時間,感覺確實有效。
  • 足跟痛:康復師教你這幾招,可以緩解90%的足跟痛
    晨起下床時有沒有痛到無法沾地?下地後總是需要時間來緩衝疼痛?長跑後足跟痛到你懷疑人生?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足跟痛找上你了。足跟痛是現代很多人都會出現的煩惱,特別是久站的人群,比如銀行人員、教師、銷售人員等。那什麼是足跟痛呢?今天就給大家好好講一講久站人群的「剋星」。
  • 緩解常年足跟痛試試鞋墊挖個洞
    ■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主任醫師 周章武腳後跟疼痛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表現為足跟及其周圍疼痛、壓痛劇烈,局部不紅不腫,拍片有的病人可以發現在跟骨上長了個「骨刺」,絕大多數病人拍片並沒有異常。引起跟骨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跟骨靜脈血流瘀滯,並非所謂的骨刺。
  • 推薦幾種緩解常見足跟痛的小方法,快來學習→
    您生活中是否遇到如下情況長時間的久坐或者大量的行走還有不適當的運動或多或少會出現足跟痛早晨下地一瞬間痛、走路痛、>負重痛……往往認為休息幾天就會好轉但實際中可能一直會持續很久那麼,如何緩解足跟痛?往下看↓↓↓足跟痛的種類01 跟腱周圍炎跟腱周圍有壓痛,痛點不集中,可觸到硬結。跟腱周圍炎患者大都無明顯的直接外傷史,運動時有疼痛感覺,較輕者僅在用力蹬地後或某一特定的用力動作才痛,準備活動之後疼痛消失。
  • 足跟痛是怎麼回事 足跟痛發病的原因及治療
    足跟疼痛是很多人常見的毛病,足跟痛發作厲害的時候休息一會再站起來走路都很痛,呆一會站一站踩一踩後疼痛緩解一點。發病的時候走多路後休息再起來走路時就會發病。那麼為什麼會足跟痛?足跟痛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該怎麼治療呢?足跟痛是怎麼回事足跟痛,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
  • 八段錦最後一式的秘密,背後七顛不僅能拉伸脊柱,還能健腦固腎
    今天,我們介紹八段錦的最後一式:背後七顛百病消。這一式主要是通過提踵(提腳後跟)、顛足兩個動作完成。 在說這一式要點之前,先說說為什麼把這一節放在最後一式,之前我們一直說過,八段錦的每一式都可以單獨習練,而把背後七顛百病消放在最後一式,因為"7"有收斂、結束之意,代表我們已經做完一個循環
  • 足跟疼的不敢走路怎麼辦?按揉腳踝這個位置可極大的緩解足跟痛
    患者主訴近來常感到足跟兩側疼痛的厲害,特別是在早晨起床時那一會,疼痛的甚至足部不敢著地,只有稍微活動下腳踝痛感才會減輕。患者使用消炎藥物後效果並不明顯,於是採用以下的穴位療法,一周後患者足跟疼痛的症狀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 中西結合治療足跟痛立竿見影
    足跟痛就算是種病你也不必害怕,中西結合治療足跟痛立竿見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中醫療法:治療原則是活血化瘀,溫通經絡,補益肝腎。1、中藥內服:血氣滯瘀型選用七釐散、跌打丸;寒凝血瘀型以獨活寄生湯加減;肝腎虧虛者服用六味地黃丸。
  • 腳底痛是怎麼回事 腳底痛應該怎麼辦
    腳底痛怎麼辦1、康復法治足跟痛雙手扣腦後站立,然後蹲下,立刻再起來,如此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進行。2、外敷足跟痛寧消貼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先用溫水進行泡腳,泡好之後將足跟痛寧消貼貼在腳底,並且進行按摩十分鐘即可,第二天睡覺之前進行更換即可,使用5~7即可見效。
  • 中醫治療足跟痛的偏方!
    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下文將為大家介紹幾種有效治療足跟痛的中醫驗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1.藥浸法治足跟痛:取蘇木、白附子、麻黃、當歸、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藥液浸入肌膚。每次15分鐘,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