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自古英雄出少年,天才少年大多都會被社會上的人所喜愛。每個國家時不時會推出很多優惠政策,就是希望能夠吸引到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來到他們國家工作,為他們的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也很愛人才,古代曹操就曾經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句詩表達了曹操對人才的急切渴求之心。而出現一個天才少年確實不容易,應該受到眾人的敬佩。
曾經有這樣一位神童,他的名字叫做張炘煬。13歲就已經讀了研究生,16歲已經讀了博士,卻逼迫自己的父母在北京買房,這到底是因為什麼?
「天才」張炘煬
張炘煬出生在上世紀90年代,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爸爸是當地的公務員,媽媽是一名老師。張炘煬能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可見他的成長環境是很好的。
父母都有知識文化,並不是一個文盲,因此他們從小就很注重對孩子的培養。他們明白,只有讓孩子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讓他輸在起跑線上,那麼將來孩子長大了,才會有出息,以後找工作會更輕鬆,更能將孩子培養成國家棟梁。
但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基因是如此的優秀。張炘煬在兩歲半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認識上千個漢字。要知道按正常孩子的學習速度來說,已經超出了他們許多倍。或許張炘煬真的遺傳了自己父母的優良基因,從小就天賦異稟,所以學習能力超強。
在張炘煬才5歲時,別人都在讀幼兒園,他已經進入到了小學,開始了學習生涯。而最讓人驚訝的是,他剛進入小學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已經學會了一年級的全部課程,直接跳級到了二年級。
之後就是不斷的跳級,他的學習生涯,都是從跳級走過來的。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整個小學的課程都學完了,正式升到中學。這種天才少年的學習速度,不僅讓老師大吃一驚,更是讓同學們目瞪口呆,可以說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張炘煬自學考上大學
上了中學以後,他的表現倒是沒有如此神奇,初一到初二他都是很平淡的度過,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到了青春期,他對於學習的態度,沒有一開始那般在意,在課堂上也會"開小差"了。
老師向張炘煬的父母,反映了這個情況,說他的孩子在課堂上,學習不專心。父母對此也很擔憂,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兒子接回家裡面自學,讓他更能靜下心來讀書。
於是,張炘煬在家裡自學半年多的時間,不僅把整個中學的課程全部學完,還通過了中考的考試,直接進入到當地的高中讀書。而在高中的三年裡,他的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是老師眼中的驕傲。
張炘煬的學習優異程度讓身邊的同學們都望塵莫及的,大家都覺得他簡直就是一個小天才。2005年的時候,他剛滿10歲,卻已經進入到了高考的考場。最讓人驚訝的就是,在高考分數出來之後,他取得了505分的好成績。
這比當年遼寧的二本分數線高出50分,張炘煬成功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錄取,正式成為了一個大學生。
張炘煬打破了高等教育,難以打破的記錄
進入大學後,張炘煬展現出更加驚人的學習能力。他一次又一次的打破了高等教育難以打破的記錄。在大學畢業以後,他又以非常優異的成績,被北工大錄取為研究生。
在碩士畢業以後,他年僅16歲,又被北航成功錄取,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生。一直到今天都沒有人能夠打破這一個記錄,可以說神童的確不是普通人能夠擔當的。
張炘煬要求父母在北京買房
可考取了博士後,張炘煬卻向自己的父母,提出了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要求。他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儘快的攢錢,可以讓他在北京買房子。
要知道北京的房價是可是"天價",作為一個普通的工薪階級家庭,幾乎不可能立即在北京買到一套房子。更何況他的父母一直在供張炘煬讀書,孩子上學的學費也是很貴的,父母的積蓄已經不剩下多少,那麼為什麼張炘煬一定要讓父母在北京買房呢?
原來他是出於一種虛榮和攀比的心理,他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在北京買一套房子。他認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夠跟自己的同學平起平坐。可他沒有意識到的是,這種虛榮之心其實是不正確的。
張炘煬與父母和解
很長的時間過去了,張炘煬的父母依舊沒有攢夠錢在北京買房,他非常的生氣,還因為這一件事情,跟父母鬧了很大的矛盾,冷戰了很長的時間。
張炘煬的父母耐心的跟他解釋說,他們確實拿不出這一筆錢在北京買房子。兩人就算拼盡了全力也是無能為力,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如果想要在北京紮根生活,最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
在博士畢業以後,好好工作,爭取賺足夠多的錢,在北京買一套房子。在父母的耐心開導之下,張炘煬才敞開了心扉,化解了和父母之間的矛盾。
張炘煬的心智有待全方面發展
從張炘煬向父母提出要他們在北京買房,還逼迫父母,給父母施加了這麼大的壓力,這件事可以看出來:雖然張炘煬擁有很高的智商,可他的心智還沒有發育完全,情商也沒有達到要求。
他的年紀還小,不知道社會上的艱辛,也不知道一個成年人,在工作上打拼的艱難。不過以後等他慢慢的成長起來,他一定會明白的。想要在北京買房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付出長時間的努力,不斷的拼搏,才有可能實現這一個偉大的夢想。
而且北京寸土寸金,一個普通老百姓,又怎麼可能有能力在這裡買房?儘管當時的他還很單純,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但長大後的他想必會理解的。而經歷了社會的磨練,他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成長,也不會再和同學們去虛榮地攀比,這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全面發展的人才,才是社會想要的
事實上,「神童」、「天才」,自古以來就會成為社會上的焦點,在以前是這樣,在現代更是這樣。社會上若是出了一個「神童」,會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然而社會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不是一個思想偏激的天才。希望每一個孩子,不僅能夠學好紮實的文化知識,同時還要具備有健全的心智。
要做到這一切,需要家長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培養一個好孩子,好學生,是需要耐心和科學的方法。不能夠揠苗助長,不能為了追求孩子智商的發展,而忽視了他情商和心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