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這似乎不是一個好消息。
抑鬱症在北歐是個高發的疾病,那裡冰天雪地的時候多,人們整日呆在屋子裡不愁吃穿,看著外面的好山好水好寂寞,他們的抑鬱症和氣候有關。
而我們國人,從前住在胡同大院,鄰裡之間歡聲笑語,親朋好友圍著一桌子熱騰騰的飯菜推杯換盞;或者一群人路見不平一起吼。抑鬱症,對不起不知道。
什麼時候起,我們身邊開始有人抑鬱症了?什麼時候起,連我們自己都害怕自己會抑鬱了?
有心理學家說,青春期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不是以年齡來劃分的人生階段,因為從前的人沒有荷爾蒙泛濫的青春期,男子15走天下,女子15管家娘,直接從懵懂的少年到了養家餬口的成年,慌亂地沒有了混亂的青春期。而抑鬱症,也似乎就是一定社會形態下靈魂無處安放的心理疾病。
它是一種心理疾病。那好,是疾病是吧,那我們就去看醫生,找專家。即使抑鬱的人本人沒有自知力沒有動力,家人總會認真負責的帶你排隊掛號看醫生。醫生的門口拍著長長的隊,你發現你那一刻不那麼悲觀,因為這麼多人都這樣,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你突然有了希望。醫生不超過5分鐘看完了你的病,其中有2分鐘可能是在開藥。你又惶恐了,因為他都沒有好好了解你,你作為抑鬱症病人都潛伏了很多年,這5分鐘他能幫你解決什麼問題?你心想要是隨便開個藥就能治好抑鬱症,這世界還有抑鬱症嗎,你只是抑鬱不是傻?但是醫生沒有辦法,因為外面那麼多病人,5分鐘已經是他能給你的最多時間了。
你只能回家遵醫囑吃藥,剛開始你發現你以前睡不著的,吃了藥睡得著了,你渾身無力的,覺得有力氣想做事想和人說話了,但是不要高興太早,一段時間之後你發現突然長胖了很多,發現自己有力氣卻有時會暴躁,你發現你不加大量吃那個藥,你根本還是睡不著。或者從一開始藥物對你就沒有多大的效果,你的情況反而越來越糟,甚至連話也說不出。
是醫生錯了嗎?不是,醫生沒有錯,開給你的藥,和全世界任何一個稱職的心理醫生開給他的病人的沒有本質區別。
那好,我們試試心理諮詢。一周一小時吧,一小時800-1500元不等。開始的時候心理諮詢師不了解你,你不信任他,他要助你自助,傾聽也是治癒,你卻開不了口。一般來說心理諮詢有效果要在半年以後,效果怎樣因人而異。儘管每個諮詢師都盡職盡責,不怕病人把負面的東西傾倒給他,能堅持做到半年以上心理諮詢的病人卻微乎其微。原因除了漫長的時間,不便宜的諮詢費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忽略了任何情緒的問題它都有生理的原因,結果是諮詢也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談到這裡,我們似乎應該思考這種抑鬱症背後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首先,抑鬱症和應激有關,就是那些痛苦的歷久彌新的記憶,那些曾經被冷漠對待的童年時光,甚至受到的虐待的心理陰影等等。這些是心理諮詢中可以出成果的部分,心理疏導對你因應激事件形成的敏感,負性情緒,社交潰敗都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其次,神經遞質的產生。人的心理和情緒都是很複雜的神經活動,一個神經元要和1萬個神經元發生信號傳導,神經元的樹突和樹突之間有間隙,依賴神經遞質傳遞信號。醫生開藥很多是基於這樣的原理;
第三個要考慮的是基因,我們說除了外傷之外,任何疾病都是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導致的,基因在抑鬱症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我們做抑鬱症健康管理可以幹預的,我們不是改變基因,基因是不可以改變的,我們致力於的是表觀遺傳。這個會在以後和感興趣的朋友一起探討。
最後還要考慮神經元的長時效應、食物不耐受、胃腸道功能失衡、大腦毒素、內分泌激素等等在抑鬱症的發生發展中起作用的因素。
原來,抑鬱症不是在灰暗的背景下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還好還好,不是執念讓我們抑鬱,那麼不管是抑鬱的人還是助人的人,我們換個思維來處理問題,也許我們的出路就在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