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趣味科學網站3月12日刊登題為《誰發明了「零」?》一文,文章稱,儘管人類一直能理解「無」或「什麼也沒有」的概念,但「零」這一概念相對比較新——這一概念在公元5世紀才得到全面發展。
巴比倫人、瑪雅人以及印度人分別獨立發明了「零」,儘管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印度數字體系受到了巴比倫人的影響。
文章稱,巴比倫人、瑪雅人以及印度人分別獨立發明了「零」,儘管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印度數字體系受到了巴比倫人的影響。據稱,巴比倫人的數字體系來自蘇美爾人。蘇美爾人是世界上第一個發展出計算體系的人種。蘇美爾人的計算體系發展於4000—5000年前,是一種位置計數法,即數字符號代表的數值取決於其相對於其他數字符號的位置。
《「零」的歷史》一書作者羅伯特·卡普蘭認為,「零」這個佔位符的一個最初原型可能是一對形成一定角度、用於表示某一數位為空的楔子。然而,《零:一個危險概念的傳記》一書作者查爾斯·塞費則持不同意見,認為楔子未被用以表示佔位符。
文章指出,蘇美爾人的計算體系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經由阿卡德王國傳給巴比倫人。學者們認為,一個明確表示佔位符的符號在這裡出現了。這種佔位符用於區分10和100,或者表示在「2025」這個數字中,百位上沒有數字。起初,巴比倫人在他們的楔形數字體系中留出一個空位,但當這種方法造成混淆之後,他們加入了一個符號——一對形成角度的楔子——來表示空的數位。然而,他們從未把「零」的概念發展成一個數字。
600年後,在距巴比倫1.2萬英裡的地方,瑪雅人在公元350年左右將「零」發展為一個佔位符,並用「零」在他們精細的曆法體系中表示一個佔位符。儘管瑪雅人是有才華的數學家,但他們從未在方程中使用「零」。卡普蘭把瑪雅人發明「零」一事視為「『零』被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來的最令人矚目的例子」。
一些學者斷言,巴比倫人關於「零」的概念輾轉傳至印度,但另一些學者認為印度人獨立發明了「零」。
文章稱,「零」的概念於公元458年左右首次出現在印度。數學方程以詩或歌曲的形式拼寫或表述,而非以符號表示。一些不同文字均表示「零」,例如「空」、「天空」或「空間」。公元628年,印度天文學兼數學家布拉馬古普塔為「零」創設了一個符號——位於數字底下的一個小圓點。他還利用「零」進行數學運算,記錄通過加減得到「零」的規則以及在方程中運用「零」所帶來的結果。這是作為一個概念和符號的「零」在世界上首次被視為一個數字。
隨後幾個世紀,「零」的概念在中國和中東地區流行開來。據稱,到公元773年,「零」傳至巴格達,並在此演變為基於印度數字體系的阿拉伯數字體系的一部分。
波斯數學家花拉子米提出,如果十位數沒有數字,則應採用一個圓圈進行相關計算。阿拉伯人把這個圓圈稱為「sifr」,即「空」的意思。「零」對花拉子米來說至關重要,他在9世紀運用「零」創設了代數學。花拉子米還發明了數字乘除速算法,被稱為算術。「算術」曾被誤傳為他的名字。
到17世紀,「零」在整個歐洲得到普遍運用。「零」對微積分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微積分為物理學、工程學、計算機技術以及大多數金融和經濟理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