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恩斯特·康託洛維茨值得寫一本傳記?

2020-12-22 澎湃新聞

在1960年的一部名為《電梯》(Die Rolltreppe)的德國小說中,有一個人物是一位中世紀史學家。他是霍亨施陶芬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傳記作者,亦是環繞著斯特凡·格奧爾格的秘密小圈子的成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隨利曼·馮·贊德爾斯將軍在安納託利亞服役。這部小說的一個場景被安排在1928年一座優雅的羅馬飯店「拉涅利」。普魯士歷史研究所的所長在主持一次晚餐,出席的成員包括一位博物館館長、一位著名實業家、一位知名歷史學家。他們吃著烤斯堪比蝦、火雞胸肉配菜薊、紅菊苣沙拉(「尤其合時令」)、奶酪蛋奶酥(「餐廳的招牌」)、水果和咖啡,佐以一瓶巴羅洛葡萄酒、一瓶弗拉斯卡蒂白葡萄甜酒和一瓶阿斯蒂白葡萄汽酒。

書中被稱為「維特科夫斯基」的歷史學家,顯然就是恩斯特·康託洛維茨,1928年他在羅馬生活,經常光顧這家餐廳,格外享受羅馬「引人入勝的弗拉斯卡蒂白葡萄甜酒」。在這部小說的後面,「維特科夫斯基」出現的時候,穿「熱帶風格的白色西裝、米色襯衫,系紅絲絨領帶」,而在同一時期拍攝的一張照片顯示,康託洛維茨正是如此衣著,外加一頂白色的漁夫帽和一對白手套。

恩斯特·康託洛維茨在哥本哈根,1925年夏(勒納檔案)

在20世紀的歷史學家中,很少有人像恩斯特·康託洛維茨(1895-1963)這樣,值得基於其工作和生活,為其作一部全面的傳記。在去世五十多年後,康託洛維茨依然是最有影響力的中世紀史學家之一,這個「之一」甚至可以拿掉。當然,其他人的工作可能有著同等的分量:說這話的時候我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亨利·皮雷納、馬克·布洛赫、R.W. 薩瑟恩、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以及約瑟夫·R.斯特雷耶的名字。他們的學術成就是開拓性的,而且他們的有些作品依然有讀者,但沒有哪一本像康託洛維茨的《國王的兩個身體》這般依然暢銷。自1957年面世以來,該書被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一印再印,並已譯成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波蘭語、斯洛維尼亞語和日語。穩定的銷量和諸多譯本反映了這一事實,即康託洛維茨的著作在好幾個學科都有著非同尋常的反響:不僅是歷史,還有藝術史、文學批評和政治思想。在該書出版五十年後,史蒂芬·格林布拉特寫道,這「依然是一部至關重要、博大精深、充滿生命力的作品」。喬吉奧·阿甘本則稱之為「無可置疑的傑作」,是「我們這個時代關於權力技術的偉大文本之一」。

雖然康託洛維茨的聲譽,主要得於《國王的兩個身體》,但憑其他作品,他亦可彰顯令名。他的第一本書《腓特烈二世皇帝》,1927年出版於德國,是魏瑪德國最受爭議的歷史著作之一。手握話語權的學院派攻擊它,因它對霍亨施陶芬皇帝持有所謂的「神秘見解」,而其他人則看到了歷史編纂學從實證主義中的解脫而予以歡迎。該書面世的時候並無腳註,導致許多人認為作者是向壁虛構;康託洛維茨於1931年出版「續篇」,為其寫過的大部分內容提供引證,使得批評他的人陷入尷尬。雖然這本書已經被其他有關腓特烈二世的傳記取代,但它依然是歷史編纂學的豐碑,而對於學術研究來說,續篇依然必不可少。(「手頭沒有康託洛維茨,你不會想進入13世紀的義大利史。」)

然後是《基督君王頌》(Laudes Regiae),寫作歷時十年,直到1946年才出版。從主要的方法論而言,《腓特烈二世皇帝》的重要性在於文學資源的使用(詩歌、預言和頌詞),《國王的兩個身體》在於法律資源的使用,而《基督君王頌》則在於禮拜學資源的使用。如同康託洛維茨在前言中指出的,在此之前學者們只是「愜意地探討中世紀思想文化史,而不曾翻開一本彌撒書」,他希望這一點不久變得不再可能。比起其他兩本書,《基督君王頌》引起的關注要更少,但它依然重要,既因為它對王權史的重大貢獻,也因為它在研究中世紀政治神學上的策略。最後不能忽視的是康託洛維茨的文章,其中許多是學術上的瑰寶(「櫝玉」)。林恩·懷特曾為其中的一篇向他致謝:「這無疑是當代學術中最為非凡的功績之一。我以認識你為傲!」

康託洛維茨的一項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其才思的廣博。可以想像一下,把他的文集交給一群初學者看而隱去他的名字,叫他們識別作者的專業。有的可能會說他是個藝術史家,有的可能會說他是個對教會法有廣泛了解的神學家,有的可能會依據他對派生詞的迷戀而指認他為語言學者。最後他們可能會總結說,作者在教父學、拜佔庭史、中世紀哲學、中世紀文學領域的知識很淵博,表明他是一個涉獵廣泛的中世紀史學家。但是如果這時告訴他們,這個中世紀史學家從未上過一堂中世紀史的課,他們將會覺得不可思議。

儘管這麼說,學者生涯很少是讀來引人入勝的素材。「與你的書桌保持密切聯繫,你將贏得一個捐贈教席。」然而恩斯特·康託洛維茨的一生是個例外。出生于波森(現在的波茲南)一個從事利口酒生產的富裕猶太家庭,在他的早期生涯,康託洛維茨是一個狂熱的德國民族主義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志願為德國皇帝而戰,因在西線的服役(在「凡爾登地獄」受傷),獲得一枚鐵十字勳章,因在安納託利亞的表現,獲得奧斯曼帝國鐵新月勳章。戰爭末期,他在幾個月之內三次拿起武器:在他出生的城市抵抗波蘭人、在柏林抵抗斯巴達克同盟、在慕尼黑抵抗短命的蘇維埃共和國「赤色分子」。據說,康託洛維茨在戰後聲稱「我的右邊只是一堵牆」;1922年他寫道,德國政策應致力於摧毀法國。與他的政治見解緊密聯繫的,是他作為德國詩人-先知斯特凡·格奧爾格精英圈子成員的身份。作為當時公認的德國最偉大的在世詩人,格奧爾格是令人著迷的偶像。他信奉反理性主義、反現代主義、英雄崇拜以及對國家地下資源的忠誠(「秘密德意志」)。他著力於打造一個由聰俊的年輕人組成的同人小圈子:他們被期待用第三人稱稱呼他,傾聽他的每句話,通過寫作和示範來宣傳他的理念,其目標在於將德國變成真理與純潔之地。康託洛維茨是格奧爾格圈中最為突出的年輕人之一(另一個是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後來向希特勒行刺),腓特烈二世傳記的寫作,正是得於「大師」(Meister)的鼓勵。

1933年11月,身為正教授的康託洛維茨在法蘭克福大學的講臺上,當著爆滿的聽眾,勇敢地反對掌權的納粹。(這大概是唯一的一次德國教授公然頂撞政權。)由於受到納粹學生的聯合抵制,他無法繼續教學,被迫「退休」,成為一名私人學者。1938年,他差點沒躲過「水晶之夜」,先逃亡到英國,後至美國。1939年秋,他在伯克利獲得一份為期一年的教職,而後通過進一步的臨時任命而續任,直到1945年終於成為正教授。他本樂於在伯克利度過餘生,但大學的效忠誓言爭端使他未能如願。康託洛維茨——當然從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旋即成為反對宣誓的全體教員的領導者,一直堅決拒絕籤字。1950年8月他被解僱,然後「從梯子上跌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那裡,他追求他的學術志趣,同時與諸多當時最有名的知識分子保持友誼。

康託洛維茨有著迷人的個性。他文雅而機智(有時會使點壞),知道怎樣衣著光鮮,對葡萄酒的品鑑很內行,廚藝也是一絕。他在夜晚精力旺盛,厭惡別人在上午十點之前給他打電話。從1934年直到逝世,他最親密的朋友是牛津大學的莫裡斯·包臘,後者被公認為牛津最為機智的人。兩人在1930年代中期曾共遊歐洲,並在1950年代一起在雅典消夏。其他的朋友則包括魏瑪德國的知識分子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知名人士。在伯克利的時候,康託洛維茨便是個高妙的演講者、有名的老師。在校園裡可以看到一群學生簇擁著他,然後把他交到另一群學生中間,由他們繼續護送。他有女友和男友。在土耳其,因為和司令官的情婦有染,他被調離德國第五軍。1920年代初,他先後和一個好友的妻子以及格奧爾格圈中的一位年輕貴族子弟發生情事。在和那位年輕貴族的同父異母姐姐短暫處過一段時間後,他和包臘成為戀人。在美國,他和他的一位侄女保持著長期的親密關係。

關於康託洛維茨,迄今尚未有差強人意的傳記。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作傳者需要德語和英語都很流利,熟悉兩種語言各自的情境。此外,用兩種語言寫就的大量文獻是個攔路虎。康託洛維茨常說他「懶於提筆」,然而就已知的情況而言,他給別人寫的信大約有一千五百封。(我找到了兩百封,有的是原件,有的是複印件,都是別人捐獻給我的。在書中提到的時候,我將稱之為「勒納檔案」。)此外,還有大約五百封別人寫給他的信。康託洛維茨在遺囑中指示執行人「將[他的]所有通信集中起來付之一炬」,但這一指令被有意無視。有權檢閱他所持信件的近親銷毀了其中的兩部分,一部分是他一度的情人露西·馮·旺根海姆寫的,一部分是莫裡斯·包臘寫的。但他的另一密友萊昂納多·奧勒思吉的遺孀,被允許取回丈夫的諸多信件,使得我們現在幾乎可以知道他們之間完整的交流。同樣地,他的研究生羅伯特·本森,保留了寫給康託洛維茨的信的複寫紙和收到的信,使得另一部分的存在成為可能。而尤其重要的是,康託洛維茨本人保存了大量來信,大部分具有官方性質,近來可通過紐約利奧·貝克研究所的數字檔案查閱。

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文獻還不止於此。在貝克研究所(同樣是數字形式)還有康託洛維茨未發表的學術著述、對已發表文章的手寫的補遺,以及許多給伯克利的本科生上課時留下的完整講義。由於他的人格魅力,他經常出現在別人的信件和回憶錄中。文獻如此密集,以至於可以確定無疑地告知我們,1957年9月27日中午康託洛維茨點了哪些菜(當時他在費城住院),包括湯、牛腩配辣根醬、土豆泥、黑麵包抹黃油、水果和奶油咖啡。(病人略過了花椰菜和烤南瓜。)1938年,在就慕尼黑危機進行一系列通信後,康託洛維茨在給包臘的信中打趣道,他們「未來的傳記作者」會在文獻上對他們心存感激。現在看來,這不再那麼有趣了。

不用說,文獻的無盡將允許我們完全進入對象的心智。就康託洛維茨的情況而言,一個基本的問題是他的轉變:此前他是一部高度修辭、沒有腳註、飽含政治情感的傳記的作者,他的寫作面對廣大讀者,但之後他成了一部政治神學著作的作者,分析有條理而無溫度(「事實和理性的寒冷探照燈」),由腳註加以夯實,預設的讀者是少數學者。同樣,他為什麼從興登堡右派轉為甘迺迪左派?我們可以對他如何一步步走來予以紀實性描述,但要解釋他的動機,則是有風險的。本書依照相當嚴格的年代學,為了弄清楚傳主的發展,既提到延續性,也提到改變。至於動機,我竭盡所能。

人們會問我是不是康託洛維茨的學生,但我不是。1961年4月,當時我在普林斯頓念研一,學習中世紀史。我的教授約瑟夫·斯特雷耶主持了一個系裡的雞尾酒會,研究生也受到邀請。很難說我覺得我融入其中:那時我才二十一歲出頭。當我和斯特雷耶交談不久,系裡知名的法國史學家R.R.帕爾默加入進來。法國史研究學會的一次會議不久將在普林斯頓舉行,兩人開始討論起這次會議的計劃。雖然我幫不上忙,但他們似乎並不介意我在場。

這時另外一位客人進入房間,朝斯特雷耶和帕爾默闊步走來。我不知道他是誰,但看他的風度便知是位「大人物」。我從未見過如斯人物。他的衣著剪裁精當,讓人想起薩維爾街或者博·布魯梅爾。我從未聽過如此印象深刻的談吐,那奇異的抑揚頓挫,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無人像我這樣說話。」由於斯特雷耶和帕爾默的衣裝談吐都很單調乏味,這個人站在他們旁邊,看起來就像來自另一個世界。然而這三人相處愉快,知道如何打趣對方的習慣。這個後來者希望知道他的一位弟子在即將召開的會議上被安排在什麼時間發言,因為他想屆時出現在那裡。當帕爾默告知該學生被排在上午的會議,後來者告誡這絕不可能,因為就像其他兩位深知的,他的生活箴言是,理智清明之人在天明時才就寢。帕爾默和斯特雷耶一本正經地提出夜貓子必須遭罪。在一陣笑聲迸發之後——結果怎麼樣我不記得了——我們便散開了,一如人們在雞尾酒會上做的。至於我,我找到一位高年級的研究生,想打聽這位大人物是誰。回答是「恩斯特·康託洛維茨」。

這次偶遇標誌著一個開端。在閱讀《國王的兩個身體》並得知他是圍繞著詩人斯特凡·格奧爾格的奇異圈子的成員後,我對他更為著迷。後來我在他的房子裡待過一兩個小時,這進一步增加了他的魅力。康託洛維茨於1963年9月逝世時,我才開始知道拉爾夫·基西,也就是那次斯特雷耶酒會上談到的弟子。拉爾夫是康託洛維茨遺囑上指定的兩個遺著保管人之一,他當時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休假,因而得以在場。在稍早一些時候,斯特雷耶將我寫的一篇論文轉給康託洛維茨,讓他幫著看一看,所以我便問拉爾夫是否曾在康託洛維茨的所有物中留意到這篇東西。(我很好奇他有沒有寫下什麼意見。)他沒有發現,但他有一把房子的鑰匙,因此我可以跟他一起去找找。我並沒有找到論文,但得到了補償。在我們離開前,我們喝掉了康託洛維茨的一瓶萊茵白葡萄酒;拉爾夫繼承了那個著名的酒窖,將不再保藏的酒都打開了。

1988年,恩斯特·康託洛維茨的工作和生活成了我的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項目。在那年秋天,我受邀參加一個關於「1933年後流亡美國的德語歷史學家」的研討會,這次會議標誌著華盛頓德國歷史研究所的揭幕。因為分派給我的任務是講傑出的中世紀史學家,我決定選擇康託洛維茨。巧合的是,那一學年我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成員,因而能夠和當地諸多熟悉康託洛維茨的高士晤談。任務便這麼完成了。在作完華盛頓的演講後,我決心收集「朝向一部傳記」所需的資料。大約在那時,我心裡開始把康託洛維茨稱作「埃卡」(EKa)——來自他的姓名的首字母,發音與「嘿,媽」押韻——因為他的朋友們便是被要求這麼喊他,在這裡我遵從這一慣例。有人可能會說我在這部傳記上花了二十五年,這不完全對,因為我是從四年前才開始動手寫。但因為埃卡「結合了思想的深邃與精神的宏富」——我從他的友人費利克斯·法蘭克福特那裡借用這一短語——長久的投入從未停止給予回報。

(本文為羅伯特·E.勒納著《天使時間:康託洛維茨傳》導言,宋寧剛譯,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1月。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原文注釋從略,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深度思考》:一本會被書名誤導的名人傳記
    總評:太多書,為了追求暢銷而成為只需要買封皮的書,而眼前這本書,換個名人傳記的書名,或許更符合內容的定位,也不失為一本值得快速翻翻的成功傳記。明明是一本名人傳記,香奈兒前全球CEO的轉型之作,卻取了一本方法論的書名。不知道應該佩服作者,還是佩服神編輯,反正我是覺得挺會玩。讀過這本書的人也會知道,這就是一本職業生涯的傳記,儘管努力想提高到方法論的高度,但是也就只能做成個目錄,因為根本到不了方法論的高度。
  • 披頭四的傳記,為什麼今天依然值得讀
    我們也和 The Beatles say hi~ Giphy披頭四樂隊的傳記浩瀚如煙,列儂的傳記更能堆成一座大山。但若想藉助書籍看清披頭四的真正面目,意味著要穿越層層書海,釐清頭緒,找到最值得一讀的那一本。
  • 一本關於霍克尼的書,何以既是傳記又是小說?
    《小說:大衛·霍克尼的生活》,凱薩琳·庫塞特著這本書的書名是滑稽的,挑釁的,又是自相矛盾的。 一本關於藝術家的書怎麼能既是傳記又是小說呢? 法國小說家庫塞特思考霍克尼的室內生活時,從未見過這位藝術家,她沒有試圖聯繫他。霍克尼將於7月9日滿82歲,仍然是我們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
  • 為什麼宋慶齡指定愛潑斯坦來寫傳記
    但在臨終,她卻三次寫信,要求愛潑斯坦,這位出生在波蘭的知名記者、作家為她寫傳。這是為什麼?       最近,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愛潑斯坦與宋慶齡傳記》,由愛潑斯坦的妻子黃浣碧口述,記錄了愛潑斯坦與宋慶齡的友誼,以及他給宋慶齡寫傳十年的經歷。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得授權選摘其中部分章節。
  • 「斯高特」兒童自行車行業的一匹「黑馬」
    品牌故事斯高特— —快樂童年,有我更安全!「斯高特」童車品牌於2013年籌備經營。讓孩子騎行更安全,一直是斯高特人最高的責任和不懈追求。全國各大市場均有銷售,並與數個廠家制定配套,並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產品暢銷、中東、南美、南非、孟加拉、百利滋、印尼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短短5年時間,斯高特迅速成為兒童自行車行業殺出來的一匹黑馬,成為行業佼佼者!
  • 哈裡梅根「權威傳記」將皇家法律混為一談,專家:小學生才犯的錯
    39歲的梅根汗·馬克爾和35歲的哈裡王子在結婚不到兩年後決定放棄他們的英國王室高級成員身份,從他們戀愛開始到決定辭去職務的過程被記錄在一本名為《尋找自由》的新傳記中,雖然哈裡夫婦否認他們向這本書提供過信息,但外界認定他們利用朋友和身邊人傳達了他們對過去兩年間王室生活得不滿,而該書的作者奧米德·斯考比和卡洛琳·杜蘭德則聲稱這將是哈裡梅根的
  • 瑪麗蓮-曼森授權報紙記者為自己寫傳記
    哥特搖滾典範人物Marilyn Manson(瑪麗蓮-曼森)日前挑中了記者Erin Broadley,前洛杉磯周刊的編輯為自己執筆首部授權個人傳記。  二人曾因2010年Erin Broadley為味洛杉磯周刊撰寫的多篇與Marilyn Manson有關的富有爭議的文章而結緣,這部傳記也將是Erin Broadley的書籍處女座。  1998年,曾有人為Manson寫過一本名為《The Long Hard Road Out of Hell》(走出地獄的漫長之旅)的傳記,該書曾被《紐約時報》評為暢銷書。
  • 《100個百歲老人的傳奇》引發「為父母寫傳記」社會熱潮
    在發布會暨啟動儀式上,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理事長兼秘書長汪文斌向全社會發出愛心倡議:「為父母寫傳記 用墨香傳孝心」——在2020年春節,倡導全社會的青年人都能夠像北師大學子一樣,和父母、老人進行一次深入貼心的溝通交流,聽父母講故事,為父母寫傳記。
  • 楊建業及其記者傳記
    ,如吳晗的《朱元璋傳》、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馮爾康的《雍正傳》之類,看多了作家們的自我記傳,如《沫若自傳》、《達夫自傳》、《從文自傳》之流,再來讀記者們寫的傳記,如楊建業先生的《馬寅初傳》、《李鵬傳》、《姚雪垠傳》等,好比從書齋、桑拿房走進了田野,有一種別樣的感受,它是那樣的原始、樸素、鮮活、清新乃至親切。
  • 為什麼陪孩子讀名人傳記?他人的人生經歷,會塑造孩子強大的內心
    2、名人,也讀名人傳記林肯小時候家裡很窮,但他非常喜歡讀書,從鄰居家借到《華盛頓傳》後,如饑似渴地讀完,這本傳記觸動了林肯的內心,為他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華人創意教父包益民說過,他喜歡看大人物的自傳,他說,人家把他一輩子的經驗都寫下來,賣19元9毛一本,多划算;在《貝多芬傳》一書的前言裡,
  • 《尋找自由》傳記作者,預測了5年後,梅根和哈裡王子的發展
    《赫芬頓郵報》上周採訪了《紐約時報》暢銷書《尋找自由》的合著者奧米德·斯考比(Omid Scobie)和卡洛琳·杜蘭(Carolyn Durand),他們預測了這對夫婦五年後的生活,這本令人震驚的書原本應該寫些什麼,以及記者們對這篇引起轟動的作者筆記的理解。
  • (心理)傳記簡史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注意圍繞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取捨材料,注重典型細節的描寫,所以跟先秦時期的作品比起來,《史記》中的歷史人物個性要更為突出些。可以說,《史記》的出現給傳記添上了鮮明的文學特性,讀起來有滋有味了。3.
  • 埃斯比約恩-哈根斯及齊默爾曼的整合生態學
    為了與其他整合生態學(integral ecology)相區別,埃斯比約恩-哈根斯及齊默爾曼把 integral(整合)、ecology(生態學)2個英語單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使用 Integral Ecology來標識自己的整合生態學。為了方便,本文把埃斯比約恩-哈根斯及齊默爾曼共同創立的整合生態學簡稱為埃斯比約恩-哈根斯及齊默爾曼整合生態學或整合生態學。
  • 蕾特恩主題活動走進痘肌人群 聽取新聲音
    10月27日至11月3日,蕾特恩在微博、小紅書、百度貼吧多個平臺,舉辦了以偶遇身邊的蕾特恩為主題的線上活動。痘肌人群通過圖片和文字記錄著在公交車上、高鐵上、飛機上、電梯廣告、線下門店等等地方蕾特恩的身影。在分享的同時,還有機會通過參與活動獲得蕾特恩依雲能量舒緩液。
  • 哈裡梅根傳記發表,揭秘英國王室醜聞
    7月25日,一本由兩位王室記者撰寫的有關哈裡梅根王室生活的新書《Finding Freedom》(尋找自由),已正式開始在《泰晤士報》上連載。 英媒稱本書是一本復仇之書,將會切斷哈裡與王室的最後一絲聯繫。
  • 庫裡:最終我會寫一本自傳,不過不會是在最近
    「我看了很多寫我的書,這有點不可思議,我看得最多的一本是Marcus Thompson寫的Golden,他是我職業生涯中關係很親近的寫手。讀別人做過功課後寫的關於你的書是一種很奇怪的體驗。最終,我會寫一本自傳,談談場上場下的成敗和那些瘋狂的事,不過不會是在最近。」
  • 書單|人物傳記精選五十本
    而一本較有價值的海子傳記:《海子傳:幻象與真理》同樣值得一讀,書名取自海子詩句:「先是幻象萬千,後是真理唯一。」 本書是作者邊建松尋訪海子生前同仁親友,收集了大量資料,較為完整地還原了海子的生活、寫作和思考,全書詩性和理性並存,行文簡樸,詩文相映,可算一部獨具價值的海子傳記。
  • 藏書單|傳記回憶錄精選
    「寫老上海的書,這一本最好」作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名醫,陳存仁有好性格和好文筆,他還是80年代拍「上海灘」電視劇的顧問。王鼎鈞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01/平裝。在臺灣 成書的蘭陵地方志式的回憶錄,記憶裡的故鄉生動詳實。高誦芬、徐家禎 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11/精裝。 舊時杭州在大家閨秀筆下潤澤風物,翻起來淨是大時代兒女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