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棒叫板命運

2020-12-24 懂球帝官方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清華大學清新時報。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記者 | 慄珂宇

責編 | 張霆鍇

排版 | 陽旭東

棒球擊球手小雙緊盯著對面投手手裡的球。

「砰——」棒球應聲而出,一瞬間裡他扔下球棒瘋也似的衝向一壘。二壘,三壘,本壘,有了,得分!

強棒天使基地的68位小棒球手明白,這一次,不是命運選擇了他們,而是他們在揮棒叫板命運。

不一般的強棒天使

12月上旬,北京的氣溫終於跌破零度。早晨6點半,北京市60萬小學生還在睡夢中,距離他們坐在私家車或校車裡吃早餐上學的平均時間——8點,還有兩個小時。

而在北京郊區的強棒天使愛心棒球基地中,68位小棒球手已經起床,洗漱後準備晨間早讀了。沒有人賴床,沒有人說冷。

這是「強棒天使隊」孩子們的日常,即便是在嚴寒的北京冬日。

強棒天使隊 圖源豆瓣

12月11日,紀錄片《棒!少年》在全國公映,導演許慧晶於2017年開始在基地取材、拍攝強棒天使隊,記錄下男隊隊員馬虎和小雙以棒球挑戰命運不公的故事。他們因為棒球,和貧瘠的家鄉告別,過上了「每頓有肉」,訓練有素的規律生活。孩子們獲得了另一種不一樣的人生的可能,也在其中收穫友誼與成長。《棒!少年》目前在豆瓣得分8.7分,是2020年度最高評分的華語電影,電影也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這群「強棒天使」。

前國家棒球隊隊長、曾多次獲得中國棒球聯賽MVP的孫嶺峰是這68個孩子的「棒球爸爸」。

孫嶺峰於2015年與前中國棒球協會常務副主席李高潮、前中國棒球協會青少年委員會主任張錦新等愛心人士聯合發起「強棒天使項目」,並籌資建設了「強棒天使棒球基地」,成立了中國第一支由困境兒童組成的公益棒球隊「強棒天使隊」。

這些7至10歲的兒童,是孫教練和他的團隊親自前往貧困地區接回基地的,人數和頻率視基地的接收能力而定。這些孩子們來自九個省份,其中大多數是少數民族,或是家境貧窮,或是失去至親。他們被「棒球爸爸」帶到這裡,共同揮棒叫板命運。他們將在基地接受持續、專業的棒球訓練,直到他們長大成人,能夠獨立決定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

電影中出現的是其中的兩個男孩。

主角馬虎,是來自寧夏的回族男孩,剛來到基地時是不折不扣的「兇神惡煞」,蠻橫的他動輒說要拿刀動輥,言語毫無顧忌,與全世界為敵。他在教練和老師們的管教下逐漸磨平了稜角,把一股子銳氣用在了棒球上,技藝漸精。

馬虎 圖源豆瓣

另一位主角梁正雙家裡只剩下一位二伯,但命運坎坷的小雙,從來不是抱怨的那一個。他性格溫和,訓練刻苦,也會在失意時痛聲哭泣。走不出比賽失敗陰影的他,「逃」回了家,一年以後再次回到基地,他還是那個感情細膩、性格活潑的男孩子,見到誰都會笑。

梁正雙 圖源豆瓣

在影片中,他們在美國輸了代表亞太地區參加的世界級少棒比賽,一敗塗地。影片的底色並不是「燃」,而是各種意義上的「人生之苦」,家庭之苦、現實之苦、肉體與精神之苦。對馬虎而言,這個世界「有的是機會」;對小雙而言,這個世界「機會只有一次 」。

然而對於包括兩位主角的所有強棒少年來說,輸掉一場比賽只是他們人生的開始,遍體鱗傷、擦掉血淚、傷口結疤的日子也才剛剛開始。他們的故事吸引著所有內心柔軟的人。

強棒少年的燃與苦

北京市東六環與南六環的交界處再往東南30公裡,是通州區的漷縣鎮馬堤村。走過一段兩邊是破敗田野的窄路,右手邊便能看到「強棒天使棒球基地」的牌子。

「強棒天使棒球基地」包括一座棒球場、三排宿舍、一棟食堂兼教室的大廳,以及一個由奶茶品牌捐贈的書屋。

天氣很冷,基地的室外很少有孩子的身影。但這不大的空間裡到處是他們訓練生活的痕跡——棒球場中散落在地上的棒球,搶壘時滑跪在沙礫上划過的印子,場邊整齊懸掛的球棒,遺忘在教室桌子上的棒球帽,還有展覽板上他們的輝煌戰績與燦爛笑容。

遺忘在教室的棒球帽 慄珂宇攝

小依剛剛來到棒球基地不過三四個月。來北京前,她在家鄉大涼山度過了此前十一年的人生。

這是孩子們一天的作息:6:30起床洗漱,7:20集合吃早飯,8:30早讀。上午9:00到12:00是上課學習時間,下午13:30至18:00則屬於集合棒球訓練時間。19:30上一小時晚自習後回宿舍休息,結束緊張而有序的一天。

小依自己感覺已經完全適應這裡的新生活了,不過,和其他來的時間更久的孩子相比,她的普通話還顯得不那麼標準。

《棒!少年》中的主人公皆為男孩,而實際上基地裡的68個孩子裡有25位女孩,她們全部是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姑娘,年紀大多數在10歲與11歲之間,共同組成了棒球女隊。

孩子們輪流做自我介紹 慄珂宇攝

基地外那條狹長的路,是她們體能訓練跑步的地方。教練為了提高她們的身體素質,天氣越是寒冷,要求的公裡數就越多,周六她們剛剛一次性跑了十六公裡。路程雖遠,小依卻不覺得累:「我們小時候在山裡跑,上學要走好遠,在這裡跑不算什麼的。」

除了上課和訓練,孩子們喜歡在書屋看書。一整排書架擺滿了兒童讀物——教輔、科學、漫畫、小說、文學——足夠讓孩子們暢遊書海。說起喜歡讀什麼書,孩子們紛紛從身後的書架上拿來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有幾個孩子拿了《安徒生童話》,小依拿了一本《教材全解》,希希拿了《魔法數學》,阿楚則拿來《薔薇公主》。

和姐姐一起讀書 慄珂宇攝

希希家裡有兄妹三個,自己是最小的女孩。希希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父親腿部殘疾,沒有自理勞動能力,全部的經濟來源要靠母親種地、養牛和養豬。

一年多以前剛來時,希希不太愛說話,沉默且害羞。如今卻變得活潑愛笑,願意主動跟別人打招呼,「多了些剛烈的男孩子性格」。希希笑的時候總愛低頭,睜大眼睛,有些機靈搞怪。她笑著一把挽起旁邊女孩的胳膊,「我們平時都習慣這樣子走路!」小依補充道:「我們有矛盾,但一轉頭就和好了,嘿嘿。」

「喜歡打棒球嗎?」

「剛開始不知道棒球是什麼東西,後來就喜歡了。」一直沉默著的阿楚說。

阿楚是棒球女隊中年齡最大的,今年已滿14歲。照理,她不符合基地收養孩子的年齡條件。但孫教練一行去往女子家附近接別的孩子時,她手挽手地領著他們走山路,教練看中了她的身體素質,因而她破例來到基地。

阿楚的家裡還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和一個妹妹。哥哥們在北京開卡車和送外賣,姐姐在廠裡工作,妹妹還在大涼山上小學。村裡的小學在阿楚八歲時才建好,上學晚的阿楚如今在基地上六年級。她說:「長大後也想打棒球,賺錢,把爸爸媽媽接到城市裡住,吃好吃的,一起旅遊。」

涼山彝族自治州,曾一度被稱為「中國最貧困角落」,直到今年,布拖縣、昭覺縣、美姑縣等7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後,大涼山才擺脫絕對貧困。基地負責孩子們生活的兔子老師說,那是連快遞也到不了的地方——有時候想給這些孩子們家裡寄些東西,也沒法寄。

在平板上施展畫畫天賦 慄珂宇攝

生於長於貧困的大山深處,棒球少女們的出身別無選擇。但她們無疑是幸運的——相比於家鄉大涼山至今仍掙扎在生存線上的留守兒童,她們有幸來到這裡,接受專業化的體育訓練、和當地相比更高質量的教育,和無微不至的照料。

照顧孩子們生活的兔子老師說,因為大涼山那邊沒有熱水,她們很少洗澡。女孩子們剛來的時候,站在澡堂半個小時都不知道該幹什麼,後來在老師的引導下才慢慢接受。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刷牙——常年只能吃貧瘠土壤中長出的土豆,女孩子們的牙齒壞得很嚴重,有的在體檢時被拔掉了好幾顆牙。

如今距離強棒少女們來到基地平均已有一年,除了養成刷牙洗臉的習慣,女孩子們也多了些運動員的精神氣兒。她們投球、接球和擊球的動作日漸標準,身體素質得到了磨鍊,在短短的時間裡已成長為有模有樣的運動員。

一個關於「回家」的運動

馬虎在電影中自述說:「我叫馬虎,我來自十字路口,迷路了,然後被愛心棒球基地撿到了。」電影結尾時,小雙大聲呼喊:「大伯,你不能丟下我不管——」隨即在枯木上插上了一束翠綠色的松枝。

這種「被撿」與「別丟」的呼應,放大著孩子們對所處境遇的感知力,他們比同齡人更早地成為有思想的個體,面臨取捨,承受壓力。

棒球比賽的規則頗為複雜。擊球員站在本壘上準備,爭取把投手扔過來的球用球棒打出去,打得遠到防守方完全夠不著最佳,然後逆時針跑,按順序從一壘到三壘都攻陷後,再回到出發的地方,即本壘,就算是得一分。因此有人說棒球是關於回家的運動。

基地的老師們努力用棒球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新家。

他們在全力彌補孩子們在努力改變命運與親情必然缺失之間的不平衡。所有長期員工,無論崗位,都一人身兼多職,會儘量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包括剛剛來這裡不久的教育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也包括年紀稍大的食堂廚師師傅。他們說,無論是給孩子們講講故事,抑或是觀看他們唱歌跳舞的「匯報演出」,他們都會感到開心。

包括創始人孫嶺峰在內的教練們在孩子們的成長中扮演著大家長的角色。男隊隊員小謝在日記中寫道:「棒球教練師爺爺先教我們做人,再教訓練。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棒球是團結和勇氣,而我們最快樂的是打出成績,這樣就能給基地榮譽。」

基地的浩川老師見證著孩子們的成長:馬虎仍然人如其名,身體壯得虎虎生威,但不再冒然打架,變得有胸懷,團隊意識也在增強。

孩子們還是會想家。周末,老師們會用手機給孩子們家裡打視頻電話,家人們除了叮囑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打棒球之外,也不會再說別的。「他們根本就不懂棒球是什麼。」小依對我說,語氣中帶著點點失落。

基地裡,為了不讓孩子們覺得他們與其他小學生有什麼不同,老師們認真備課,用人教版的教材儘量跟上普通學校的進度。基地將孩子們依年齡劃分成六個年級,分別在食堂、多媒體廳和書屋上課,有桌椅有黑板,都是有模有樣的教室。每天固定上課時間,一段時間後進行摸底考試,孩子們的讀書學習都沒有落下。一些大一點、自學能力強的孩子,基地還給他們配備了學習機。

在教室看動畫片 慄珂宇攝

在棒球上,教練們總鼓勵孩子們說,他們比別人強,要更有自信。事實證明他們不負眾望——2017「PONY小馬棒球聯賽」Mustang組別亞太區成長組冠軍;2018年,球隊受邀作為亞太地區唯一代表隊,參加國際青少年棒球比賽,刷新中國體育歷史;2019小鹿聯盟春季賽U6組冠軍;2020軟銀鷹杯既颶龍聯盟長三角青少年棒球挑戰賽U8組冠軍……這些,是強棒天使隊近年來取得的部分比賽成績。

為什麼偏偏選擇棒球?人們也許有此疑問:除了小眾精英運動棒球之外,更好的謀生手段還有很多。

「不是他們選擇了棒球,是棒球選擇了他們。」電影的導演曾說。主管教學的浩川老師剛從教育學專業畢業,他曾是大學裡的棒球社成員。他說:「(我自己)可以選擇把棒球作為業餘愛好,而棒球卻可能是他們目前最好的選擇。」

浩川老師提到了孫嶺峰教練為孩子們規劃的幾條道路:成為專業的職業聯賽選手,在國內棒球領域成為專業技術人才,在獲得基本的培養後能夠步入社會謀生。雖然小一點的孩子現在還不能完全理解如今學習與訓練的深刻意義,但大孩子們幾乎是沒有一絲質疑地擁抱著「這從天而降的福祉」,不浪費一秒鐘地攫住這改變人生的機會。在棒球少年們眼中,這不是用來營銷的所謂勵志大片,而是實打實的命運之戰。

因而即使是休息日周天,也有孩子給自己加訓。棒球場上,有位男生小隊員正在加練。在預備姿勢之後,他一次次地用盡全力揮棒,球棒與空氣摩擦發出「嗖嗖」的聲音。用力擊球,棒球飛向天空,然後狠狠地砸在高高的軟網上。

揮棒 慄珂宇攝

不回頭地走下去

電影中,馬虎在一次擊球時,背景音的鼓點極有力量。而轉過鏡頭,觀眾會發現那是工地上豎井打樁機的聲音。它具象地表現著城市發展與棒球場地間的競賽,也訴說著基地坎坷波折的命運。

2015年,第一個強棒基地在小湯山創立;2016年因拆遷,強棒天使項目正式遷入南七家新基地,至此,前期籌措資金已消耗殆盡;2019年又因原基地拆遷改造,基地從昌平再次搬遷至通州區宋莊鎮;2020年5月,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棒球基地輾轉至如今所在的通州區漷縣鎮馬頭村。

電影中的一個片段記錄了這樣的場景——2017年,棒球基地所在的村莊要求出租屋人員都搬離,否則停水停電。於是老師會在晚上巡視、嚴格熄燈,因為有亮光可能會被舉報。

除了基地不斷搬遷,找到適合作為專業棒球球場的場地也曾是大問題。紀錄片中孫教練曾感嘆:「做一個球場一千多萬,才兩年,就鏟掉蓋房子。」孩子們到美國比賽時也滿臉羨慕地說:「這個國家全都是棒球場。」

由於基地的性質是民間公益組織,物資補助來源大多是個人和社會團體,因而十分不穩定,基地隨時可能面臨資金鍊斷掉的危機。孫教練的心臟已經架了四個支架。即便如此,五年來,他時刻操心孩子們的吃穿,沒有想過要放棄任何一個人。

電影上映後排片率不高,基地的老師們都在朋友圈和微博轉發這樣一張圖片,呼籲影院增加排片。雖然基地只是作為拍攝地,與電影的商業性關係不大,也並不會參與票房分紅,但老師們都希望電影能為基地的長期發展帶來更多支持的力量。

圖源微博

導演許慧晶曾說,紀錄片總是拍完一部,消失一部。他說:「當時想明白,不是非要幫助一個群體,能先幫助一個人已經不錯了,一個人實際就是一個世界。《棒!少年》能讓這群孩子被關注,能讓棒球基地繼續辦下去,就比之前成功。」

11月21日,2020年首屆北方地區仲英青年學者論壇在清華大學主辦,孫嶺峰教練帶著基地的十一個孩子來到了現場,希望集結社會力量,給基地的孩子們更多機會與可能。

清華大學學生唐仲英愛心社成員由此注意到了這群少年。他們於12月前往棒球基地調研,與基地的老師們協商,希望讓志願者們長期給孩子們上文化課和藝術課。

「我怕我沒有機會,跟你說一聲再見,因為也許就再也見不到你……」喜歡哼歌的馬虎在影片結尾唱道。他坐在車裡,朝車窗外揮手。

強棒少年在不大的年紀就忙著告別,一邊與家鄉和家人告別,一邊不停地與好不容易才熟悉的環境告別。然後揮棒叫板命運,不回頭,不回頭地走下去。

不回頭 慄珂宇攝

文中女孩們的名字均為化名

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12月11日《棒!少年》全國公映,叫板命運!
    《棒! 《棒!少年》劇照 主人公小雙 不止有淚點,《棒!少年》劇照 網友@Xaviera對影片評論「沒有用力煽情,也沒有硬凹勵志,特別喜歡Slogan『叫板命運』,導演希望以後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回頭再看看這部片子便能獲得力量。這便是青春片的積極意義」,另一位網友@20個小明則表示「為什麼會如此牽腸掛肚,可能真的就是怕孩子錯過這為數不多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吧」。
  • 棒!少女!「叫板命運」的大涼山女子棒球隊
    12月10日,強棒天使棒球基地,女子U10的小隊員正在訓練。U即英語under簡寫,後接的數字代表參賽隊員年齡,U10即指參賽隊員需要在10歲以下。「叫板命運」的棒球少年紀錄片《棒!少年》出了圈,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北京市郊有這樣一群希望通過打棒球「叫板命運」的棒球少年。「大家好,我叫馬虎,今年十二歲。來自十字路口,走丟了,就讓愛心棒球基地的人撿到了。謝謝大家。」在紀錄片中,自稱自己「什麼都不是,就是個流浪狗」的少年馬虎,便是在這個基地實現了從「地痞小流氓」到「靠譜球隊主力」的轉變。
  • 許慧晶,與少年一起揮棒命運 | 導演錄
    作者 | 連然許慧晶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像《棒!少年》裡的小雙。15歲之前,他都生活在山西臨汾的一個鄉村裡。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他持續地拍攝鄉村,關注底層人物的命運。因為那是他的來處。人得先弄清楚來處為何物,弄清楚自己,才能關照到更大的世界。
  • 《棒!少年》上映:一群「沒有爹媽可拼」的少年,如何叫板命運
    但在北京西郊,一個叫做「強棒天使棒球基地」的地方,卻聚集著一群來自全國各地各地的底層少年,在前中國棒球國家隊長孫嶺峰的帶領下,試圖通過棒球獲得與命運叫板的力量,以此改變窮苦的人生。他們的故事,既精彩又震撼。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最近,正在熱映的紀錄片《棒!少年》,引來了很多關注。
  • 《棒!少年》導演許慧晶:紀錄困境孩子「叫板命運」
    一顆小白球,承載的是孩子們不屈服命運、奔向更遠未來的大夢想。正如電影《棒!少年》海報上所寫,這群孩子正在做的,無非是「叫板命運」。歷時三年,積攢了七八百個小時的素材,導演許慧晶與他的團隊將這個愛心棒球基地的故事搬上了大熒幕——《棒!少年》。
  • 揮棒擊碎困境吧,少年!(影視熱點)
    少年》走進廣大觀眾的視野,以在公益少年棒球隊揮棒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向人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殘酷與善良、困境與奮進的故事。作為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的獲得者,《棒!少年》在全國影院公映前就引起多方關注。
  • 紀錄困境孩子「叫板命運」
    孤兒、留守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人子女……在北京的市郊,一群來自於大山裡的困境少年被選入到了一個名為「強棒天使隊」的愛心棒球基地。今年是這支球隊成立的第五個年頭,從最初的男子棒球隊,到如今新增的女子棒球隊,愛心基地已經累計救助困境兒童80多名,其中,有68個孩子則在基地接受著系統而艱苦的棒球訓練和文化教育。
  • 對話《棒!少年》導演許慧晶:用棒球「叫板命運」,需要給困境兒童一...
    一顆小白球,承載的是孩子們不甘向命運低頭、努力奔向遠方的夢想;他們所做的,也正如電影《棒!少年》海報上所寫——「叫板命運」。 聚焦邊緣少數群體的影片很多,可《棒!少年》不僅僅局限於聚焦於少年兒童的悲情命運,它更像一隻冷靜的放大鏡,以馬虎、梁正雙兩個棒球少年為代表,真實地展現了留守兒童和孤兒的群像狀態。
  • 感動社區人物金獎|孫嶺峰:教孩子們向命運「叫板」,往前衝
    新京報訊(記者 張靜姝)「強棒天使」棒球隊創始人孫嶺峰,是新京報第十四屆感動社區人物評選頒獎典禮金獎得主,也是此次活動中,最後一位現場宣講人。背景屏幕循環播放著棒球隊的男生和女生們,展示著在棒球隊的點滴。1月8日,新京報第十四屆感動社區人物頒獎, 孫嶺峰分享。
  • 《棒!少年》紀錄片怎麼樣好不好看 黃渤易烊千璽等人推薦
    《棒!少年》將在12月11日上映,這是一部關於棒球的紀錄片,影片中的主角是一群還沒長大的孩子,但是他們有著棒球夢。那麼《棒!少年》好不好看?《棒!少年》影評怎麼樣?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棒!少年》好不好看  這部很值得一看,有人說這是2020年看過最光明的一部電影,也是最適合帶孩子去看的紀錄片。
  • 人民棒球搭平臺 期待揮棒再出發
    人民棒球搭平臺 期待揮棒再出發作為人民棒球發起人之一的北京市棒球協會及其旗下北京猛虎棒球俱樂部,自1975年成立至今,已為北京和國家隊培養了大批優秀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在歷年國內外重大比賽中成績突出。
  • 紀錄片《棒!少年》推廣曲催淚開唱 痛仰樂隊高虎傾情演繹《未來的...
    紀錄片《棒!少年》由許慧晶執導,該片講述了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選進北京市郊一個愛心棒球基地,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隊,跟著70歲傳奇教練「師爺」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的故事。少年馬虎以「刺頭」狀態闖進了基地,天天打架幹仗;而「元老球員」小雙心思細膩敏感,對未來滿是懷疑和不確定。
  • 《棒!少年》|豆瓣8.7,感動,但我一點都不想誇他們棒
    觀眾就連看棒球訓練的片段時也心驚膽戰,生怕下一個鏡頭就是大家揮起棒子對打。 愛不能發電, 但可以讓你乖乖打棒球 小小少年,本該是備受呵護的花朵,卻必須咬牙切齒地與命運搏擊——不是為了鍛鍊,不是為了興趣,而是為了在貧瘠的土壤上澆灌出新的人生,向命運叫板。 失敗的人生, 還值得喝彩嗎? 不同於主流的體育勵志片,《棒!
  • 從電影中看到曾經的自己,郭麒麟忍不住轉發海報,少年你是最棒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批少年球員將飛往美國,代表中國登上世界少棒的頂級賽場,但此時的訓練基地卻面臨著被拆遷,夢想與現實之間,這群少年能否逆風揮棒,與自己的命運叫板呢?看到這裡,粉絲們也感覺這個紀錄片的事情與德雲社前期的生活十分地相似。
  • 青少年棒球比賽首次亮相成都市運會 棒球小將雨中揮棒
    棒球小將們在滂沱大雨中激情揮棒,你爭我奪。本屆成都市運會首次將棒球設置為青少年組正式比賽項目,比賽為期四天,共有來自全市各區(市)縣的7支代表隊,200餘名運動員、教練員、領隊參加甲、乙組別的比賽。「成都目前練習棒球的愛好者已達上萬人」,成都市棒球協會秘書長,金牛區少棒隊總教練朱明德稱,1983年時,成都只有金牛區一支棒球隊,但經過這30多年的發展,棒球運動達到了極大普及。據了解,金牛區常年開展棒球及軟式棒壘球訓練,外聘60餘名專業棒球教練員、6個棒球團體會員俱樂部,深入學校開展全公益免費訓練。
  • 一群野草般生長的困境少年 用棒球叫板命運治癒人生
    原標題:一群野草般生長的困境少年,用棒球叫板命運治癒人生   在棒球
  • 推薦丨豆瓣評分8.7 眾明星力薦 《棒!少年》:困境少年 用棒球叫板命運
    很多明星也紛紛發文力推,熊孩子、少年、戰鬥、抗爭.這就是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的最佳記錄片《棒!少年》的關鍵詞。從FIRST載譽歸來後,《棒!少年》的網絡口碑也一度引爆,是今年上映的豆瓣國產電影最高分。
  • 《棒!少年》關乎體育,更關乎挑戰命運
    強棒愛心棒球基地創始人希望通過紀錄片傳達給更多人,「總有人在默默與命運抗爭」  《棒!少年》關乎體育,更關乎挑戰命運  ■本報記者 謝笑添  自從體育紀錄片《棒!少年》公映後,強棒愛心棒球基地創始人孫嶺峰的生活更忙了。
  • 探訪強棒天使棒球基地,「熊孩子」如何成為「棒少年」?
    用5年時間,打造6支青少年棒球隊,在國內獲獎十餘次……紀錄片《棒!少年》的上映,讓強棒天使棒球基地走進了觀眾的視野。雙手長滿老繭,身上十幾處傷痕,這些平均年齡只有13歲的棒球少年,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在棒球之路上不斷前行,他們要用手中的球棒改變自己的命運。
  • 易烊千璽包場救得了《棒!少年》嗎?
    中年男人是少年的二伯,少年名叫小雙,他要去的地方是北京強棒愛心天使隊。鏡頭一轉,回到棒球訓練基地。 這是近期熱門紀錄片電影《棒!少年》中的一幕。影片真實地記錄一群棒球少年的成長與困境,他們絕大多數是困境兒童或事實孤兒,棒球使他們有了生存下去的根基和人生的目標。 2020年7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