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美麗景色,兩個同音不同字的山村,哪個是「小橋流水人家」

2020-12-10 春掌柜聊農旅

村落是我們祖先最早賴以生存的根基,是祖先們繁衍後代的安全港灣,也是文明社會早期的產物。它從選址到布局都強調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因而表現出了山水風光之特色。我國有三千多年的村落史,向人們展示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是我國的古村落,生動地展現著民族文化的多種多樣,更加能反映出我國的歷史,民族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古村落集人文、歷史、建築、民俗等多種文化於一身,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成為了所有人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隨著我們國家一些很有歷史的古老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古村落,已經成為了全社會和全人類的共享寶貴財富。比如說:皖南的西遞和宏村、福建土樓等等很多的古老村落,已經成為了《世界遺產名錄》中的寶貴財富。所以,也意味著我國的古村落,不僅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逐漸成為了國內外旅遊愛好者嚮往的旅遊的打卡之地。

這些古老村落在新的時代中,又一次的煥發了新的生機,又一次讓人們了解村落特有的內涵。其實我國的古村落中,不止有上述的幾個古老村落,還有著很多歷史久遠的,風格也多種多樣的古老村落。如山西的大院、河北的城池山村,貴州少數民族的山寨等,這些都是極具特色,而且歷史悠久的文化村落。結合上述,今天給夥伴們說說,這個極具歷史意義的江西省歷史名村。——李坑村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一首《天淨沙秋思》的半句詩,襯託出一個中國最美的古村落,它就是李坑村。

李坑村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境內,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他始建於北宋年間,村中多是由李姓的人組成。村中的李姓有家譜,他的家譜的老祖,顯示的是唐代。這就看出這一支李姓人群還是有歷史的。

夥伴們看到又有一個李坑村,對了,江西婺源有兩個同音不同名的「李坑村」。一個是「李坑村」,另一個是 「理坑村」。「李坑村」位於婺源縣東12公裡,而另一個「理坑村」位於婺源的北面45公裡。是不在一個方向,李坑村是離婺源縣城最近的第一個景區。

李坑村也是一個比較崇尚讀書修身,官商齊家的村落,該村雖沒有像「中國第一官村」的學風濃厚,但也從村中走出了很多做官和經商的,達百人之多。這些人在衣錦還鄉後,不忘培育了他們的山村,將大量的文化和金錢又投回到這裡,表達了對故鄉的眷戀之情,這也是體現了徽州人的共性。

因為在古時,婺源縣是歸徽州管轄,至今該地區的文化和特性,還是沿襲了古徽州的所有風範。從給人們的視覺感受的就是古老的徽派建築,依然與其他的完美的徽派建築一般不二。馬頭牆的高聳,粉牆黛瓦,翹簷的屋脊,參差錯落的房屋,每一處都體現著徽派之風。還有只能體會的鄉村文化思想,都是將人、山村、自然、融為一體,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極其貼近古徽州人,注重風水的人文理念。

李坑村是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名村,是4A級景區。山村四面環山,綠水纏繞,青秀山林,空氣清新,玲瓏秀美,極是個宜居、休閒、養老的好地方。走進村落,沿著蜿蜒的主街道前行,第一映入眼帘的高大的,寫著「李坑」的白玉石製作的牌樓。村口還有一棵古樟樹,枝繁葉茂的迎接著每一位進村的客人。

進入村內就是層樓疊院,高脊飛簷,參差錯落,鱗次櫛

比的明清時期的古建民居。一條不寬的溪流在村中纏繞旋流,伴隨著主街一起同行,它們就好像是一對永久的戀人,相依偎在一起,說不盡的甜蜜。柔軟的水流依靠著主街堅實的身軀,而堅定的主街,永遠聽著譁譁水聲,仿佛傳遞著流水的愛意。

街道兩旁的古老民居高矮不一致,基本上很多的房門上面都是有翹簷的門樓。有的房子門前,有老人坐在小竹椅上曬太陽,還能看到有洗衣婦女神情專注地,在河邊用木棒敲打著衣裳。村中有幾家房子是很有代表性的,比如有:「大夫第」、「李知誠故居」、「李瑞材故居」、「銅綠第」等,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挑高的大廳,精美的木雕,高大的馬頭牆,粉牆黛瓦,參差錯落。還有宅院中的木雕、磚雕、石雕、都是精雕細琢,美輪美奐,每一處都完美地詮釋徽派風格。

故居中的李知誠,是李姓老祖的第十四世孫,南宋時期的武狀元。從小酷愛練武,兼學詩書。他是從鄉試中得的武舉人,後又會試中得武進士,最終被孝宗親試,拔為第一甲第一名,中得武狀元。從此之後,光宗耀祖。我們現在人說來,李知誠的經歷,也是一個勵志的典範。

李坑村是個山美、水美、人也美的自然環境非常好的村落,村中有十多座小橋。有的是用石板搭成,有的是用木板搭的,將溪流兩岸的民居連接在一起。有了這些小橋,立刻使兩岸人們拉近了距離,貼心又親近。最為著名的就是通濟橋,位於村中的兩溪交匯處。橋身是青石板鋪就,橋下是拱形的橋座。斑駁長滿青苔的橋身,被踩得發亮的青石板,每天都迎接著所有人的光顧。半圓的橋拱,倒映在水中,就像是一個大圓圈,很有意境。

這裡的民俗活動也很豐富,每年春節從正月初一到十六,都會用跳儺舞的方式,來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安居樂業,平平安安。還有中秋節的舞龍燈,一條紙紮的巨龍,內部裝上蠟燭看起來很亮,在村中穿來穿去。只要看哪家放的鞭炮時間長,就在哪家多停留一會兒,很有意思。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民俗活動。

若夥伴們來此地遊覽,人們很熱情,會做很多的美食,可以品嘗當地民宿的菜品,嘗嘗這裡的山珍野味等,體驗當地人們生活的感受,肯定會有另一番的愉悅心情。自駕導航就可到達,若是背包客的話,坐高鐵到上饒市換公交到婺源縣乘坐中巴就可到達,交通還是比較便利。

總的來說,了解了村落的形成,村落的文化,這些村落傳承下來的精髓,是我們應該銘記的。也應該通過大家共同努力,還給山村的自然風貌,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治理好家園的環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願我國的所有鄉村都能成為美麗鄉村。

相關焦點

  • 小橋,流水,人家
    夢裡縈繞了千百遍,終於能有機會在三月成行,前往婺源一睹油菜花海的風採。車行至婺源境內,景色霎時轉換。清晨的陽光在雲間若隱若現,遠處的青山在晨霧中綿延不絕,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群在道路兩邊重重疊疊,仿佛從水墨畫中而來。
  • 江西婺源曉起村,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小橋流水別具韻味
    這幾天正是江西上饒婺源看油菜花的季節,婺源油菜花是我國最美的油菜花之一,這裡除了油菜花,還有徽派古建築、小橋流水,別具韻味。婺源有很多古村落,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曉起村。曉起位於婺源縣城東北45公裡的段莘水和曉起水交合處,包括上曉起和下曉起,是婺源東線的一個風光秀麗的景點。曉起村是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有"中國茶文化第一村"與"國家級生態示範村"之美譽。
  • 安徽黃山:屏山春水向東流,在這裡有「小橋流水、田園人家」
    屏山村地處黟城東北約4千米的屏風山和吉陽山的山麓,位於西遞和宏村之間,由於西遞、宏村的名聲實在太大,遊人便往往忽略了這個美麗的山村,因此保留住了小村的一份寧靜與淳樸。在這裡你可以優哉遊哉地體味一下真正的「小橋流水、田園人家」的悠閒自得·····屏山在唐宋時稱長寧裡,後因村北的屏風山狀如屏風,而得名屏山村又因明清建制曾屬徽州府黟縣九都,故又稱九都舒村。村內居民多姓舒,舒姓是伏羲九世孫叔子的後裔,唐朝末年由廬江遷居此地,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
  • 江西婺源有個千年古村 白牆黑瓦小橋流水人家 定能讓你樂不思歸!
    李坑,白牆黑瓦,飛簷翹角,鱗次櫛比,青山環繞,溪流潺潺,有著「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美景,被譽為「最美婺源符號」。每年,都有大量遊客慕名前來李坑度假觀光。不僅如此,李坑還是60多家美術院校的寫生基地。然而,你可知道,早在1999年之前,李坑並不象如今這樣充滿生機、富得流油。那時的李坑,村子裡的大多數老房子年久失修,搖搖欲倒,破敗不堪。
  • 小橋、流水、人家!
    你可以無所顧及,活得最像自己,收穫美麗的人生,因為知己情願與你同悲同喜共患難共生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一個人獨眠獨歡,是境界;兩個人不離不棄,是暖,是愛,是天賜良緣,更是一輩子最大的財富。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知己的緣是最高級的靈魂契合,知己的情是最極致的心靈相許相知,你只要說起一片葉子,他就能知道風從哪個方向吹來。
  • 江西有個江南水鄉,風景像浙江烏鎮,小橋流水人家宛如世外桃源
    這裡的村民熱情淳樸,村莊安靜遊客少,有著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與江浙烏鎮風景相似,因此被稱為「小烏鎮」。這個村莊叫李坑,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距離縣城12公裡,自古文人輩出,南宋年間還出了一位名叫李知誠的武狀元。圖為李坑的申明亭,是明清時期用以張貼榜文、「申明教化」而建的亭子。
  • 大美蘇州:小橋流水人家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流傳甚廣的諺語寫出了蘇州的美麗、繁榮和富庶,令人神往。去過蘇州之後,最喜歡的是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它是如此的舒緩,沒有一點壓抑;它是如此的悠閒,沒有一絲浮躁;它是如此的恬靜,沒有半點嘈雜,讓人來了就不想再走。在蘇州,處處可見小橋和流水。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感受作者心中對於秋天的描寫
    天淨沙·秋思元代: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全篇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篇無一秋字,卻整體流露出悲秋。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名作。古人認為,宇宙間存在有陰陽二氣,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的產生是由於他們不停的運作。比如,夏天陽氣最盛,所以草木茂盛,萬物生長。但長到一定程度就開始衰落,陰氣開始慢慢盛行,到了秋天和冬天。陰氣最重時候,草木開始衰敗凋零。
  • 蘇州保存最好的古街:小橋青瓦、流水人家,已歷經800多年的風雨
    #90後旅行#蘇州保存最好的古街:小橋青瓦、流水人家,已歷經800多年的風雨俗話說「中國地域遼闊,有無數美景」,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人才特別喜歡旅遊,一路走,一路看美麗的風景,在看風景的同時,我們也會成長。
  • 「小橋、流水、人家」英語怎麼說?
    little bridge,小橋。creek,小溪流。farmhouse,農家。那小橋、流水、人家,看似一幅中國傳統的水墨畫。
  • 探村溫州蒼南|項東古村,小橋流水人家,浙南狀元故裡
    浙南平原地帶上的小橋流水人家,別樣靜美的所在。村落位於蒼南縣城東南18.7公裡的江南平原上,一條河流環抱村落,青山蜿蜒,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素有「瀛橋西堡」之美譽。項東村至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仍然保存著較為完好的「小橋、流水、人家」江南水鄉典型特色。
  • 婺源最美鄉村,除了油菜花還有什麼可看的嗎?
    江西婺源被稱為最美鄉村。除了江嶺,篁嶺萬畝梯田的油菜花,還有許多景色宜人的景區。秋天篁嶺的曬秋,五龍源,臥龍谷夏天戲水,李坑,江灣獨特徽派建築風格的民宿都叫人心曠神怡!李坑婺源旅行分東西線,在這裡我就介紹東線離婺源縣城最近的李坑景區。它是國家AAAA級景點。整個景區和浙江省的烏鎮比較相似,是典型的江南徽派建築風格。
  • 王建的這首詩,寫山村中的農忙景象,結尾七字令人無限遐想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描寫山村生活景象的詩,王建的《雨過山村》。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閒著中庭梔子花。「雨裡雞鳴一兩家」,雨中傳來了雞鳴聲,山裡依稀有一兩戶人家。首句說雨中的山村的雞鳴寫出的是山村的幽靜。第二句又說體現了山行的樂趣。天空中下著霏霏細雨,詩人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行走,山澗流淌著潺潺的流水,慢慢前行。這條路非常的幽深,一直走走到一座小橋旁,這座橋是用木板搭成的「板橋」,板橋很自然地橫斜著,顯得很質樸,也給人曲徑通幽的感覺。「婦姑相喚浴蠶去」,年輕的媳婦和婆婆門互相呼喚著洗選蠶種。
  • 《散文》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水,垂柳人家,依山而建的納西民居重重疊疊連綿不絕,一條小巷,一戶人家,一不小心,就走進數百年的歷史。在這裡,每一塊青石,每一條小溪,都流淌著時間,流淌著過去;每一座小橋,每一座庭院,都訴說著足跡,訴說著歷史;每一座門坊,每一條小巷,都濃縮著千般恩怨,萬種風情;每一位長者,每一個作坊,都銘刻著悲歡離合,人事無常……旅行,怎能沒有那溫柔的心意?行走麗江,潮溼而柔軟的心情像霧像雨般慢慢彌散。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仿佛置身於世外的鳥語花香,潺潺流水之中,餘暉中的大雁,排著整齊的「人」字從無際掠過,引出無盡詩意,正如劉禹錫《秋詞》中所說:「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大自然的魅力無窮無盡,總是讓人感覺若即若離的一種朦朧。所謂的「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駝走大漠,虎嘯深山」,便是大自然的一點極致。
  • 小橋流水古時村,田園風光最動人——不能錯過的婺源北線景點!
    提起婺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鋪天蓋地的萬畝油菜花梯田,古色古香的徽派古村,色彩斑斕的曬秋人家,其實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整個縣命名的景區,婺源的風景遠遠不止這些。婺源的景點多而分散,為了方便旅遊,人們習慣性地把婺源的旅遊分為東、北、西三條線。
  • 上海「最值得去的」4個古鎮,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上海是一個經濟繁榮昌盛的大都市,深受遊人的喜愛,很多人去上海幾乎都是去外灘、城隍廟、東方明珠…等知名景點打卡,卻少有人知上海也有歷史悠久的古鎮,有著獨一無二的小橋流水人家,有著令人嚮往的江南水鄉。水多,人家多的朱家角古鎮有著原汁原味的明清街,華東地區唯一倖存的大清郵局。2、七寶古鎮七寶古鎮因七寶教寺而得名,說起七寶古鎮外地人可能不熟悉,若是說起七寶老街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物美價廉的七寶老街,曾是外地務工購物的天堂,如今的七寶老街因匯集全國各地的美食,早已成為外來務工最愛打卡的勝地。
  • 2019年春節自駕杭州、黃山、婺源、龍門石窟、南太行路線行程
    每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都有所不同,我酷愛自駕遊我覺得自駕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每次規劃好自駕路線想出去旅行,離出發的日子越來越近的時候,那時的心情只能用這幾個字來表達,亢奮,激動,心情舒暢連睡覺做夢都在幻想著路上能看到更好的美景,還能不能再遇到和自己一樣志同道合的人?能不能再品嘗到自己沒吃過的地方美食?
  • 【大山駐村見聞】小橋流水人家
    在金沙江流域,小橋流水人家隨處可見。  金秋十月,我站在竹巴龍溝邊。竹巴龍溝上的小橋有的是,流水一年四季匯入金沙江,兩岸有散落的人家點綴著。  我腳下是座簡易水泥橋,兩邊連護欄都沒有,能通過轎車和拖拉機。橋面兩側各有兩根原木,在水泥橋建成之前,四根原木並排組成橋身。
  • 婺源第二天——李坑、汪口
    此傳說與西遞的類似傳說應該為一個故事的兩個版本,都不足信。從懸有「小橋流水人家」匾額的景區門口到李坑村口,大約只有1公裡的距離。但在導遊的勸說下,我們還是選擇了乘坐電瓶車,一來為了節省時間,二來也是給導遊面子。坐在電瓶車上,一群背著畫板、提著畫箱的孩子又吸引了我的目光。不用說,孩子們一定是來李坑寫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