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不只是吃完飯會犯困,而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吧。不過話說回來,吃飽就睡,睡了就吃,雖然看上去,好像很懶、很像二師兄,但其實不少朋友都經常出現吃完飯就犯困的現象,而且這些人平時也都並不懶、也不胖。
有人說這是因為剛吃完飯,胃腸需要消化食物,所以身體裡的血都跑到胃腸等消化器官裡去了,從而導致大腦缺血缺氧,人才會犯困、沒精神,真的是這樣嗎?
然而,上述只是一個傳說,並沒有得到科學實驗的證實。相反,研究發現,我們身體在用餐後,頸動脈的供血量並沒有發生變化。頸動脈是什麼?我們的大腦需要心臟的供血來為腦細胞提供營養,而連接這兩個最重要器官的通道,就是頸動脈,就像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跳一樣,將你的手指按在自己的脖子側面,你也能感受到頸動脈的律動,這就是心臟的血液發出之後,從主動脈發出分支,沿著頸部的左右兩根頸動脈逆行而上沒進入大腦的結果。
今天的重點當然不在頸動脈,吃完飯就犯困,雖然可能與大腦有關,但的的確確與大腦的血供無關。事實上,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腦血管有自己的調節機制,比如當血壓降低時,腦血管會自行舒張以增加供血量,從而保持血液供應穩定;而當血壓升高時,腦血管會自行收縮以減少供血量,依然保持血液供應穩定,可見,我們的大腦可「智能」多了。
那為什麼吃完飯會犯困?
其實,這種現象可以叫做「餐後嗜睡」或「食困」,之所以沒有在後面加上個「症」,是因為它就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信你可以回憶一下以前在上學時,是不是每次下午第一節課都昏昏入睡,因此各科老師也都最怕自己的課被安排在下午第一節,一般最好要麼是體育課,要麼是美術音樂課。
目前唯一獲得大量實驗證明的理論解釋是,這種現象屬於腸道神經和激素的自調節反應,可能直接作用到了大腦內控制睡眠的神經區域,換句話說,就是吃完飯後我們的身體會分泌一些激素,然後這些激素剛好會直接作用於腦部,從而讓人出現疲乏昏昏欲睡的狀態。
這些激素中,就有一種我們都很熟悉的、與睡眠有關的褪黑素,一般現在失眠的人,不方便吃安眠藥,就會在平時吃一些褪黑素補充劑,用來調理自己的睡眠情況。褪黑素本是我們人體分泌出的一種可以調節生物鐘的激素,而各種新鮮事物中同樣也含有一定量的褪黑素,長期存放或加工處理後會流失,當被我們人體吸收後,大腦就會收到「夜晚來了,要睡覺了」的信號,從而使我們出現餐後嗜睡或食困。
另外,還有一種叫做CCK的激素,全稱為膽囊收縮素,也和人體消化系統有關。研究顯示,我們在飯後兩小時內,體內CCK的含量會顯著升高,之後逐漸回落,而在這段時間內,人的睡意與CCK的含量呈正相關規律,而且不僅僅是變化規律上一致,如果向人體或動物體內注射CCK,也會產生鎮靜與滿足的效果。
除了以上兩種與睡眠直接相關的激素外,還有一種激素會通過影響血糖水平來間接導致機體犯困,它就是食慾素。多項人體與動物實驗證明,食慾素在血糖穩態調控和能量代謝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糖尿病人應該能理解,因為他們餐後血糖的波動,會明顯讓人犯困。不只是糖尿病人,我們普通人吃了較多高碳水、高升糖反應的食物後,也都會更容易犯困,都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