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霞學校坐落於湖南省湘潭市嶽塘區霞城街道的幾個村落之間,是當地一所農村薄弱學校。學校前身是清代蓮城三大書院之一的霞城書院,也是周恩來總理研究「文夕大火」救災方案、開展革命工作的駐地。所以,學校骨子裡有著濃鬱的書香氣息和火熱的紅色基因。
近年來,學校取「霞城書院」之「城」的諧音,著力於紅霞學校「成」文化建設,以「成人之美,明德惟馨」為辦學理念,以「中華成語」為教育媒介,努力辦一所精緻的農村小學,追求著「成」文化教育理想:行為習慣在養成,教師團隊能組成,教育教學有收成,校園氣質漸生成。
以景為美,促校園氣質漸生成。古語有云,「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毋庸置疑,校園環境是家長為其孩子選擇學校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同時對學生成長也起著潛移默化的磁場效應。為此,紅霞學校的「成」文化首先從環境入手。
一是逐步改善外部環境。學校地處郊區,校園建設呈現村落特點。面對校門口菜地瓜棚和地下汙水恣意滲透,我們主動協調,走訪村民,爭取村委、街道、政府的關注與支持。如今嶄新的柏油路出現在孩子腳下,生活汙水順利引流進入城市管網,學校出入口呈現一片廣闊平整的空間。二是整體構思校園文化。在進行校園文化構思的時候,學校明確了「紅霞學校成語文化特色校園建設方案」。抓住建設機會逐步增添文化景觀,如孔子像、書香亭、書吧屋等,然後儘可能多地用中華成語裝點校園,讓每一處牆壁都傳情。比如,校長室的牆壁掛著一塊匾額「成人之美」,呈現的是學校辦學理念;教學樓樓道設計為成語故事長廊,「聞雞起舞」「入木三分」等經典故事拾級而上;每一層樓洗手臺前的牆壁上都鑲嵌著一條成語接龍,分別傳遞著「節水、愛衛、平安」的叮囑;一樓10根水泥立柱更是搖身一變,被裝扮成「中華五常」主題展示教育平臺……這些景觀和成語,都是學校教育行為的物化,它們與學校建築融為一體,既是風光也發揮著潤物無聲的教育功能。
以行為美,促文明習慣在養成。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從一定程度上說,教育工作者就是習慣養成的引導者,那麼成就孩子就要從習慣教育開始。學校著重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在大課間植入「隊列訓練」主題成語龍,成語龍從「昂首挺胸」開篇,以「馬到成功」收尾,伴隨著列隊集合、踏步行走、站姿訓練,全校師生誦讀,精氣神自然而來。二是創編兩套紅霞學校四字經,分別為「文明禮儀四字經」和「課堂常規四字經」。其中「文明禮儀四字經」針對學生每天在校活動的所有內容,分成「服飾、入校、晨讀、課間、集合、進餐、活動、勞動、放學」9種禮儀。每種禮儀都用6個四字詞語來規範,朗朗上口、指向明白、好記易行。在日常行為中,全校師生彼此用統一的指令相互提醒,言行舉止在制度中規範,在規範中養成習慣,在習慣中生發敬畏之心。
以和為美,促教師團隊能組成。近年來,我們牢記「成人之美」的諾言,從「心」出發,營造平等溫情的工作環境,做好四件事:一是讓德有認知。通過邀請專家講座,開設教師美麗講堂,定期組織政治學習,開展團建活動,以凝心聚力,激發教育情懷。二是讓學有方向。引進名師專家示範引領,安排師徒結對共學共進,組織定期閱讀沙龍,量身定製一人一專成長規劃,以沉心靜氣,明晰成長方向。三是讓心有歸屬。給予生活一點儀式,讓入職、退休、生日、開學、結業等每一個特殊的日子都充滿詩意;開闢一堵「最美麗」心語牆,讓教師的汗水、歡笑、智慧、進步、成果等每個努力都被發現與記錄。四是讓人盡其才。給有志者挑重擔,參與管理、主持課題、挑戰比賽。3年裡,學校選拔3位年輕教師走上行政管理崗位,為4位年輕教師爭取到參加省市教學比賽、技能展示的機會,推薦2位教師成為湘潭市相關專家評委庫成員,先後有7位教師獲得市區骨幹教師稱號。如今,上下和諧、敏而好學、相對穩定的教師團隊正在形成。
以研為美,促教育教學有收成。教育科研對於農村學校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為了將教育科研轉化為發展資源,學校首先大膽立項課題:2018年和2019年,先後申報3個課題,成立3個課題研究團隊,著眼於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和「創客教育」兩大特色工作展開實踐研究,引領全校師生深入汲取中華經典的營養,不斷開闊教育視野。其次抓實課程開發建設:融合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開闢「成語有說」思政教育專欄,用中華成語資源來講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整午間作息時間,開設「悅讀為美」國學誦讀課程,直面經典,厚實文學積累;整合課餘節假日等零碎時間,開發「玩轉科技」綜合實踐課程,將創客教育帶進課堂、家庭和社區。用最經濟的投入給孩子提供較前沿高端的學習資源,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如今,我們這所不足500名師生的農村小學有幸成為「全國孔子學堂」「全國少年矽谷實驗學校」「全國青少年人工智慧先進單位」。
鄉村教育是一項美麗的事業,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想在教育發展中突圍,必然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振興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就讓我們從心出發,繼續逐夢「成人之美」的教育使命吧。
(作者系湖南省湘潭市嶽塘區紅霞學校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12月23日第13版
作者:羅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