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化」不等於「平庸化」(圖)

2020-12-11 光明網

教育周刊:江教授,您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與研究,在您看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江小明:歐美的經驗已有證明,當高等教育的毛入率在15%―50%時為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50%以上則稱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階段。中國在2003年已達到了17%,說明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北京和上海等地達到了50%以上,已進入了普及化階段。

現在一個比較迫切的問題是:面對大眾化,我們的高等教育應該怎樣發展呢?如果還是僅以過去精英型的教育方法對待,顯然不太適合。臺灣一位心理學教授說:從生理學的統計數據看,只有16%的人適合大學教育。現在看來,更準確的表述是16%的人適合精英型的大學教育,成長為研究型、學科型人才。用這個標準來看,大眾化階段,我們很多大學錄取的人才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精英檔次的人才,這些人有不同於精英型人才的特點,我們必須建立針對他們的培養方式、培養目標和評價標準,簡而言之,即一個不同於精英型教育的教育模式。

教育周刊:但現實中很多家長和學生期待著精英型教育,非精英模式會不會為大眾化打上「低檔」的標識?

江小明:會有這種誤解的存在。要消除誤解,就需要在理論和實踐效果上尋找支撐。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論」中提到人有語言、邏輯數學、音樂、空間、身體運動、人際、自我認識等7種智能,但精英教育在錄取人才的考試中只對人的語言和邏輯數學智能進行考查,這使得在這兩種智能上不突出,但在其他5種智能上較強的學生無法進入精英型的大學。那麼這些接受了非精英型教育的人就不能成為社會精英了嗎?在我所在的北京聯合大學,有很多學生畢業幾年後成為了中小企業的老闆,很有成就。一位重點大學的教授還這樣說過:「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公司是聯大的學生當了老闆,名牌大學的學生卻成了僱員。」還有幾年前我們曾探討過的「第十名現象」,為什麼班上排第十名的學生往往會在社會上的作為更大?我的認識是,這些學生雖然在語言、邏輯數學智能上不超群,但是人際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比較強,他們會合作,協調能力強,依靠這些智能,他照樣可以發展成為社會的精英。

我們還要這樣看,精英型教育培養的是研究型人才,這些人才對社會的發展雖然重要,但社會對其的需要仍是少量的。我們的社會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七種智能都是人的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需的智能,這種情形下,對於教育而言,我們建立的模式和我們判斷人才的標準,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我們不能用過去那種絕對的「標杆」來篩選人才,這種選拔方式只適用於精英型教育。

教育周刊:那麼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什麼是理想的評價人才的標準?

江小明:我們可以借鑑工業界的質量評價標準,質量標準可以分為三類,即「優秀的」、「達到預期目標的」、「服務對象滿意的」,套用到教育,我認為,「優秀的」這一標準更適合那些爭世界一流的學校的質量標準,而後兩類標準更適用於大眾化教育的學校。打個商品上的比喻,名牌商品可以視為達到優秀的標準,富裕的人可以去追求,但一般老百姓限於收入水平,追求的是性能價格比滿意的商品。以此類推,如果我們大眾化教育的高校在後兩類教育標準上達標,我們也是培養出了質量合格的人才。比如北京聯合大學,是一個很典型的承擔大眾化教育的高校,招來的學生在傳統考試中相對不算高分,如果我們還用精英型教育的那一套要求他們,要求他們都考研究生,整天講系統理論,他們肯定不接受,但是如果你教授應用性強的知識與技術,講怎麼策劃,怎麼在運作與操作層面上做工作,他就感興趣,就能做得很好,等畢業到了社會上,工作單位對他很滿意,他本人也會有成就感,這就是質量合格。

這類人才的預期目標不是去做學術,搞研究,而是今後能在社會的實際崗位上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因此,大眾化教育的學校對他們培養的預期目標,不是將其培養成像從精英型學校出來的學生,而應該有自己的培養目標,即應用型、實用型的人才。

教育周刊:您剛才提到我們要建立一個不同於精英型教育的模式以適應大眾化,請具體談談。

江小明:潘懋元教授在他的論文「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中,在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分類法》的分類時談到,高等教育有第5級和第6級教育,第5級包括專科、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教育,第6級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第5級又分5A和5B,5A包括5A1(研究型)和5A2(應用型),學制一般為4年;5B(實用型)學制一般為2 3年,對應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

我認為,對於高等教育大眾化而言,5A1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一類型是我國原來就有的,他們的主要作為還是為社會培養研究型、學科型的人才,他們屬於精英型的教育。實際上真正解決大眾化教育問題,具有明顯大眾化教育特徵的還是承擔5A2和5B教育的高校,他們是大眾化教育的主力。

我先談談5B,即高等職業教育。高職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很短,但近年來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由於對其的界定清晰,雖然也在發展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在極大程度上擔當起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職責,教育模式符合大眾化的特徵。

但我認為,目前我們的大眾化中還應該挖掘5A2的潛力,就是那些教學型的綜合性大學和專門學科的本科院校。這些院校現在有一種盲目攀高的趨勢,總是想著能提升層次,成為研究型的大學,但他們的基礎與條件又讓他在短期內做不到,造成學生的培養目標不清晰,畢業出來高不成,低不就,就業發生困難。國外的一些高等學校各安其位的局面為其教育搭建了很好的體系和層次。我國教育部目前也有這種意向,即除了建設高層次的研究型的一流院校,還要建設教學型、應用型的示範院校。這樣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有技術技能,既能策劃方案,又能現場指揮和操作示範,這樣的人才現在社會上極為短缺,也說明了目前我們高等教育當中出現了一個薄弱環節,這是我們大眾化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大眾化教育過程中應該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怎樣看待大眾化的高等教育?
    但從另一方面看,不同地區的高等教育結構無論是科類還是層次,在大眾化過程中都出現了較高的趨同趨勢,缺乏一定的地域特色,與區域發展的相關性逐漸降低,進而也反映出不同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結構不相適應的現象和問題。
  • 大眾化的理論什麼樣
    大眾又是聰明而挑剔的,對那些故弄玄虛、故作高深的東西,對那些不切實際、不著邊際的東西,往往會表示「不感冒」而轉頭走開。  最近10年來,中宣部每年都組織編寫通俗理論讀物「理論熱點面對面」。這個小冊子,每一問世就引起各方關注,甚為暢銷,幹部群眾爭相閱讀,多有好評,已成為推進理論大眾化通俗化的知名品牌。由此我們思考,推進理論大眾化有著什麼樣的路徑,大眾化的理論應該是什麼樣子?
  • 以「五化」推進「大眾化」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不同的形勢,具有不同的內容。當前,應科學分析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準確把握其內在規律,不斷探索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途徑。具體來說,就是以「五化」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 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普及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使人民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過程,是向人民群眾展示馬克思主義科學性、人民性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從而變為「物質力量」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以服務人民為責任,圍繞人民群眾的理論和實踐需求、利益訴求等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普及。
  • 理論大眾化的 基層探索
    浙江在線4月23日訊(俞泉雲 編輯 江於夫 王天駿)所謂理論大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被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接受並轉化為自覺行動的過程。運用通俗樸實的語言、鮮活具體的內容、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彰顯黨的創新理論的生命力、親和力、感召力,使之更好地為廣大黨員群眾所理解、接受、運用,這是新形勢下深化理論武裝的時代要求,也是寧波市鎮海區多年來探索理論大眾化的基本經驗。鎮海區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黨員、教育群眾的做法,實際上是走了一條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普及化之路。
  •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面臨的困難
    對於高等教育大眾化,我們只有把這些問題很好地弄清楚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大眾化時代,才能夠推動大眾化更好地發展。   我們知道大眾化是從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但大眾化的開端時期實際是在二戰後,那個時候還沒有大眾化的名字。二戰之前,所有的高等教育都是精英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發達國家也好,高等教育不發達國家也好,都是培養少數精英人才的教育。
  • 高等教育大眾化轉型
    原標題:高等教育大眾化轉型 經過持續的擴招,中國的高等教育規模急劇擴大,業已進入大眾化階段。可是,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依然保持著固有的單一性傾向,即熱衷於精英教育——專科要升本科,本科要搞碩士點,有了碩士點要搞博士點,有了博士點要搞博士後流動站。
  • 「大眾化」與「化大眾」怎樣實現統一
    推動和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實現科學理論的「大眾化」與「化大眾」的統一,從而發揮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功用。近日,市委講師團在京召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基地揭牌儀式暨理論研討會」。來自中央國家機關、首都高校和各區縣各工委宣傳部門負責同志和首都理論界近百位同志出席會議。
  •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如何向自媒體「借力」傳播
    【摘要】自媒體作為新媒體傳播方式,不僅在信息大眾化傳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構建全媒體化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體系,更新傳播內容及語言表達,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營造良好的傳播環境,對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 網友微博驗算π不等於3.14引關注 被批文不對題(圖)
    網友微博驗算π不等於3.14引關注 被批文不對題(圖) 而且,還引用了所謂國外教科書中的一套論證示意圖,還真把不少人看得發愣:難道π不等於3.14?這樣一個圓的外接正方形經過反覆不斷剪切折騰,最終的周長和圓非常接近,如果它的周長最後等於4,豈不是這個直徑為1的圓的周長就是接近4?那麼根據圓周長公式,π不就等於4了嗎?該網友在用這個詭辯式的證明當中,還大義凌然地戴上了「年輕人要學會質疑」的帽子,一時也迷惑了不少人。
  • 成舍我大眾化新聞思想的問題意識
    成舍我曾考察西方報業,雖深受這種大眾化新聞思想的影響,但他所標舉的大眾化,「與資本主義國家報紙的大眾化,確實有絕對的差異」[1]100。在成舍我看來,「報紙大眾化,已被許多資本主義者,利用做了種種的罪惡。他們錯將個人的利益,超過了大眾的利益,所以他們的大眾化,只是使報館變成一個私人牟利的機關,而我們的大眾化,卻要準備為大眾福利而奮鬥,我們要使報館變成一個不具形式的大眾樂園,和大眾學校。
  • 大學教育模式:「精英化」還是「大眾化」?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有人提出我國大學教育模式應從先前的「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對於此種「轉向論」,我認為頗有值得商榷之處。  首先,這種提法不科學。 「精英化」教育和「大眾化」教育並非相互對應的術語。精英對應平民,而大眾對應小眾;至於什麼是「精英化」教育、「大眾化」教育,則更難定義。
  • 蔣淮:高等教育大眾化對大學的預言與預警
    前 言  國家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但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將使大學發生什麼變化,民辦高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中如何加快自身的變革,有效地降低和化解風險,國內對上述問題的探討與研究並不深入。藉此機會,我做個發言,不妥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和專家指正。
  • 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大眾化普及化
    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大眾化普及化 2010-10-21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報上海10月20日訊(記者董少校)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進一步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育部今天在上海召開高校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大眾化、普及化工作經驗交流會。
  • 江蘇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向「普及化」
    意味著江蘇正從高等教育「大眾化」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十一五』期末,江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40%,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15年左右達到50%,基本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
  • 腦筋急轉彎:十加十不等於二十,等於什麼?魚和熊掌怎麼能兼得?
    腦筋急轉彎是一種娛樂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大眾化的文字遊戲。下面小編準備了10則有趣又強腦的腦筋急轉彎供大家學習之用,一起來玩一玩吧。腦筋急轉彎開始:1、十八點四 (打一字) 2、有一種布很長很寬很好看,就是沒有人用它來做衣服也不可能作成衣服,為什麼?
  • 知識付費的難題:仍不夠大眾化!
    02大眾化的難題當它向更廣泛的人群擴展時,則還要突破更多的難關。以現在網際網路上知識產品發展的狀況看,難關之一可能是,現有的知識產品仍不夠大眾化。更麻煩的是,我們還不知道如何大眾化。在人類社會中,知識一直是最高深的,知識相關的產品比如圖書、學校也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姿態。
  • 高等教育大眾化不能以粗糙化為代價
    當下,高等教育質量下降,讀書難以學到真本事,就業十分困難,「讀書無用論」沉渣泛起,這樣的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值得炫耀,更不宜詮釋成人力資源強國。教育部對外展示2020年入學率達到40%的高等教育發展前景之後,更要埋頭為教育發展多做點實事。  7月29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發布。
  • 推進科學理論大眾化通俗化
    我們要傳播好馬克思主義,不能照本宣科、尋章摘句,要大眾化、通俗化。這一重要論述,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努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通俗化指明了方向。  實際上,理論和群眾之間存在一定距離,需要通過大眾化通俗化工作去搭建理論與群眾之間的橋梁,去拉近這個距離,打通理論宣傳宣講「最後一公裡」。
  • 用「大眾話」推進創新理論大眾化
    ■王 兵習主席指出:「我們要傳播好馬克思主義,不能照本宣科、尋章摘句,要大眾化、通俗化。」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打通理論武裝「最後一公裡」,是各級應該深入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