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周刊:江教授,您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與研究,在您看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江小明:歐美的經驗已有證明,當高等教育的毛入率在15%―50%時為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50%以上則稱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階段。中國在2003年已達到了17%,說明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北京和上海等地達到了50%以上,已進入了普及化階段。
現在一個比較迫切的問題是:面對大眾化,我們的高等教育應該怎樣發展呢?如果還是僅以過去精英型的教育方法對待,顯然不太適合。臺灣一位心理學教授說:從生理學的統計數據看,只有16%的人適合大學教育。現在看來,更準確的表述是16%的人適合精英型的大學教育,成長為研究型、學科型人才。用這個標準來看,大眾化階段,我們很多大學錄取的人才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精英檔次的人才,這些人有不同於精英型人才的特點,我們必須建立針對他們的培養方式、培養目標和評價標準,簡而言之,即一個不同於精英型教育的教育模式。
教育周刊:但現實中很多家長和學生期待著精英型教育,非精英模式會不會為大眾化打上「低檔」的標識?
江小明:會有這種誤解的存在。要消除誤解,就需要在理論和實踐效果上尋找支撐。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論」中提到人有語言、邏輯數學、音樂、空間、身體運動、人際、自我認識等7種智能,但精英教育在錄取人才的考試中只對人的語言和邏輯數學智能進行考查,這使得在這兩種智能上不突出,但在其他5種智能上較強的學生無法進入精英型的大學。那麼這些接受了非精英型教育的人就不能成為社會精英了嗎?在我所在的北京聯合大學,有很多學生畢業幾年後成為了中小企業的老闆,很有成就。一位重點大學的教授還這樣說過:「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公司是聯大的學生當了老闆,名牌大學的學生卻成了僱員。」還有幾年前我們曾探討過的「第十名現象」,為什麼班上排第十名的學生往往會在社會上的作為更大?我的認識是,這些學生雖然在語言、邏輯數學智能上不超群,但是人際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比較強,他們會合作,協調能力強,依靠這些智能,他照樣可以發展成為社會的精英。
我們還要這樣看,精英型教育培養的是研究型人才,這些人才對社會的發展雖然重要,但社會對其的需要仍是少量的。我們的社會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七種智能都是人的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需的智能,這種情形下,對於教育而言,我們建立的模式和我們判斷人才的標準,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我們不能用過去那種絕對的「標杆」來篩選人才,這種選拔方式只適用於精英型教育。
教育周刊:那麼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什麼是理想的評價人才的標準?
江小明:我們可以借鑑工業界的質量評價標準,質量標準可以分為三類,即「優秀的」、「達到預期目標的」、「服務對象滿意的」,套用到教育,我認為,「優秀的」這一標準更適合那些爭世界一流的學校的質量標準,而後兩類標準更適用於大眾化教育的學校。打個商品上的比喻,名牌商品可以視為達到優秀的標準,富裕的人可以去追求,但一般老百姓限於收入水平,追求的是性能價格比滿意的商品。以此類推,如果我們大眾化教育的高校在後兩類教育標準上達標,我們也是培養出了質量合格的人才。比如北京聯合大學,是一個很典型的承擔大眾化教育的高校,招來的學生在傳統考試中相對不算高分,如果我們還用精英型教育的那一套要求他們,要求他們都考研究生,整天講系統理論,他們肯定不接受,但是如果你教授應用性強的知識與技術,講怎麼策劃,怎麼在運作與操作層面上做工作,他就感興趣,就能做得很好,等畢業到了社會上,工作單位對他很滿意,他本人也會有成就感,這就是質量合格。
這類人才的預期目標不是去做學術,搞研究,而是今後能在社會的實際崗位上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因此,大眾化教育的學校對他們培養的預期目標,不是將其培養成像從精英型學校出來的學生,而應該有自己的培養目標,即應用型、實用型的人才。
教育周刊:您剛才提到我們要建立一個不同於精英型教育的模式以適應大眾化,請具體談談。
江小明:潘懋元教授在他的論文「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中,在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分類法》的分類時談到,高等教育有第5級和第6級教育,第5級包括專科、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教育,第6級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第5級又分5A和5B,5A包括5A1(研究型)和5A2(應用型),學制一般為4年;5B(實用型)學制一般為2 3年,對應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
我認為,對於高等教育大眾化而言,5A1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一類型是我國原來就有的,他們的主要作為還是為社會培養研究型、學科型的人才,他們屬於精英型的教育。實際上真正解決大眾化教育問題,具有明顯大眾化教育特徵的還是承擔5A2和5B教育的高校,他們是大眾化教育的主力。
我先談談5B,即高等職業教育。高職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很短,但近年來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由於對其的界定清晰,雖然也在發展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在極大程度上擔當起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職責,教育模式符合大眾化的特徵。
但我認為,目前我們的大眾化中還應該挖掘5A2的潛力,就是那些教學型的綜合性大學和專門學科的本科院校。這些院校現在有一種盲目攀高的趨勢,總是想著能提升層次,成為研究型的大學,但他們的基礎與條件又讓他在短期內做不到,造成學生的培養目標不清晰,畢業出來高不成,低不就,就業發生困難。國外的一些高等學校各安其位的局面為其教育搭建了很好的體系和層次。我國教育部目前也有這種意向,即除了建設高層次的研究型的一流院校,還要建設教學型、應用型的示範院校。這樣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有技術技能,既能策劃方案,又能現場指揮和操作示範,這樣的人才現在社會上極為短缺,也說明了目前我們高等教育當中出現了一個薄弱環節,這是我們大眾化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大眾化教育過程中應該思考和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