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4月23日訊(俞泉雲 編輯 江於夫 王天駿)所謂理論大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被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接受並轉化為自覺行動的過程。運用通俗樸實的語言、鮮活具體的內容、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彰顯黨的創新理論的生命力、親和力、感召力,使之更好地為廣大黨員群眾所理解、接受、運用,這是新形勢下深化理論武裝的時代要求,也是寧波市鎮海區多年來探索理論大眾化的基本經驗。鎮海區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黨員、教育群眾的做法,實際上是走了一條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普及化之路。
以理論通俗化推進理論大眾化
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不斷增強,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變、多樣特點日益明顯。理論工作面對這樣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化,如何既要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又要不斷增強科學理論的吸引力、凝聚力;既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廣泛傾聽不同的聲音,又要在多元中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把握方向,引領整合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思想意識,使科學理論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是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基層理論宣傳工作的新課題。
架起科學理論與人民大眾的橋梁,實現科學理論的大眾化,是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理論需求、發揮理論指導實踐作用的必然要求。鎮海區組建了多支基層宣講隊伍,包括以領導幹部為主的「初心」宣講團、以高校老師為主的專業宣講團和以基層幹部群眾為主的「紅書包」宣講團。不同的宣講隊伍面向不同的人群,以講解、演示等方式將理論送往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學校。基層黨校數十年如一日,在黨員培訓、支部學習、村民講堂等活動中播撒理論的種子。街道、社區幹部帶頭上黨課,精心準備內容,提高黨員群眾對理論學習的重視。村委會、僑臺聯等群眾組織各顯神通,通過各自的渠道,結合地域文化、地方特色講好理論。
實現理論大眾化,離不開理論的通俗化。這就要求在理論宣講工作中要改進文風,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其真正為群眾所喜聞樂見。駱駝街道黨工委書記借著《遺夢駱駝橋》新書發布,為黨員群眾上課,從寧波商幫疏通水道、造福桑梓的故事,講到當下生態文明建設和「五水共治」工作,引起了聽眾的興致。沒有用抽象的概念演繹和繁瑣的邏輯論證,而是把嚴肅的理論話題用通俗清新、富有哲理的語言娓娓道來,用群眾身邊鮮活的事例和翔實的數據去說話,達到了理論宣傳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通過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深入解讀,對各方面實際工作進展和成效的交待,對解決問題的前景展望,使群眾增強對黨和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駱駝街道棚改工作任務很重,一些群眾起初有疑慮。區、街道通過帶老住戶逛新城、看新家、算拆遷帳,實實在在打消了這些疑慮,推動了棚改工作的進行。
著力解決理論武裝「接地氣」問題。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普及化,就要適應群眾認知特點,重視方法手段創新,探索運用基層幹部群眾喜聞樂見的載體形式,讓黨的創新理論有實感、有溫度、接地氣。鎮海區委宣傳部舉辦「雄鎮先鋒」學習運動會,融合理論知識競賽和短劇創作、即興演講、趣味運動等多種形式,營造了愉悅的學習氛圍,把幹部群眾學習理論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澥浦鎮十七房村挖掘村民原有的農民畫傳統,以文化禮堂為陣地,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傳播理論,讓村民在創作、欣賞過程中提高認識。
推進理論大眾化要注重方式創新
推進理論大眾化,讓科學理論在實踐中綻放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說到底就是要解決好理論「化」大眾的「最後一公裡」問題,拉近科學理論同實踐、同基層、同群眾的距離,使之成為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遵循,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鎮海區推進理論大眾化的探索實踐,給予我們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理論宣傳諸多有益的啟示。
推進理論大眾化,要結合群眾身邊的人和事。實現理論大眾化,首要的就是要緊緊抓住與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解疑釋惑。一個不能回應人民群眾實踐需求的理論,一個不能解答人民群眾思想關切的理論,是不可能冠之以「科學」之名的。理論宣講工作的重點在基層,基層宣講工作的受眾是普通群眾,相對於抽象的理論問題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身邊的問題,是與自身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把這些問題在理論上講清楚了,人民群眾就會減少一些困惑和疑慮,增添一份理性和信心。
推進理論大眾化,要把理論宣傳融入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的過程之中。實現理論大眾化,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要引導群眾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基層理論宣講工作最忌諱從理論到理論,因為群眾最關心的是理論的應用,是問題的解決。科學理論要為廣大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所接受,真正入耳、入腦、入心,最終還在於解決問題的實際成效。
推進理論大眾化,要求努力探索創新理論傳播方式。注重方式方法創新,採取通俗化講解、網絡化傳播特別是移動傳播等方法途徑,有效增強理論武裝效果。鎮海的經驗告訴我們,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普及化,就要適應群眾認知特點,重視方法手段創新,探索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載體形式,讓黨的創新理論有實感、有溫度、接地氣。理論與群眾「零距離」,就能進一步凸顯其鮮明的百姓視角、百姓立場、百姓話語、百姓情懷。
【作者為寧波市鎮海區委常委、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