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元節馬上就要到了,相信不少地方的馬路上,又多了一些燒紙錢和元寶的人。「鬼節」一詞成了中元節的代名詞。那麼這個節日究竟是怎樣來的?又有哪些習俗呢?
中元節的由來
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三個「元」節,分別是上元節,中元和下元節。
這三個節日,來自於三位道教最早遵奉的神明,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這三位又合稱「三官大帝」。而這三個節日,是根據三位天官老爺的生辰來定的。
所謂「上元」,就是現在的正月十五。流傳到今日,一般老百姓的慶祝方式就是吃湯圓看晚會,其實在古代,這屬於天官的生辰,是要舉辦祈福儀式,請天官賜福的。
第二個就是中元節,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鬼節,那就是地官的生辰。這一天是為了度亡解冤,願亡靈升天得度。
第三個是下元節是指十月十五,是水官的生辰,這一天給祈福可以解除厄運。
我們今天的中元節過成了對死去的先人表示懷念的「鬼節」,這段歷史,要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梁武帝是為及其信服佛教的皇帝,並且出家人必須吃素的這條清規戒律,也是源於他。可見他對佛教信仰十分虔誠。他將每年的七月十五,定為「盂蘭盆會」,隨後,這一習俗在民間傳開。
而「盂蘭盆」這個名字,有超度亡靈的意思。傳說有個叫目連的佛教中人,其母生前作惡多端,死後自然要受到地獄的百般折磨。目連是個孝子,不忍母親死後仍然要受苦,就把自己所有的功德,藉助眾佛的力量傾注於盂蘭盆中。七月十五日這天做法,讓母親免受地獄折磨,得以解脫。
於是這一天,就成了超度亡靈的忌日。不少地方要在河裡放河燈,寄託哀思,超度亡人。其實中元節不僅僅是鬼節,更是和除夕,重陽,清明一樣是中國的傳統祭祀祖先的重大節日。
無論是道教的三大節日,還是從西方傳來的盂蘭盆節,因緣際會相逢在中華大地上,又經過了數千年的時間,已經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我們應該說,中元節不單單是一個節日,而是很多節日和習俗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中元節有哪些講究呢
中元節既然被叫成「鬼節」,那麼過法自然和祭拜有關係。這一天的習俗有不少,而且我們中華大地幅員遼闊,文化背景深厚,各地的習俗也不一而同。但無外乎都是燒紙,放河燈紙船一類的活動。這一類的活動太多,我們簡單挑幾個來說。
1.燒紙
一般民間風俗裡認為紙在陰間就是錢,於是燒紙就變成了給亡故的長輩親人送去錢,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的日子過得好一些。燒紙的地方有十字路口,也有去上墳的。但無論是在哪裡燒紙,一般都認為要留幾張給過路的孤魂野鬼,讓它們行個方便,不要打劫了寄給亡故之人的錢財。曾見不少人在馬路上燒紙的時候畫個圈圈,圈圈裡面燒一大堆,圈圈外面放幾張,就是這個用意。
不過,現在都提倡不要燒紙,一是為了環境衛生,二是為了消除火災隱患。如果真的要燒,也一定要再三確認一個火星子也不沒有了才能走哦。
2.往海裡放小木船
據說從前山東沿海地區的漁民,會用木板做成小船,然後把衣物,食品,鞋襪等東西放在小木板船上,船頭還會點一隻蠟燭,然後找成年男子把小船推入海中。所謂靠海吃海,農民種地,所以七月十五有在農田裡祭祀和祈福的習俗,那麼漁民的土地就是大海。不過這些東西可能不是給死去的親友,而是供奉海裡的神明和孤魂野鬼。
3.往野地裡撒飯
據說是浙江某些地方的習俗。如果中元節剛好下大雨,那麼就是水稻豐收之吉兆,於是晚上的時候,農民會一邊敲鑼一邊把飯灑在野地裡,稱之為「施食」。這也是佛教用語,源於《佛說盂蘭盆經》,意思是給餓鬼道眾生布施。
4.放河燈
放河燈,又叫放荷燈,大概是因為那些小河燈漂浮在水上宛若荷花。放河燈有好幾種說法,其中一種是為了普渡落水的鬼魂。因為水鬼在水中,大多不是自然死亡,這種鬼魂十分可憐,如不得輪迴不得脫生,但河燈一放,它們便可以依附其上,隨著隨流進入陰曹地府,獲得託生的機會。
除了我們,還有哪些國家在過中元節?
第一個當屬日本,隋唐時期盂蘭盆節和伴隨著其他中華文化,傳入日本。這個節日至今在日本仍然是十分重要的。這個節日僅次於元旦,而且每年都會放假一周左右,各大商場也趁機促銷。活動上,除了祭祀祖先和掃墓,他們還會聚在一起跳一種叫「盆踴」的舞蹈,還有很多人會穿上傳統服飾。
還有朝鮮,這一日被稱為「百中節」。其活動也是祭祀祖先,祭拜亡靈,但最重要的一項是慶祝豐收。
還有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都會有保有過中元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