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年間,日本對我國人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數人因此家破人亡、顛沛流離。面對日軍的侵襲和破壞,無數失去親人、失去家園的百姓拿起了抗日的武器,抵抗日本人的侵略。但是也有不少人苟且偷生,為了貪圖一時之快,甘心當日本人的走狗,殘害自己的血肉同胞,這部分人也著實令人厭惡和憤恨。
在當時的中國,名人效應盛行,有名氣的大人物往往都在社會社會上有些舉足輕重的地位,對百姓有些非同一般的號召力,所以對這些人的投靠,日本人十分的歡迎。因為他們要想佔有中國,讓中國人心甘情願地被他們徵服,為他們效力,離不開這些名人對百姓們進行鼓吹。
但是,有名氣的人一般都有非同一般的氣節和愛國的忠心和熱情,所以當時的名人都拒絕當日本人的走狗,拒絕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自己賣國的名聲。他們其中一部分人不堪其擾,選擇逃避解決問題,不為日本人賣命,一部分人選擇以筆桿子為武器,用文字支持抗日,鼓舞中華兒女的抗日熱情。
而我們所熟識的一代國學大師陳寅恪便是這些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日本侵略中國之初,陳寅恪的父親就表示了自己對日本人的憤怒之情,更不惜以絕食表達自己的立場,可惜不久之後他便離世了。陳老在處理完父親的喪事之後,本打算遠渡重洋去英國教書,可是途徑日本是因為二戰的全面爆發,無奈滯留在了香港教書。然而更糟糕的是日本人隨後又攻入了香港,但是此時陳寅恪眼睛出了問題,再加上他已經厭倦了逃亡,便讓自己的家人出逃外地,尋求庇身之所,自己就在了香港。
不久之後,日本人便開始了搜刮香港居民財產的步伐。當他們搜到陳老家中的時候,看到院中與其他人慌亂求饒不同的,鎮定從容的老人時,心中不免好奇。於是一個日本軍官便用蹩口的中文問他他是誰,陳寅恪作為一個研究語言文化的學者,日文對他來說自然不是難事,於是他便用一口流利的東京口音的日語將當時院中的日本人都痛罵了一頓。
日本人被罵雖然不爽,但是聽到他的東京口音又覺得他可能是某個德高望重的人,再加上其中一個軍官是陳寅恪的校友,憑著日本人的長幼順序,便不敢輕舉妄動,倉促地離開了陳寅恪的小院,並向上級表明了陳老的身份。自此之後,陳老便安心就在了香港教書,並且拒絕了日本人多次高薪邀請,安心當一個普通的教書匠,直到後來他不堪其擾,跑去了廣西教學。
陳寅恪面對日本人的冷靜沉著,面對日本人給出的誘惑仍能堅持本心,堅持國家大義的精神著實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