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華社記者發表了一篇名為《故宮旁寺廟變會所,可坐龍椅》的高調文章,將傳說中的「智珠寺」再次推上了批鬥的風口浪尖。幾天後,一篇《智珠寺憑啥不能開高檔餐廳》的文章又橫空出世,力撐智珠寺的文物保護和開放利用方式,並對其建築修繕給予極高評價。
高門緊鎖、能坐龍椅、天價法餐、高檔會所?文保典範、聯合國獲獎、智慧經營、對外開放?——到底哪個才是智珠寺的真相?
無圖無真相!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全文由清華大學博士、北京工業大學老師張帆供稿,帶大家走進智珠寺的歷史與今天,相信澎湃讀者讀完自有判斷。
一、緣起我國的文物保護法中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16字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但幾十年來的文保工作中,一直存在片面強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對於「合理利用」則缺乏必要的考慮,導致許多文保單位經過保護、修繕之後的使用功能單調(博物館、展示館),與現代生活無關,展示內容缺乏吸引力,漸漸便無人問津,其保護、修繕、管理經費長期依賴向上級主管部門「等、靠、要」,真正做到保護與展示雙贏、經濟上自負盈虧的「合理利用」者寥寥無幾,優秀案例乏善可陳。
荷蘭馬斯垂克的「天堂書店」相比之下,歐洲文物古蹟「活化」、「再利用」的例子則顯得靈活多樣,荷蘭馬斯垂克的「天堂書店」就是其中之一。書店前身是擁有800年歷史的多米尼加教堂,由荷蘭建築師莫克斯與基洛德共同修繕、改造設計完成。整個書店將現代元素與哥德式建築風格相結合,而教堂莊嚴凝重的氛圍與書局的主題氣氛不謀而合,不僅保持了多米尼加教堂的歷史古貌,也給現代人帶來了一個恬靜的購物休憩場所。書店裡有一個三層樓高的黑色鋼製書架,它從地面一直延伸到教堂頂部的石拱處,通過梯子或書架旁的樓梯可上到最高層。站在上面俯視教堂四周,讀者便會有種坐擁書城的感覺。
比利時漫畫博物館比利時漫畫博物館位於布魯塞爾商業區,前身是一家百貨商店。這個由維克多·霍塔於1906年設計的金碧輝煌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的購物商場在當時費了工匠很大的力氣。但好景不長,隨著城市、商業的不斷發展,這座建築也漸漸人去樓空,甚至曾經面臨拆毀的境地。1989年該建築被完整地保護並改造為比利時漫畫博物館,目前作為獨特的「國家名片」是展示比利時漫畫魅力的最佳去處,每天吸引著比利時國內外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來這裡尋找童趣。
對比歐洲的文物建築保護和利用,在管理、操作層面上要麼死板地執行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要麼缺乏對實際情況及未來運營的切實考慮,保護工作流於表面和形式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人認為中、歐文物建築在利用方式、與現代生活結合等層面的差異與建築結構、材料、尺度甚至建築觀的不同密不可分,筆者亦不否定。但是否因為我們的文物建築主要採用木結構梁柱體系、強調水平延展而非垂直高聳、重視群體組合而非單體彰顯等特徵,在其「合理利用」方面便應該如此「固步自封」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多年來筆者一直在尋找,直到今年在智珠寺修繕及利用項目中方覓得答案。
二、始建年代闢謬:智珠寺建於乾隆十四年至三十九年關於智珠寺的始建年代,坊間大都以訛傳訛,認為其「建於明成祖永樂七年,曾作為皇家御用印經廠」。本人在拙文《嵩祝寺測繪及始建年代研究》(《古建園林技術》,2008年第4期,P22)曾對此進行過考證。乾隆京城全圖(見圖01)中嵩祝寺西側建築格局較為凌亂,尚無具有一定規模的多重合院建築群出現,可見智珠寺此時尚未建造。最早提及智珠寺的文獻是乾隆三十九年《欽定日下舊聞考》,由此可初步認為智珠寺應建造於乾隆京城全圖完成之後至乾隆三十九年之間。關於乾隆京城全圖的完成時間,有學者曾經做過專門的考證,認為其自乾隆十四、五年起,陸續繪製,當在乾隆二十六年以前全部完成。由此, 智珠寺的建造應在乾隆十四年至三十九年之間,具體建造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
此外需要再次指明是智珠寺與明代番、漢經廠的關係。通過對清代奏效檔的研究,筆者同樣在拙文《嵩祝寺測繪及始建年代研究》中考證出「真正建在番、漢經廠舊址的唯有法淵寺」(2008年第4期,P23)的結論,《法淵寺碑記》等文獻中所載嵩祝、智珠、法淵三寺「皆前明經廠舊址」的描述不夠精確。
圖01:「加摹乾隆京城全圖」中,智珠寺尚未出現,最早提及智珠寺的文獻是乾隆三十九年《欽定日下舊聞考》,由此可初步認為智珠寺應建造於乾隆京城全圖完成之後至乾隆三十九年之間。關於乾隆京城全圖的完成時間,有學者曾經做過專門的考證,認為其自乾隆十四、五年起,陸續繪製,當在乾隆二十六年以前全部完成。 三、智珠寺平面格局之演變:乾隆—民國—修繕前—修繕後 圖02:「民國測繪圖」——嵩祝、智珠、法淵三寺平面合圖(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提供)。民國二十年十一月十五日國立北平研究院測繪。圖03:根據「民國測繪圖」(嵩祝、智珠、法淵三寺平面合圖)改繪CAAD矢量線條圖。圖中顏色區域為筆者2007-2008年測繪的嵩祝寺建築群。圖中左側即為智珠寺。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完整的四進院落格局,位於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悲殿、長壽殿和後殿,鍾、鼓樓和東西配殿、群房、住房一應俱全,是典型的清代北京佛教寺廟建築之布局。 圖04:嵩祝、智珠寺建築群鳥瞰(來源:網際網路,拍攝時間:2002年)。右圖為修繕前平面,根據上圖04繪製,可清晰地從屋頂辨別原有歷史建築和改建、加建建築;左圖為2012年修繕後的平面功能示意圖,根據上圖05和筆者親赴現場兩次調研的照片繪製,可見智珠寺原有的歷史建築絕大多數的功能置換為展陳,且免費對公眾開放,用作餐廳和酒店客房的則大多為加建、改建建築。
毫無疑問,在保護利用方案制定的整體策略上是符合文物管理的相關規定的。
四、智珠寺歷史建築修繕細節品鑑及評價2013年05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在京揭曉。北京智珠寺古建築群榮獲該項大獎,成為2012年度中國地區唯一榮獲此獎項的保護項目。項目評委會給智珠寺的獲獎評語寫道:「智珠寺,這座公元17世紀晚期北京的宏偉寺廟建築群,經全面修繕,愈發顯示出其豐富的歷史積澱,令世人傳頌景仰。修繕前,院內古建破敗不堪,淹沒在與其格格不入的新建築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由私人部門發起的浩大工程始終堅持尊重古建本身各方面的歷史價值與建築成就。參與其中的工匠和畫師以其專業技能高質量地完成了180塊木製彩繪天花板的修復工作。如今,修繕後的寺廟建築群以全新面貌回歸公眾視野,並有了一項新功能,就是舉辦各類文化盛事和活動。」
以下展示智珠寺文物建築修繕的局部和細節,照片均為筆者現場拍攝,圖片來源不再贅述。
圖07:由加建建築改造成的西餐廳,對外開放,成為皇城內充滿文化氣息的絕佳去處。綜上所述,智珠寺歷史建築的保護修繕完全符合國內外主流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修繕工程精益求精,修繕後的利用採用多功能複合方式(藝術展陳、餐飲、酒店、會議等),在全面保護智珠寺歷史建築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文物價值,切實有效地經營管理,其文化和經濟效益顯著,知名度高,在此基礎上同時堅守大部分空間對普通公眾開放更顯得難能可貴。筆者認為,智珠寺是目前北京文物建築「合理利用」的最佳典範,不失為我國文物建築保護利用雙贏的優秀榜樣,在保護原則、修繕技術、利用策略、管理模式等方面皆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
作者簡介:張帆,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北京工業大學世界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北京歷史建築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舊城吃喝玩樂地圖授權刊發,原題《「高檔會所」還是文物修繕典範?——探秘北京智珠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