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兒童哲學是一種發源於歐洲國家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旨在從小培養孩子以邏輯為基礎的思考習慣,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協和教育集團旗下的海富金太陽幼兒園,是最早一批引入兒童哲學課的幼兒園,培養出了許多「小蘇格拉底」。此次,外灘君採訪了Stephen園長和Cindy老師,與我們分享如何讓孩子具備批判式,創新式,關愛式與合作式這四種成長關鍵思維。
文丨周瀅瀅 編輯丨張凌鋒
哲學課在國內中小學教育中很少見,但在歐美地區可不是稀罕事,盛產哲學家的法國甚至已經把哲學課開到幼兒園去了。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老師如何跟幼兒園的孩子討論「什麼是好壞」,「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愛」這樣的哲學問題?這麼小的孩子真的能上哲學課嗎?
可是在國際教育圈,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簡稱P4C) 這一發源於歐美國家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已經在全球風靡。P4C的背後,還有批判式思維、創新式思維、關愛式思維、合作式思維這4種思維培養。
協和教育集團旗下的海富金太陽幼兒園,是最早一批引入兒童哲學課的幼兒園,園長Cindy是滬上幼兒階段的P4C專家。
2013年,她第一次接觸到了P4C兒童哲學,至今已有多年關於兒童哲學的教學實踐經驗。
在海富金太陽幼兒園的牆壁上,也貼滿了這樣的問題,「你可以相信一個你不認識的人嗎?」「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握未來呢?」「為了生活得更好而傷害動物,這樣是對的嗎?」
而這些正是兒童哲學課上會討論到的話題。走廊上也是孩子們的哲學塗鴉和思維導圖,彷佛到處是智慧的「小蘇格拉底」。
在園長Cindy看來,與其說「兒童哲學」是一門課,不如說是一種可以貫穿在幼兒課程中的理念和教學方法。
它並非帶著孩子們認識柏拉圖、蘇格拉底,也不是去探究深奧的哲學命題,而是從小培養以邏輯為基礎的思考習慣,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那麼,P4C兒童哲學,究竟如何構建一種邏輯思考能力?可供討論的哲學話題是什麼?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有哪些注意的問題?
帶著疑問,外灘君採訪了Cindy和同樣擁有多年兒童哲學教育經驗的海富東方幼兒園園長Stephen Walshe,請他們結合實際教學,帶我們一窺P4C兒童哲學探究活動的奧秘。
不可提前預設的課堂內容
對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來說,他需要一個有趣的媒介,幫助它介入思考。兒童哲學課堂上的「刺激物」,正是這樣的媒介。
所以,課堂開始前,老師往往會出示一個繪本故事,一段視頻,一條新聞等作為「刺激物」,從這些故事和視頻出發,老師會引導孩子們思考,投票對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進一步討論。
外灘君親歷的這堂兒童哲學課上,小朋友們正在對一段日本校園視頻展開討論。
視頻的內容是,一個表演跳馬的日本小男孩,一連幾次都沒能躍過去。
在眾多目光的注視下,他沮喪地抹起了眼淚。這時候一群小學生在他身邊圍成一圈,在大家的加油聲中,小男孩一躍而過!
觀看了兩遍視頻後,老師請孩子們閉上眼睛回憶,故事裡都發生了什麼?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自己有什麼想法?
孩子們以小組的形式,提出想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孩子們居然提出了這樣一些在成人看來都「很有內涵」的問題:「怎樣才能堅持做一件困難的事情?」「為什麼小夥伴加油之後,他就能跳過去了?」「小男孩一直努力,可還是失敗怎怎麼辦?」
接下來,老師對這些問題進行匯投票,由孩子們選出了最想要探討的問題。
孩子們共同選出想要探討的問題
因此,兒童哲學課的討論問題,往往沒有辦法提前預設。老師可以大概判斷孩子們會對哪些問題感興趣,但是課堂內容,只能隨著孩子們的討論一點點生成。
Cindy舉例說,有一次,計劃以一場電影內容作為討論話題,沒想到孩子們看完電影回來,感受最深的並非電影內容,而是對電影院裡黑暗環境的恐懼。
老師立刻意識到,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黑暗以及對黑暗的恐懼,才是他們最關注的。
從這一洞察出發,老師擱置了原本要討論的話題,轉而設置了一個「感受黑暗」的活動,一起討論「為什麼黑暗會讓我害怕?」「這個世界如果沒有黑夜,只有白天好不好?」「如果必須要面對黑暗,我們該怎麼辦?」並將思考過程手繪出來。
在兒童哲學課堂上,這樣的「不可預見性」還有很多。比如,一本關於勇氣的繪本,孩子感興趣的點可能根本不在勇氣,而在故事中的親情,爸爸媽媽的愛,朋友的友誼等等。
不過,在Cindy看來,生活中的任何細節,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都是最好的討論話題。
哲學思考,沒有「年齡門檻」
就好像蘇格拉底經常通過層層遞進和反問,像助產士一樣推動你的思考。
在P4C的課堂上,老師們同樣也像這樣,通過一系列反問和對話,鍛鍊學生最基礎的邏輯思考。
因此,Stephen認為,哲學教育並沒有年齡的門檻,它都是在構建每個人最底層的能力,越早開啟越有利於他的人生。
這樣的思考鍛鍊,穿插在兒童哲學課堂始終,包括一開始的熱身。採訪的當天,外灘君也參加了這樣一次熱身遊戲。
課堂熱身遊戲
只見老師拿來了一個密封的木盒,讓每個孩子搖一搖,規定集體在十個問題之內,猜出裡面是什麼。
於是,孩子們開始思考並提出「它是硬的嗎?」「它是水果嗎?」「它有皮嗎?」「它的皮能吃嗎?」
每個問題,老師都會適時地引導孩子們歸類,這是運用了「分類、假設、推理、總結」等哪一種常見的思維本領。
當孩子們做出一些判斷,比如「水果都是長在樹上的」,老師則會反問「這是真的嗎?有沒有不是這樣的情況呢?」
就這樣,一場小小的課堂熱身遊戲,讓孩子們的腦細胞活躍起來,掌握一些常見的思維本領,同時,也考驗了大家的合作能力,能否在一定的提問機會之內,集體尋找出答案。
老師通過孩子們的對話,提煉出孩子們的思考本領
接下來,孩子們在面對不同意見時的表現,更讓人感到驚訝。
在小組討論環節,需要一位組員負責配圖。可是,有兩三個孩子都想承擔畫畫的角色,怎麼辦?大家僵持不下。
這時候,老師並不幹涉,只是微笑著說:「都想畫畫怎麼辦呢?你們要想辦法解決哦。」
沒想到,孩子們居然主動提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決定由誰畫畫。就這樣,一場常見的「紛爭」,被幼兒園孩子輕鬆化解。
面對我的詫異,Cindy笑著說,「他們可不是一開始就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只是因為在兒童哲學課上,我們經常引導孩子,如何傾聽別人的想法,處理不同的意見。」
兒童哲學課,就像是一場思維碰撞,它鼓勵孩子在對話中,建立自己的思考;面對質疑,可以很從容地說出不同想法的理由,同時,也讓孩子在有規則的對話和活動中,學習如何提問、如何傾聽他人、如何參與合作等「軟實力」。
鼓勵表達,放棄「對與錯」的執念
暢所預言,大膽表達觀點,是任何討論的前提。同樣,在哲學討論課上,討論話題的哲學性和思辨性,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能讓孩子們毫無顧忌地說出內心想法。
可是,幼兒園的孩子已經學會隱藏起自己的內心想法。剛開始上兒童哲學課,他們會揣摩大人想要的是什麼,或者遵循常見的思維定勢,給出一個「安全的答案」。
比如,當老師引導孩子們討論「分享」這個話題,「是不是一定要分享?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分享?」幾乎所有孩子都表示要分享。
只有一個孩子,提出了質疑:「有些東西不能分享… …比如我的名字。」Cindy認為,這樣的回答需要倍加珍視,因為在兒童哲學課上,只有鼓勵不同的意見表達,才有越來多的孩子敢於發表真實想法。
當然,在暢所欲言的環境下,也會有讓你忍不住想要指正的「童言無忌」。這時候,更需要引導者能夠「忍耐」和「放棄說教」,而不是及時指出錯誤。
比如,一次課堂活動中,老師提供了四張照片:
在分別是一個西藏小孩,一位年輕媽媽,擁抱著的印度孩子,還有一位老爺爺,讓孩子們選一張最讓你感動的微笑。
結果,沒有一個孩子投票給微笑的老爺爺。
問孩子:「為什麼沒有一個人選老爺爺?」
回答是:「他滿臉皺紋,太醜了」「他跑不動,不能陪我玩」
老師記錄下孩子們的想法
這種情況下,老師要忍住「說教」的衝動,順著孩子們的回答提出疑問, 「老人臉上的皺紋,是他們能決定的嗎?」「老人跑不動,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
可是,如果孩子們對老人的曾經不了解,很難萌發出真正的尊重。基於此,順其自然地策劃了「記憶牆」活動,分享爺爺奶奶年輕時的照片,了解長輩們也曾過光輝燦爛的歲月,並讓孩子對人生的衰老過程,有理性的認識和思考。
Cindy 感慨:「這比憑空想出一個活動要有意思多了。畢竟,價值觀的建立,不是灌輸給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是通過隱含價值觀的哲學對話,鼓勵孩子們重新思考已有的看法。」
如何用P4C開啟親子對話?
都說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但時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孩子們的諸多提問,家長要麼答不上來,要麼覺得太幼稚懶得回答。
Stephen提醒家長,孩子在幼兒階段的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珍視,到了小學階段,他的好奇心很快就泯滅了。
那麼,如何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提問熱情?他給家長支了幾招,只要掌握一些溝通技巧,就可以讓看似「很傻」的問題,成為鍛鍊兒童思考的「助推器」。
海富東方幼兒園園長 Stephen Walshe
1、思考主動權交給孩子
這是一個五歲女兒和爸爸之間,關於「有沒有魔鬼」的對話。
女兒:「爸爸,魔鬼是真的嗎?」
爸爸:「你覺得呢?」
女兒:「我覺得它是真的。」
爸爸:「如果它是真的,為什麼看不見呢?」
女兒思考:「因為是白天?」
爸爸:「如果我們能看見它,就一定是真的嗎?」
對於女兒的每一次提問,爸爸都沒有直接給到答案,而是將問題拋還給女兒,引導她自己去思考。
在這場對話中,親子從一個看似「荒唐」問題,層層深入,並讓孩子對做出的每一個判斷,都要給出依據,確保思考問題的邏輯。
此外,多問幾個「為什麼」,也是深化思考的一個方法。
比如看電影回來孩子說:「我害怕黑,不喜歡看電影」;家長要問的是「你為什麼害怕?」而不是一味地說「你要勇敢」。這些無關痛癢的安慰,並不能打動到孩子的內心。
2、對問題背後的思考
Stephen堅信,兒童的每個問題都應該珍視,因為這些問題背後,能揭示更多的內心狀況。
有一次課上,他給孩子看了一段兒童迷路的視頻,本意是聊聊「安全」方面的話題,沒想到孩子看完視頻後的疑惑卻是「他的媽媽在哪裡?」
Stephen說,這個問題雖然沒有哲學意義,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孩子這一問題背後,其實隱藏著他的恐懼、焦慮和被拋棄的緊張。
類似這些簡單的問題,都可能與孩子的生活和內心需求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可以和孩子就其背後的心理,做進一步的討論,比如進「什麼是害怕,什麼是緊張?」
孩子們圍坐一圈進行哲學討論
3、適當的質疑和反問
「思考和胡思亂想是兩件事情,真正的思考是痛苦的,就像練習鋼琴一樣。同樣,思考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痛苦的。」
但是,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奉行鼓勵教育,孩子表達的任何想法,都會給予表揚,生怕會打擊到他的自信。其實,這會導致孩子懶得深入思考,也只受不了一丁點的質疑。
在日常生活中,不妨用兒童哲學對話的方式,對孩子的觀點進行追問和質疑,這將有助於孩子更加全面、辯證地思考問題。
尤其在這個碎片化時代,我們每天都從網絡媒體中吸收大量信息,辨別信息真偽的思辨能力,將尤其重要。
4、朋友般的親子溝通
當孩子有了自主意識,開始自主選擇朋友。家長可以和孩子聊聊,「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你的朋友?怎樣界定『朋友』個概念?我為什麼喜歡和她做朋友?」
與孩子分享自己的交友理念,像朋友般溝通,能夠幫助建立很好的親子關係。
到了青春期,家長也可以放下「早戀」的恐慌,用這種方式和孩子聊天:「你為什麼喜歡他/她? 對方最吸引你的是什麼?這個時間段你覺得什麼更重要?」通過啟發式的鼓勵,讓孩子自己思考,現在談戀愛對於我來說是不是最重要的。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Stephen相信,這句蘇格拉底名言,在今天依然有時代意義。
我們可以幫孩子將每一天每一分鐘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滴水不漏;但是,當你問一個孩子「有什麼是能讓他不計一切代價要全身心投入和付出的?」答案往往是:沒有。
如果一個孩子的人生選擇,都不是經由自己的思考審視後決定,就算努力實現了那些「別人的光榮和夢想」,他會為之欣喜嗎?」
兒童哲學,所要培養的獨立思考,正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而活,為什麼而努力,去過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
延伸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