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感受樸實善良,收穫無數感動|赫章縣可樂鄉長坪村...

2020-12-16 天眼新聞

我是赫章縣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張榮升,2020年4月11日到赫章縣可樂鄉參加駐村工作,任長坪村駐村幹部。把村民當作親人2020年4月12日陰雨綿綿,但可樂鄉長坪村梁梁組山間的空氣格外清新,山上的路急彎多、坡度大且窄,同事王老師開車經過一個又一個急彎,我的心跳也隨著車速與海拔的提升而加速。快接近山頂時,我們勉強找了一個能會車的路段把車停在路旁,然後步行到吳正德老人家中。記得初次見面時,吳大伯正在自家小房子旁邊的地裡忙活著。見我們來了,他放下手中的活,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吳大伯,我因為工作調整,現在由我同事小張接替我的幫扶工作,小張就是你新的幫扶人。」

同事向他介紹我。我微笑著站在旁邊,心裡忐忑,一邊伸出手和他握手,一邊說道,「吳大伯,您以後就叫我小張就可以了,以後我會經常來看望你們夫婦的。您記一下我的電話,有什麼困難可以打電話或者我來你家的時候跟我說,我會盡我所能幫助你們」。

吳伯伯先是驚訝,然後搓了搓手上的泥,不好意思地伸出手,說道:「我剛在地裡忙活,手裡都是泥啊。」

為了消除他的顧慮,我連忙說:「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娃娃,與泥巴打交道的時間也不短了,和泥巴還算老朋友呢。」

老人笑了笑,才放心地和我握了手,這一刻,我們打破了初次見面的生澀尷尬。

他開始坐下來給我介紹他們家的情況。

交談中我了解到他們夫婦的收入來源、吃穿住用的困難、生產生活情況等。

從他臉上始終掛著笑容,我知道,今天的初次見面是很成功的,我和吳大叔的初次見面在真誠的交談中陌生感已逐漸消除。

走訪吳正德老人做值得群眾信任的村幹部 家住可樂鄉長坪村梁梁組的吳正榮老人一直很擔心自己孫子的上戶口問題。

得知此情況後,我一邊查驗這個1999年出生的男生是否真的沒有戶口,一邊積極聯繫相關人員想辦法儘快核實並幫他孫子上戶口。

最後經過多方面多次的努力與核對後,在2020年4月將他孫子的戶口問題成功解決。

吳正榮老人是一名老黨員,他兒子、孫子在5月份的時候全部出門務工去了,家裡就他們夫妻兩人。

有一次施工隊施工挖斷了他們接山泉水的水管,他兒子很焦急地給我打電話說家裡水管斷了,父母又都上了年紀,腿腳都不方便。

我得知此事後立即驅車前往他家,半小時到達後才發現水管已經被施工隊幫忙接好了,雖然沒能幫上什麼忙,但是兩個老人還是很感激。在他們的心裡,我是一個值得信任的村幹部。

走訪退伍軍人吳正榮老人

駐村工作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彭成訓老人。4月13日,同事說要給我一個驚喜,一個拿著一把鐮刀的老人蹦蹦跳跳地出現了,他就是我最特殊的幫扶對象彭成訓老人。

他是一名聾啞人,家住可樂鄉長坪村塘邊組,離長坪村委會就一分鐘的路程,所以幾乎每一天都能遇見他來村裡面,雖然不能說話也聽不到,但是他看得見也特別想學習。

自從我教會他用手指比數字之後,他每次來村裡面都要比給我看,雖然每次都會錯幾個但絲毫不會影響他的開心。除了喜歡用手指比數字外,他還特別喜歡別人用手機給他拍照,甚至於你只是手機對著他,他也會突然變得乖巧起來。

上天雖然剝奪了他對聲音的感知,但我們可以給他目之所及的溫暖,他可是一個很可愛的老人啊!

「溫柔以待,融化族別隔閡」村裡的幫扶對象中,安啟宣是最後接納我的。去他家的路上有一段沒有硬化,下雨天的時候泥濘,一不小心就會狠狠摔一跤。

考慮到他母親年紀已大,走這種路特別不安全,於是我申請補短板資金給他修通了連戶路。知道他是做牛生意的後,我出於好心給他介紹了一個經常買牛的朋友。

通過一系列的交流後,他改變了對我的看法,去他家他會特別熱情的叫我進屋喝水。

他說他們一個寨子裡都是苗族,習慣了這一種生活模式,之前突然來一些漢族幹部走訪的確會覺得有一點不習慣,但是現在不會了,覺得我們這些走訪幹部是真心實意的想幫助他們。

走訪安啟宣之母朱顯英

我被村民的樸實善良感動「叮咚叮咚~」正在開車的我接到了楊富才的電話,我趕緊將車停在路邊打開雙閃,然後接通了他的電話。楊富才當時在廣東打工,聽到母親說想把家裡未粉刷的內牆都刷一下,但是不會測量怕買粉刷的東西買多了,於是打電話給我想請我幫忙。

由於他家家庭條件困難,他出門打工掙錢,一家人開銷下來也沒有多少結餘,我答應幫他打探一下,看有沒有什麼政府項目資金能幫助他。

後來剛趕上補短板連戶路及室內粉刷,我立刻通知他這個好消息,他知道了後也很激動和高興,馬上打電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母親。

後面施工隊進駐的時候,他們全家都非常配合工作,給施工人員準備開水,有時候還會叫施工人員一起吃飯。

對於我來說,幫助他們是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每次走訪時遇到他母親,她都會對我道謝,這讓我十分感動。駐村的日子一晃就過去半年,感受到了長坪村村民的樸實與善良,更是收穫了無數的感動。

無論是作為駐村幹部,還是教師,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我應該帶著責任、帶著問題、帶著任務、帶著情感真正深入基層、紮根基層把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實好。加強與群眾的交流,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彭妲

編輯 章虹

編審 閔捷 廖波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趕路人|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吉荷
    >  脫貧路上誰都不得偷懶  田間地頭,村頭寨尾  國家政策一路宣講  披著星星  頂著月亮  你是扶貧的趕路人  尋產業,謀發展  田地裡有花也有糧  聽,那採花姑娘山歌悠揚  貧困勞動力收入有保障  看,阿西裡西草原上的牛羊  是扶貧戰士為貧困戶種下的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丨赫章縣松林坡鄉...
    我叫楊昆,1999年我從湖北老河口應徵入伍,2018年轉業到畢節市商務局工作。2019年,我聽說局裡需要安排一名同志到赫章縣松林坡鄉,軍人骨子裡不怕苦、不服輸的韌勁促使我主動提出了下鄉申請。和家人說了這個事以後,家人極力反對。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工作中深刻體會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從江縣...
    我是從江縣下江鎮松隴小學的老師陳建妃,作為一名從貴州西部地區來的新老師,從江縣這個以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給我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神秘感。深入這裡開展扶貧工作,才開始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揭開這裡神秘的面紗。雲霧繚繞——初見。
  • 「我的扶貧故事」從大學教師到扶貧幹部|赫章縣朱明鎮黨委副書記熊斌
    我叫熊斌,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現掛職任赫章縣朱明鎮黨委副書記。從未想過會到鄉鎮工作的我,在2019年6月17日,因脫貧攻堅工作需要,被學校派到赫章縣朱明鎮掛職幫扶。接受任務後,我克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困難收整行囊趨車赴離畢節100多公裡的朱明鎮,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工作之初,由於基層工作「零基礎」「零經驗」,我恐懼過,怕做不好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這裡我們便是一家人|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
    我叫顧尚雍,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幹部。   剛開始去駐村時,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說實話,我心裡也是困惑。轉眼間,駐村已經一年又三個月,如今,我可以很肯定而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2019年7月,我寫了一份申請,主動請戰到脫貧攻堅戰場,來到有著「赫章小西藏」之稱的結構鄉,看到被崇山峻岭包圍的多魁村我才知道,這裡是多麼的偏僻和艱苦。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孩子們口中的「張老師」丨赫章縣安樂溪鄉豐...
    我叫張樹,今年43歲,赫章縣安樂溪鄉豐巖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本是畢節市工商聯辦公室主任的我主動向單位黨組申請,到單位幫扶的豐巖村任第一書記。總有人這麼問我,因為安樂溪鄉是全市貧困發生率最高的鄉鎮,豐巖村又是安樂溪鄉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深度貧困的帽子不知道戴了多少年。  我到豐巖村後,教育扶貧是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為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教育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能為鄉親們服務,我就感到充實|赫章縣德卓鎮...
    我叫沈子朝,今年37歲,赫章縣德卓鎮沙泥村副主任。   2017年3月,我當選為畢節市赫章縣德卓鎮沙泥村副主任。沙泥村屬一類貧困村,轄7個組398戶1954人,主要居住漢、苗、彝等民族。  我當選沙泥村副主任以來,面對村裡的實際情況,急在心裡,改變農戶落後面貌、帶領大家發展增收,共同致富的願望越發強烈。   「當好一名村幹部,首先要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帶領村民找到適合本村種植的烤菸和半夏經濟作物,並取得成功。
  • 「我的扶貧故事」這一路 付出了汗水 收穫了感動丨鎮遠縣都坪鎮馬...
    我叫尹秋蘭,是鎮遠縣都坪鎮一名基層扶貧幹部。2017年9月,一張汽車票,一個行李箱,我獨自踏上了異鄉的工作之旅。按照鎮黨委政府的要求,我被安排到了馬家坪村,成為該村的結對幫扶幹部。廖興發戶是我的幫扶戶,一家四口,大兒子智力偏低,二兒子是一級殘疾人,小兒子常年在江蘇無錫務工,而廖興發已是年滿80的老人,家庭極度困難。了解到他家情況後,下決心一定要幫助他家脫貧致富。申請危房改造項目,公益性崗位、入股合作社和農村低保等扶貧政策,已幫扶廖興發戶年人均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2019年已順利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讓祖孫搬遷共享幸福生活|赫章縣羅州鎮扶貧幹部姚迪
    「還路村,路不還,群眾發展很艱難,」位於赫章縣羅州鎮的還路村,四面環山,地勢陡峭,土地貧瘠,各種因數限制著還路村的發展。在還路村還路組的半山深處,翟培發家祖孫4人過著「隱居」生活。我問道,村支書對翟培發說:「我考慮了的,搬到城裡去住,確實是個好事情,但是我年紀大了,孫女都還小,我們在城裡沒有收入,怎麼過生活,所以我還是不去了」。說這話時,老人的眼睛有些許泛紅。我可以感覺到老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對未來生活不可知的擔憂。「我們要想盡辦法,消除老翟的顧慮,一定要讓他家搬。」,這是我們一行人在返程路上達成的一致意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收穫感動和信仰丨興義市烏沙鎮窯上村...
    並不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任務,我們憂慮的是,能否真正了解需要幫助的村民,能否真正的幫扶他們。2016年根據興義市烏沙鎮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安排,我和吳全順、周明鴻三個教師對張建品戶進行幫扶。在幫扶中,我首先和該戶成員進行交流,了解情況,收集資料,建立相關檔案資料,並經過反覆核對,確保第一手資料準確無誤。
  • ...扶貧產品走進中央統戰部網絡直播活動啟動!6月15日赫章縣原生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關於「開展消費扶貧行動」的重要講話精神,紮實做好消費扶貧工作,經貴州省委統戰部和貴州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積極協調,「黔貨在京」消費扶貧產品走進中央統戰部網絡直播活動於近日啟動。
  • 「我的扶貧故事」李豔:平凡中的那些感動
    駐村一年來,我收穫了許多看似平凡,而又真情流露的感動。我深深地感受到,駐村是一次基層鍛鍊機會,也是展示人生價值的時刻,更是一種挑戰。平時工作做到「勤」,走訪群眾做到「深」,對困難群眾做到「情」,只要做到這三點,視群眾為親人,對群眾付出真心,用行動去實踐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就一定能幹好這個工作,為群眾做更多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是我最大的幸福|赫章縣結構鄉沙壩村第一書記...
    我叫肖明軍,是畢節市委組織部人事科科長,2018年2月,單位派我到赫章縣結構鄉擔任沙壩村第一書記。  駐村期間,我做得最多事情就是走訪群眾,儘快精準掌握全村扶貧底數;多說,改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有效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多做,用實際行動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帶動大家真正脫貧。  「肖書記你又來了,快進屋來喝水嘛。」
  • 「脫貧攻堅·村村道」赫章縣刺竹村:脫貧變化看得見,致富幸福摸得著
    翠綠的蔬菜地規整地分布在道路兩旁,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條寬敞整潔的水泥路貫穿兩頭……走進赫章縣雙坪鄉刺竹村,一幅靚麗宜居的鄉村圖景在冬日裡徐徐展開。從一開始確立這個扶貧思路,駐村工作隊就向著這個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如何發展產業?發展什麼樣的產業?駐村工作隊通過實地勘察、走訪農戶等措施,因地制宜,利用農戶田地鼓勵養殖,建成了屬於刺竹村自己的「產業園」。
  • 「媽媽我會像恐龍勇敢」10歲女孩病逝留下溫暖貼圖 感動無數人
    ▲施景中想對綺綺說,「綺綺喜歡放風箏。風箏飛啊飛,人的心緒也會到天上的那一端。你會在那裡看著我們嗎?」(圖/施景中授權提供)臺灣「仁醫」施景中分享一名患有複雜先天心臟病的10歲女童綺綺故事,感動無數人,雖她已經離開,但留下「綺綺的恐龍綺想世界」貼圖溫暖人心。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  無以言表的「酸」  每月回家一次成了最大的福利,陪家人的時間太短、太少,讀小學的兒子總是生怕剛回家的媽媽又「跑」了,年邁的父母總是在電話中叮囑要照顧好自己……還記得有一次檢查孩子的作業時,要求是用「多麼」造句,孩子寫的是「我多麼希望媽媽能多點時間陪陪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經歷改變了貧困戶,我也收穫滿滿丨丹寨縣投資...
    我叫蒙正榮,是黔東南州丹寨縣投資促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16年3月,我很榮幸地成為了一名幫扶幹部,並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服從組織安排,主動結對12戶貧困戶。這裡,要給大家講述的是自己幫扶中一戶貧困戶的故事。
  • 廣州愛德隨番禺區民政局、區慈善會赴畢節市赫章縣開展扶貧項目...
    強攻堅·扶貧協作項目交流會上午,番禺區·赫章縣扶貧協作項目交流會在赫章縣政府會議室召開。番禺區民政局蔣萬銀局長一行,赫章縣縣委常委、副縣長莊永康,赫章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徐磊,赫章縣民政局局長楊曉玲、赫章縣對廣辦主任徐海及赫章縣鎮、鄉兩級扶貧工作幹部和項目相關單位負責同志等參加會議。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播州區茅慄鎮金山...
    我叫朱顯飛,是遵義市播州區中醫院派駐播州區茅慄鎮金山村駐村第一書記。今年3月份,我正式開啟了這段平凡卻意義非凡的駐村生涯。9個多月的時間裡,有感動,也有收穫。。  還記得初到金山村時的場景,內心忐忑不安,腦海中盤旋過無數念頭,我將如何開展駐村工作,我要如何帶領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困難在所難免,但工作還是要全力去做。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與村幹部、村民拉家常、謀發展。
  • 「講扶貧故事」王文勇:我和我的戰友
    第一書記是駐村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工作繁雜,而我慶幸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有兩個好隊員扶持相助。我們沒有上下級之分,只有同志般的互相理解和為完成工作的同心協力。我常常想,如果沒有他們的盡心盡力,不知道怎樣來完成脫貧攻堅收官時繁重的任務。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團隊,戰友們身上的好品質,讓我體會到了滿滿的幸福,對他們的感激之情在心中湧動了許久,只想對他們說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