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經歷改變了貧困戶,我也收穫滿滿丨丹寨縣投資...

2020-12-20 天眼新聞

我叫蒙正榮,是黔東南州丹寨縣投資促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16年3月,我很榮幸地成為了一名幫扶幹部,並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服從組織安排,主動結對12戶貧困戶。這裡,要給大家講述的是自己幫扶中一戶貧困戶的故事。

入戶走訪進行政策宣講 。

他叫王剛(化名),丹寨縣揚武鎮烏西村村民。2016年年初的一天早上,在村主任的帶領下,我第一次走進他的家門。剛到院壩,就看見一個滿臉通紅、鬍鬚未剃、牙齒泛黃、說話有些口吃、患上斜視眼疾的中年男子坐在那裡自言自語地嘮叨著。   村主任用苗語向他打了個招呼:「今天又喝酒了?醉沒醉?」

他笑嘻嘻地回了聲:「有點醉了」。

我心裡一愣:「這大早上的就喝起了早酒,且還有些醉意。這就是我要結對的貧困戶王剛?」   村主任介紹說:「他今年41歲了,叄級智力殘疾,妻子沒文化又老實管不了他,天天喝酒醉酒不幹農活,所以家裡就窮了。家中有一兒一女,女兒已經出嫁,兒子在縣城讀初中。屋裡還有一個已失明差不多80歲的老媽。我們進去看一下?」

幫扶前貧困戶的房屋。

我簡單地與王剛打了個招呼,然後看了看他家房屋。兩間小木屋歪歪斜斜,屋頂有幾處碗口般大的瓦片已經破爛露天,屋邊上幾塊沒有瓦片遮蓋的屋簷已經起了青苔。另加一間四壁漏風的灶房湊合算是三間房。  我和村主任走進屋內,地面未硬化,凹凸不平。黑黢黢的木屋子光線昏暗、煙霧繚繞,地上的小灶燃著一個已經燒了一半的老樹樁。借著微弱的光線,我看到了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穿一身破爛的衣服,她正坐在那裡烤火。她就是王剛的母親,接近八十高齡,壹級視力殘疾,已基本成盲人。  當時,我的心情真是既氣憤又酸楚。氣憤的是這個家中的頂梁柱竟是個正當中年卻不務正業天天酗酒的懶漢。酸楚的是老人太可憐。心想這麼差的條件,這樣一個無技能且不求上進天天醉酒的人我怎麼幫呀,心裡真是沒底。但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一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農家兒子,我別無選擇,只能暗下決心不但要幫而且要幫出成效。

幫扶後貧困戶的房屋。

結對幫扶後,我第一個考慮到的是怎麼幫助解決住房問題。為解決住房,我多次主動向村兩委反映爭取實施住房保障項目。經村兩委研判後,決定對該房屋進行房屋加固、瓦片翻新、板壁封裝、庭院硬化等工程。自己也自行出資採購塑料壁紙幫助其臥室進行裝修裝飾。不到一個月時間,原本破舊不堪的舊房已換上了新顏,從根本上解決了住房問題。  看到嶄新的房屋,王剛笑得樂哈哈。經過幫助他解決住房一事後,我發現他好像也在悄悄改變。酒喝少了,人也勤快起來了。看到他細微的變化卻給了我莫大的欣喜。於是動員他參加村級衛生保潔員公益崗位,每月有800元的收入。

商議產業發展思路。

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他對家庭也負責了許多,對脫貧致富也更有了底氣和信心。2017年,村合作社開展山林土地流轉用於出租種植藍莓,起初他有些猶豫,我鼓勵他用家中山林和土地加入村合作社對外出租,每年租金近6000餘元;2018年,看到他發展產業的信心越來越足,我爭取到因戶施策量化資金2500元購買了4頭小豬仔給他餵養發展產業;2019年,通過務工宣傳,其妻也踏上了外出廣東務工之路,每月工資3000餘元,收入一項項在增加、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  2020年下半年,他跟我說現在家裡有了些積蓄,想拆除老房子修建新房。我告訴他:「扶貧先扶智,現在兒子正在讀高中三年級,成績也還不錯,明年七月份就要參加高考了。現在國家雖對貧困家庭子女讀書上大學有很多好政策,但孩子們讀書用錢的地方還多著。建議他修新房的事先緩一緩,先保障兒子安安心心讀完高中、念完大學再議。」他樂意地點了點頭,兒子的努力就是他的希望,也是這個家脫貧致富的新源泉......  直到現在,我已經結對幫扶他家快5年了。回顧這5年的時間裡,我能明顯感受到王剛家的變化,不僅僅是物質上,更是精神上。每次我入戶走訪,他都很開心地告訴我:「田土裡的莊稼長勢如何如何的好,自家餵養的雞和鵝也在陸續生蛋,藍莓基地的租金也按時打到存摺上,兒子的學習成績也在一天天進步......」說到這些,他總是滿臉笑容,看著他的笑臉,回想起五年前酗酒成性的懶漢如今變成了一個能豐衣足食、有積蓄想蓋房的脫貧戶,我也覺得很開心,畢竟這5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  這五年的幫扶工作改變了他、也改變了我,扶貧工作中的種種經歷、點點滴滴、收穫和快樂,猶如五彩繽紛的畫筆在我人生工作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成為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餘光燕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參加工作20餘年我都在揚武鎮度過,時代賦予我們機會,讓我們得以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偉大的事業中,幾多耕耘、幾多艱辛,收穫滿滿,看到家鄉一天天發展變化、看到老百姓生活一天天變好,我深深體會到是脫貧攻堅改變了這裡千百年來的面貌,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迎難而上 劉老師把扶貧當成一場「考試」|丹寨縣...
    「作為教師,我曾多次陪伴學生走向高考戰場;現在身為者拉村第一書記,我將全力以赴帶領村民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實現增收致富奔小康。」這是去年我在年終考核會上的講話,也是我對群眾們許下的承諾。劉興武(左二)在金銀草種植基地我叫劉興武,是丹寨縣民族高級中學的一名教師,2013年6月,我受組織委派,到興仁鎮當時的烏地村(現與者拉村合併後稱者拉村)任第一書記,至今已有7年時間。在這七年裡,我走遍了村裡的13個自然寨11個村民小組,遍訪了全村603戶2616人,見證著村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變化。
  • 「宜農」扶貧在丹寨 金融科技公司點亮精準扶貧之路
    「宜農貸平臺上的出借人及宜信均不以盈利為目的,出借人象徵性地收取預期年化2%左右的愛心回報,使受助農戶自己承擔起改變生活、創造價值的責任。」宜信企業文化與CSR中心總監徐秀玲介紹說,以出借而非捐贈的「造血式」扶貧方式,不僅實現了精神扶貧和物質扶貧的雙重收穫,而且實現了公益性和商業性的完美結合。
  • 「我的扶貧故事」被當作親人的感覺真好|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扶貧...
    我是丹寨縣文廣局派排調鎮麻鳥村的扶貧工作隊王娟。光陰似箭,時光荏苒,七年的脫貧攻堅徵程彈指一揮間。三年前,我們的扶貧工作隊來到了麻鳥村,開始了緊羅密布的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我擔任了麻鳥村脫貧攻堅第一指揮長,並對我們所有的幫扶幹部說,「今年麻鳥村要實現脫貧摘帽,這是硬任務,大家必須在幫助幫扶對象落實扶貧政策、指導發展產業、協調就業、激發脫貧信心上下功夫,堅決完成任務。同時,要與群眾建立良好關係,扶貧成效如何,群眾說了算,如果群眾把你當兄弟姐妹,那才是把扶貧工作做好了。」
  • 「我的脫貧故事」我成了社區產業基地務工隊的小組長|丹寨縣揚武鎮...
    我叫羅小惠,是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揚武鎮金湖社區居民。我們家原是揚武鎮爭光村黃泥坡寨的人,一直以來,我們家由於我兩個孩子還小,家裡老人又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怎麼好,所以就沒有外出務工,家裡的經濟條件一直不怎麼好。   在老家,家裡的生活來源只靠幾畝田地勉強維持。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他們對我家進行走訪時,了解到我們生活上,學習上的困難後,把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幫助我和弟妹們申請教育資助,還介紹毛尖鎮農商銀行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對我們姊妹幾個進行生活資助,幫助我家解決家庭的實際困難,鼓勵我和弟弟妹妹要好好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幫扶幹部都勻市人社局楊柳同志和富溪村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把我和弟弟妹妹當親人一樣的關心、照顧和鼓勵,讓我重拾信心,感到了溫暖,堅持完成了學業。
  • 「我的扶貧故事」幫助貧困戶擺脫貧困是我最大的幸福丨從江縣停洞...
    我叫廖忠康,現在是從江縣停洞鎮林業站一名工作人員。為切實抓好我縣脫貧攻堅工作,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19年4月,從江縣委組織部決定派遣一批脫貧攻堅村級網格員到一線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我非常榮幸能成為其中一員。
  • 宅家抗疫不忘扶貧!2020年度丹寨扶貧茶園認領正式啟動
    疫情阻擋了我們踏青的步伐,卻不會阻隔愛,宅家不僅能抗疫,宅家也能扶貧。今天,2020年度丹寨扶貧茶園認領正式啟動,認領一畝扶貧茶園,不僅能收穫丹紅丹綠品質好茶,還能直接助力丹寨老百姓脫貧致富。草木蔓發,春山在望。現在我們還不能出門踏青、繁花與共,何不先在千裡之外的丹寨,領一抹屬於自己的綠色,留一片專屬自己的春光?
  • 丹寨縣「小」漿果結出「大」產業
    丹寨縣以「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貧困戶」的「三帶」模式為引領,強化組織保障,重點在規劃引領、資金籌措、技術支撐、產銷對接、利益聯結等方面下功夫,全產業鏈推進藍莓產業。目前,丹寨縣建有藍莓基地3.12萬畝,產業覆蓋全縣6鄉鎮1街道46個村,藍莓「小」漿果已在丹寨這片土壤上結出了「大」產業。
  • 現實裡的「伯樂」:萬達扶貧丹寨,緣分未盡,還在繼續……
    2015年,萬達集團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在國務院扶貧辦的牽線下,萬達主動選擇到全國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貴州省開展社會扶資創新工作,並最終落戶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開展社會扶貧創新探索。經過萬達集團和丹寨縣認真調研、反覆論證,最終確定了萬達職院、萬達小鎮、萬達基金三個項目,總投入從最初的10億元增加到23億元。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封貧困戶感謝信 是扶貧最好的「答卷」|劍河縣...
    我叫趙青,2019年初,在組織的信任下,我有幸成為了劍河縣太擁鎮展模村的一名網格員。當我負責網格內的貧困戶交給我這封感謝信時,那一刻,心裡暖暖的,眼淚一下控制不住地在眼眶裡打轉。  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恩,以及由此激發改善生活來的奮進之心。我想,這就是扶貧最好的「答卷」。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收穫感動和信仰丨興義市烏沙鎮窯上村...
    並不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任務,我們憂慮的是,能否真正了解需要幫助的村民,能否真正的幫扶他們。2016年根據興義市烏沙鎮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安排,我和吳全順、周明鴻三個教師對張建品戶進行幫扶。在幫扶中,我首先和該戶成員進行交流,了解情況,收集資料,建立相關檔案資料,並經過反覆核對,確保第一手資料準確無誤。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脫貧了,我住院了丨大方縣貓場鎮新民村黨...
    我叫熊燦義,擔任大方縣貓場鎮新民村黨支部書記。2019年4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同意大方等24個縣(區、市)退出貧困縣序列,標誌著大方從此撕掉貧困縣的標籤。熊燦義走訪貧困戶作為最貧困的村,新民在迎檢過程中,得到了檢查組的高度肯定和讚揚,省扶貧辦的領導說:「新民的工作比他想像的好得太多。」國務院抽查小組的孫組長說:「能在這麼艱苦的地方做出這麼出彩的成績,很不容易,感謝你們扶貧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累並快樂著」,我經常這樣描述扶貧工作。我叫黃鵾鵬,是縣體育發展中心主任,2019年6月,我掛任龍街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下沉到村,開展扶貧工作。初到龍街鎮奢基姑村,我發現該村大部分土地屬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楊勇和貧困戶合影火把村平均海拔1750米,曾是姑開鄉的深度貧困村,典型的少數名族聚居村落,苗族彝族人口佔了70%以上,2014年貧困發生率44%,脫貧攻堅任務重。
  • 「我的扶貧故事」搬出深山 奔向幸福丨丹寨縣雅灰鄉幫扶幹部歐陽大志
    前不久,我到蒙成裡在安置社區的新家,一套60平米帶著小陽臺的移民房。我叫歐陽大志,是丹寨縣雅灰鄉的一名幫扶幹部。蒙成裡原是丹寨縣雅灰鄉送隴村的村民,家裡3口人,主要勞動力是已經六十多歲的蒙成裡和五十多歲的妻子。2017年,我初到他家,他的兒子還在讀初中。
  • 【我的扶貧故事】龍昌禮:五年扶貧路 一心為人民
    我叫龍昌禮,2015年至今一直在基層開展脫貧攻堅工作。5年的扶貧經歷,是我這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得知情況後,我牽頭幫他申請了低保,協調被子、米、油等物資,並申請臨時救助,落實了所有的扶貧政策。他在縣醫院治療期間,我再次到縣民政局幫忙申請了3000元的救助款。但終因病情惡化,劉奎林於2016年7月離世。這件事讓我深受震撼,如果扶貧工作做得更早一些,病情輕微時就接受治療,或許他的生命就能挽救。我深深認識到扶貧之路的艱辛,體會到了「不漏一戶一人」的重要。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梁書記、彭局長,你們還在搞精準扶貧工作呀?」  「代犬生,你會開車了?」  「梁書記,我會開幾個月了嘞。」  「你這老人電瓶代步車是誰給你買的呢?」  「是政府發給我舊房拆除補助款後,我請人幫我買的!4000多塊錢,方便出行。」我叫彭顯斌,是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幹部。
  • 「講扶貧故事」王文勇:我和我的戰友
    第一書記是駐村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工作繁雜,而我慶幸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有兩個好隊員扶持相助。我們沒有上下級之分,只有同志般的互相理解和為完成工作的同心協力。我常常想,如果沒有他們的盡心盡力,不知道怎樣來完成脫貧攻堅收官時繁重的任務。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團隊,戰友們身上的好品質,讓我體會到了滿滿的幸福,對他們的感激之情在心中湧動了許久,只想對他們說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