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蒙正榮,是黔東南州丹寨縣投資促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16年3月,我很榮幸地成為了一名幫扶幹部,並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服從組織安排,主動結對12戶貧困戶。這裡,要給大家講述的是自己幫扶中一戶貧困戶的故事。
入戶走訪進行政策宣講 。
他叫王剛(化名),丹寨縣揚武鎮烏西村村民。2016年年初的一天早上,在村主任的帶領下,我第一次走進他的家門。剛到院壩,就看見一個滿臉通紅、鬍鬚未剃、牙齒泛黃、說話有些口吃、患上斜視眼疾的中年男子坐在那裡自言自語地嘮叨著。 村主任用苗語向他打了個招呼:「今天又喝酒了?醉沒醉?」
他笑嘻嘻地回了聲:「有點醉了」。
我心裡一愣:「這大早上的就喝起了早酒,且還有些醉意。這就是我要結對的貧困戶王剛?」 村主任介紹說:「他今年41歲了,叄級智力殘疾,妻子沒文化又老實管不了他,天天喝酒醉酒不幹農活,所以家裡就窮了。家中有一兒一女,女兒已經出嫁,兒子在縣城讀初中。屋裡還有一個已失明差不多80歲的老媽。我們進去看一下?」
幫扶前貧困戶的房屋。
我簡單地與王剛打了個招呼,然後看了看他家房屋。兩間小木屋歪歪斜斜,屋頂有幾處碗口般大的瓦片已經破爛露天,屋邊上幾塊沒有瓦片遮蓋的屋簷已經起了青苔。另加一間四壁漏風的灶房湊合算是三間房。 我和村主任走進屋內,地面未硬化,凹凸不平。黑黢黢的木屋子光線昏暗、煙霧繚繞,地上的小灶燃著一個已經燒了一半的老樹樁。借著微弱的光線,我看到了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穿一身破爛的衣服,她正坐在那裡烤火。她就是王剛的母親,接近八十高齡,壹級視力殘疾,已基本成盲人。 當時,我的心情真是既氣憤又酸楚。氣憤的是這個家中的頂梁柱竟是個正當中年卻不務正業天天酗酒的懶漢。酸楚的是老人太可憐。心想這麼差的條件,這樣一個無技能且不求上進天天醉酒的人我怎麼幫呀,心裡真是沒底。但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一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農家兒子,我別無選擇,只能暗下決心不但要幫而且要幫出成效。
幫扶後貧困戶的房屋。
結對幫扶後,我第一個考慮到的是怎麼幫助解決住房問題。為解決住房,我多次主動向村兩委反映爭取實施住房保障項目。經村兩委研判後,決定對該房屋進行房屋加固、瓦片翻新、板壁封裝、庭院硬化等工程。自己也自行出資採購塑料壁紙幫助其臥室進行裝修裝飾。不到一個月時間,原本破舊不堪的舊房已換上了新顏,從根本上解決了住房問題。 看到嶄新的房屋,王剛笑得樂哈哈。經過幫助他解決住房一事後,我發現他好像也在悄悄改變。酒喝少了,人也勤快起來了。看到他細微的變化卻給了我莫大的欣喜。於是動員他參加村級衛生保潔員公益崗位,每月有800元的收入。
商議產業發展思路。
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他對家庭也負責了許多,對脫貧致富也更有了底氣和信心。2017年,村合作社開展山林土地流轉用於出租種植藍莓,起初他有些猶豫,我鼓勵他用家中山林和土地加入村合作社對外出租,每年租金近6000餘元;2018年,看到他發展產業的信心越來越足,我爭取到因戶施策量化資金2500元購買了4頭小豬仔給他餵養發展產業;2019年,通過務工宣傳,其妻也踏上了外出廣東務工之路,每月工資3000餘元,收入一項項在增加、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 2020年下半年,他跟我說現在家裡有了些積蓄,想拆除老房子修建新房。我告訴他:「扶貧先扶智,現在兒子正在讀高中三年級,成績也還不錯,明年七月份就要參加高考了。現在國家雖對貧困家庭子女讀書上大學有很多好政策,但孩子們讀書用錢的地方還多著。建議他修新房的事先緩一緩,先保障兒子安安心心讀完高中、念完大學再議。」他樂意地點了點頭,兒子的努力就是他的希望,也是這個家脫貧致富的新源泉...... 直到現在,我已經結對幫扶他家快5年了。回顧這5年的時間裡,我能明顯感受到王剛家的變化,不僅僅是物質上,更是精神上。每次我入戶走訪,他都很開心地告訴我:「田土裡的莊稼長勢如何如何的好,自家餵養的雞和鵝也在陸續生蛋,藍莓基地的租金也按時打到存摺上,兒子的學習成績也在一天天進步......」說到這些,他總是滿臉笑容,看著他的笑臉,回想起五年前酗酒成性的懶漢如今變成了一個能豐衣足食、有積蓄想蓋房的脫貧戶,我也覺得很開心,畢竟這5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 這五年的幫扶工作改變了他、也改變了我,扶貧工作中的種種經歷、點點滴滴、收穫和快樂,猶如五彩繽紛的畫筆在我人生工作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成為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餘光燕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