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我曾多次陪伴學生走向高考戰場;現在身為者拉村第一書記,我將全力以赴帶領村民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實現增收致富奔小康。」這是去年我在年終考核會上的講話,也是我對群眾們許下的承諾。
劉興武(左二)在金銀草種植基地
我叫劉興武,是丹寨縣民族高級中學的一名教師,2013年6月,我受組織委派,到興仁鎮當時的烏地村(現與者拉村合併後稱者拉村)任第一書記,至今已有7年時間。在這七年裡,我走遍了村裡的13個自然寨11個村民小組,遍訪了全村603戶2616人,見證著村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變化。 猶記得到村報導的第一天,一路上坑坑窪窪,時不時車來車往,路上灰塵漫天,路邊的垃圾堆上蒼蠅飛舞。來到村委,幾輛農用三輪和摩託車橫七豎八的停在院內,樓內嘈雜的人聲不時傳出。順著聲音走進樓內,掛著黨支部書記牌子的房間內坐滿了人,不少人叼著煙梗著脖在大聲地說話,煙霧繚繞中,我差點被嗆得說不出話。
劉興武在群眾大會上宣講扶貧政策
剛到烏地村,基礎設施差、產業發展滯後、群眾發展意識弱,是我對當地的初印象。2013年年底,者拉、烏地合併成者拉村,村支兩委班子換屆,村情民情複雜,矛盾多上訪多,村支書王家進因村級矛盾、脫貧攻堅任務重提出辭職,人心不齊,脫貧攻堅工作難上加難。 早在合併前,原烏地村就發展了楊梅、生薑、洋芋等產業,但者拉村產業還停留在「田種水稻、地種包穀」的原始環節,合併讓兩個小村實現利益攤分,烏地村群眾不同意了。 「要想村裡富,關鍵看支部」,我把加強班子團結、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多次與王家進交心談心,強化大局意識,並把他召回村裡。通過「三育」行動,培育了楊興華、莫鳳全等一批黨員致富能手,帶動群眾發展產業,樹立群眾信心。
劉興武正在錄入貧困戶信息
思想得以轉變,行動落實就得快。者拉村開始主動尋找產業發展契機。魔芋、生薑種植效果很不理想,看著村裡的漸漸荒廢的土地,我心中又憂又急。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了解到一種叫金銀草的牧草,金銀草種植一次管十年,每年略施小肥、略加管理就可以了,畝產利潤達到五六千,並且有企業包收,不愁沒銷路。 找到了適宜發展的產業,本是件大喜事,但因常年種植髮展沒有成效,村民們不相信種草就能致富。好項目,當然不能讓它落空,通過多次走訪宣傳,終於取得了209戶群眾的信任。2017年,種植60畝金銀草,產量有250多噸,收入17萬元,提振了村民發展的動力和脫貧的信心。 目前,者拉村發展種植200畝金銀草、100畝吳茱萸、75畝吊瓜、300畝精品水果,修建1個肉牛養殖場和1個青貯飼料加工廠。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0000元。 扶貧就是一場考試,考驗著我的「教學」能力,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就是對我的「大考」。如今,者拉村已經褪去往日的破舊,村莊美、產業興、群眾富是它的新標籤。
通訊員 謝官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紹波 整理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