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迎難而上 劉老師把扶貧當成一場「考試」|丹寨縣...

2020-12-11 天眼新聞

「作為教師,我曾多次陪伴學生走向高考戰場;現在身為者拉村第一書記,我將全力以赴帶領村民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實現增收致富奔小康。」這是去年我在年終考核會上的講話,也是我對群眾們許下的承諾。

劉興武(左二)在金銀草種植基地

我叫劉興武,是丹寨縣民族高級中學的一名教師,2013年6月,我受組織委派,到興仁鎮當時的烏地村(現與者拉村合併後稱者拉村)任第一書記,至今已有7年時間。在這七年裡,我走遍了村裡的13個自然寨11個村民小組,遍訪了全村603戶2616人,見證著村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變化。   猶記得到村報導的第一天,一路上坑坑窪窪,時不時車來車往,路上灰塵漫天,路邊的垃圾堆上蒼蠅飛舞。來到村委,幾輛農用三輪和摩託車橫七豎八的停在院內,樓內嘈雜的人聲不時傳出。順著聲音走進樓內,掛著黨支部書記牌子的房間內坐滿了人,不少人叼著煙梗著脖在大聲地說話,煙霧繚繞中,我差點被嗆得說不出話。

劉興武在群眾大會上宣講扶貧政策

剛到烏地村,基礎設施差、產業發展滯後、群眾發展意識弱,是我對當地的初印象。2013年年底,者拉、烏地合併成者拉村,村支兩委班子換屆,村情民情複雜,矛盾多上訪多,村支書王家進因村級矛盾、脫貧攻堅任務重提出辭職,人心不齊,脫貧攻堅工作難上加難。  早在合併前,原烏地村就發展了楊梅、生薑、洋芋等產業,但者拉村產業還停留在「田種水稻、地種包穀」的原始環節,合併讓兩個小村實現利益攤分,烏地村群眾不同意了。   「要想村裡富,關鍵看支部」,我把加強班子團結、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多次與王家進交心談心,強化大局意識,並把他召回村裡。通過「三育」行動,培育了楊興華、莫鳳全等一批黨員致富能手,帶動群眾發展產業,樹立群眾信心。

劉興武正在錄入貧困戶信息

思想得以轉變,行動落實就得快。者拉村開始主動尋找產業發展契機。魔芋、生薑種植效果很不理想,看著村裡的漸漸荒廢的土地,我心中又憂又急。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了解到一種叫金銀草的牧草,金銀草種植一次管十年,每年略施小肥、略加管理就可以了,畝產利潤達到五六千,並且有企業包收,不愁沒銷路。  找到了適宜發展的產業,本是件大喜事,但因常年種植髮展沒有成效,村民們不相信種草就能致富。好項目,當然不能讓它落空,通過多次走訪宣傳,終於取得了209戶群眾的信任。2017年,種植60畝金銀草,產量有250多噸,收入17萬元,提振了村民發展的動力和脫貧的信心。  目前,者拉村發展種植200畝金銀草、100畝吳茱萸、75畝吊瓜、300畝精品水果,修建1個肉牛養殖場和1個青貯飼料加工廠。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0000元。   扶貧就是一場考試,考驗著我的「教學」能力,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就是對我的「大考」。如今,者拉村已經褪去往日的破舊,村莊美、產業興、群眾富是它的新標籤。

通訊員 謝官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紹波 整理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今天我就與大家分享我的脫貧故事揚武鎮位於丹寨縣中南部,全鎮共轄23個村(居)民委員會,1個移民社區,有貧困村2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0個,建檔立卡戶3044戶12438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經歷改變了貧困戶,我也收穫滿滿丨丹寨縣投資...
    我叫蒙正榮,是黔東南州丹寨縣投資促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16年3月,我很榮幸地成為了一名幫扶幹部,並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服從組織安排,主動結對12戶貧困戶。這裡,要給大家講述的是自己幫扶中一戶貧困戶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被當作親人的感覺真好|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扶貧...
    我是丹寨縣文廣局派排調鎮麻鳥村的扶貧工作隊王娟。光陰似箭,時光荏苒,七年的脫貧攻堅徵程彈指一揮間。三年前,我們的扶貧工作隊來到了麻鳥村,開始了緊羅密布的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我擔任了麻鳥村脫貧攻堅第一指揮長,並對我們所有的幫扶幹部說,「今年麻鳥村要實現脫貧摘帽,這是硬任務,大家必須在幫助幫扶對象落實扶貧政策、指導發展產業、協調就業、激發脫貧信心上下功夫,堅決完成任務。同時,要與群眾建立良好關係,扶貧成效如何,群眾說了算,如果群眾把你當兄弟姐妹,那才是把扶貧工作做好了。」
  • 「宜農」扶貧在丹寨 金融科技公司點亮精準扶貧之路
    宜信企業文化與CSR中心總監徐秀玲介紹說,以出借而非捐贈的「造血式」扶貧方式,不僅實現了精神扶貧和物質扶貧的雙重收穫,而且實現了公益性和商業性的完美結合。  涓涓細流匯成大河  丹寨縣外宣辦主任楊昌盛告訴記者:「我們鼓勵貧困群眾利用土地、技術、資金、勞務等要素入股合作社發展。
  • 現實裡的「伯樂」:萬達扶貧丹寨,緣分未盡,還在繼續……
    2015年,萬達集團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在國務院扶貧辦的牽線下,萬達主動選擇到全國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貴州省開展社會扶資創新工作,並最終落戶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開展社會扶貧創新探索。經過萬達集團和丹寨縣認真調研、反覆論證,最終確定了萬達職院、萬達小鎮、萬達基金三個項目,總投入從最初的10億元增加到23億元。
  • 「我的扶貧故事」搬出深山 奔向幸福丨丹寨縣雅灰鄉幫扶幹部歐陽大志
    前不久,我到蒙成裡在安置社區的新家,一套60平米帶著小陽臺的移民房。我叫歐陽大志,是丹寨縣雅灰鄉的一名幫扶幹部。蒙成裡原是丹寨縣雅灰鄉送隴村的村民,家裡3口人,主要勞動力是已經六十多歲的蒙成裡和五十多歲的妻子。2017年,我初到他家,他的兒子還在讀初中。
  • 「我的脫貧故事」我成了社區產業基地務工隊的小組長|丹寨縣揚武鎮...
    我叫羅小惠,是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揚武鎮金湖社區居民。我們家原是揚武鎮爭光村黃泥坡寨的人,一直以來,我們家由於我兩個孩子還小,家裡老人又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怎麼好,所以就沒有外出務工,家裡的經濟條件一直不怎麼好。   在老家,家裡的生活來源只靠幾畝田地勉強維持。
  • 宅家抗疫不忘扶貧!2020年度丹寨扶貧茶園認領正式啟動
    來源:萬達集團來源:萬達集團(ID:guojiwanda)因為一場新冠肺炎,2020年的春天變得不同尋常。我們不能像往年那樣春遊採風,宅在家,成了每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疫情阻擋了我們踏青的步伐,卻不會阻隔愛,宅家不僅能抗疫,宅家也能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工作中深刻體會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從江縣...
    我是從江縣下江鎮松隴小學的老師陳建妃,作為一名從貴州西部地區來的新老師,從江縣這個以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給我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神秘感。深入這裡開展扶貧工作,才開始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揭開這裡神秘的面紗。雲霧繚繞——初見。
  • 丹寨縣「小」漿果結出「大」產業
    丹寨縣雅灰鄉奪鳥村支書潘成忠指著108畝藍莓基地自行的說。  藍莓採摘後,將運送到縣城貴州茅臺(集團)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茅臺生態農業公司」),用作藍莓系列產品加工。  藍莓,這個小小的漿果,在丹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再到精深加工,目前已成為丹寨縣的「一縣一業」主導產業。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萬達集團公益慈善突出創新 丹寨包縣扶貧大學生創業落地
    萬達集團公益慈善突出創新 丹寨包縣扶貧大學生創業落地 2015-01-17 17:39:34責任編輯:陳鴻燕   中新網1月17日電 2014年萬達集團在企業經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萬達公益慈善也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不含丹寨扶貧
  • ...被當作親人的感覺真好|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扶貧工作隊隊員王娟
    我是丹寨縣文廣局派排調鎮麻鳥村的扶貧工作隊王娟。光陰似箭,時光荏苒,七年的脫貧攻堅徵程彈指一揮間。三年前,我們的扶貧工作隊來到了麻鳥村,開始了緊羅密布的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我擔任了麻鳥村脫貧攻堅第一指揮長,並對我們所有的幫扶幹部說,「今年麻鳥村要實現脫貧摘帽,這是硬任務,大家必須在幫助幫扶對象落實扶貧政策、指導發展產業、協調就業、激發脫貧信心上下功夫,堅決完成任務。同時,要與群眾建立良好關係,扶貧成效如何,群眾說了算,如果群眾把你當兄弟姐妹,那才是把扶貧工作做好了。」
  • 「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累並快樂著」,我經常這樣描述扶貧工作。我叫黃鵾鵬,是縣體育發展中心主任,2019年6月,我掛任龍街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下沉到村,開展扶貧工作。初到龍街鎮奢基姑村,我發現該村大部分土地屬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該村民組只有唯一一條橫臥在懸崖上的山路,從村委會往返就將近三個小時,而且坡陡路滑,出行很不安全。孩子到大寨上學,起早貪黑,要隨身配備手電筒。「要是能把路修好,我們就沒那麼苦啦!」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譜芳華丨鎮遠縣報京鄉扶貧工作站劉雪
    我叫劉雪,2017年剛從大學畢業的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待和基層工作的嚮往,來到了貴州省100個貧困鄉鎮之一的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工作,開始了忙碌而充實的扶貧生活。儘管負責的扶貧工作多而雜,但我卻任然保持一顆初心堅守在崗位上,耐心為前來諮詢和辦理業務的幹部群眾服務好。  「我來找扶貧站的劉妹啊……」「謝謝你,劉妹妹。」「辛苦了,劉妹。」……每當聽到前來辦事的幹部群眾這樣親切地叫我,瞬間也感覺充滿了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把群眾當成家人 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丨鎮遠縣...
    漫漫人生路,歲月或許改變了青春的模樣,但改變不了我對都坪這片熱土深深的眷戀。我叫倪詩權,是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普通幹部。懷著這份眷戀,我主動要求派駐到都坪鎮都坪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因為不了解他家情況,入戶時只是簡單宣傳扶貧政策,填寫入戶走訪記錄,最後要求他籤字,他卻躺在沙發上不肯起來,很不耐煩地嚷道:「我沒空,我要睡午覺。」我瞬間意識到扶貧不僅僅是任務,更重要的是走近他們、了解他們,讓他們在黨的好政策下早日脫貧致富。
  • 易地扶貧安置點 趕製新衣迎新年
    新年臨近,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微工廠」,搬遷群眾忙著趕製苗族傳統服裝及飾品供應節日市場。近年來,丹寨縣引進民族服裝「扶貧微工廠」入駐,吸引搬遷群眾「家門口」就業,助力百姓增收不返貧。
  • 「我的扶貧故事」「老金」搬遷記丨納雍縣昆寨鄉永久村「扶貧特崗...
    我叫付夢,2016年5月,沿著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來到貴州畢節納雍縣昆寨鄉永久村擔任「扶貧特崗」。當時看著兩層的小平房,3間小辦公室和2臺電腦。雖然簡陋,但我壯志凌雲,這是我夢開始的地方!時間很快,一晃就過了5年,在這5年裡,有辛酸、有淚水、有同情、有笑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