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搬出深山 奔向幸福丨丹寨縣雅灰鄉幫扶幹部歐陽大志

2021-01-12 天眼新聞

「來了,進來坐,我家這看他們跳蘆笙位置最好了!」前不久,我到蒙成裡在安置社區的新家,一套60平米帶著小陽臺的移民房。

我叫歐陽大志,是丹寨縣雅灰鄉的一名幫扶幹部。蒙成裡原是丹寨縣雅灰鄉送隴村的村民,家裡3口人,主要勞動力是已經六十多歲的蒙成裡和五十多歲的妻子。2017年,我初到他家,他的兒子還在讀初中。

歐陽大志在幫扶戶家宣傳政策

在送隴村,他家的位置是在陡峭的半山腰,門前只有5米寬的平臺,往前往後都是陡坡,去的時候是騎摩託車,右邊就是幾百米深的山溝,因為沒有護欄,現在想想都後怕。  當時我就在想,一定要讓他們搬出去。當我提到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時,看得出他們很心動,誰不想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但是他是有顧慮的。  通過對他做思想工作,他最終同意到鄉政府申請移民搬遷。2018年他家獲得了一套在二樓60平米房子。帶他到新房的時候,看著已經初步裝修好的房子,他很高興。  2019年,我卻偶然在送隴村退房名單上看到蒙成裡的名字時,我感覺到很詫異。當天下午,趁著天還沒黑,我趕緊往他家趕過去,我如同往常一樣的聊了一些日常生活,慢慢的把話題轉到移民搬遷上。「我爸把房子退了,退房申請都交給村裡面了。」蒙成裡的兒子在旁邊說了一句,我問他為什麼,蒙成裡告訴我,他聽村裡面很多人說,移民搬遷到丹寨後老房子就沒了,山林土地也沒有了,搬去移民區不知道怎麼生活。   我聽到他這麼說,深知他不是不想移民而是對政策還不了解啊!當天晚上我陸陸續續給他講解了2個小時的易地移民搬遷的政策,但是他還是沒有確定,只說需要再考慮考慮。時間又過了兩天,我又來到他家,他還在猶豫。

歐陽大志在幫扶戶家宣傳政策

看到他兒子在一旁,我就對蒙成裡說:「蒙叔,現在你們兩個老人家年紀都那麼大了,兒子又還在讀高中,他大學畢業你們還有能力給他在丹寨買一套房麼?雖然現在丹寨的房價比其他地方低,但也是三千多一平米了,到時候孩子還要給你們養老還要結婚養孩子,如果再買一套房他的壓力會很大。」  他低頭思考著,轉過臉看了看在一旁的兒子問道:「你想不想住在那裡?」「我,覺得那套房子挺好的,在那住了一年多挺方便的。」聽著他們父子倆的對話,我知道這戶家庭因為有了易地扶貧搬遷這個政策,年輕人得到了更好的起點,老一輩人也完成了他們心心念念想要完成的一件事。   看著他們一家開開心心搬出大山,搬到城裡去住新房,我很欣慰。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紹波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搬出深山天地寬丨安龍縣棲鳳街道巖懷村幫扶幹部...
    「搬出大山,挪窮窩,斬窮根,阻斷貧困代際。」這是古往今來從沒有過的惠民政策。  韋記民是我的包保戶。他家共7口人,由於缺發展資金,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  我暗自琢磨,能不能也讓他家進行搬遷呢?搬遷前在老家門口合影我找出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政策,先做足功課。
  • 「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子女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駐...
    但幸運的是,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幫扶,在幫扶單位、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順利畢業並進入檢察院工作成為一名檢察幹警。  我深知脫貧攻堅、扶貧工作任務的遠大意義,所以當聽到縣組織部派幹部下沉農村的消息後,我第一個主動報名,申請前往基層一線開展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工作中深刻體會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從江縣...
    我是從江縣下江鎮松隴小學的老師陳建妃,作為一名從貴州西部地區來的新老師,從江縣這個以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給我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神秘感。深入這裡開展扶貧工作,才開始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揭開這裡神秘的面紗。雲霧繚繞——初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這裡是居住著去年從大山搬出的鄉親,我一直想著用真心扶真貧、辦好事、辦實事,讓他們能在新的家園安居樂業,生活有希望。   還記得初到幫扶戶劉遠文老人家時,他家很亂,我立馬帶著其孫子孫女整理房間,耐心地示範東西如何擺放整齊、保持乾淨。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對象日子越過越好丨貓洞鄉來腰鼓村幫扶幹部...
    說起來腰鼓村扶貧的每一幕都是那麼的記憶猶新。記得第一次到村裡,幾經周折才發現原來村委已經修建了新的大樓,那裡已經廢棄。  我有一戶幫扶對象,他叫餘海軍,一家四口,與妻子育有一兒一女,十分幸福。說實話,那時我內心對他充滿了敬佩之心,想想如果我是他,我都不一定能做得這麼好。幫扶對象乾淨整潔的院壩之後,每次去他家走訪各方面情況都挺不錯的,每每問道生活是否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我能夠幫到的儘管說,他總是很客氣連聲答謝,也沒有提出過什麼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白雲區派駐水城縣結對幫扶工作組...
    我叫鄧明禮,是白雲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2018年4月,白雲區委組織部選派我到六盤水市水城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水城縣轄30個鄉鎮188個村(居),總面積3607.82平方公裡,總人口96.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5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2.25萬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就是解心結|印江沙子坡鎮邱家村幫扶幹部龍施翼
    我叫龍施翼,是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幹部。2016年10月,根據鎮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成為沙子坡鎮邱家村結對幫扶幹部。  了解到袁華家中的情況後,我展開了思考,我認為,要開展好幫扶工作,就要融入到這個家庭中去。  拉家常、談心事、講政策、說故事成為我起初入戶幫扶的重要工作,漸漸地,雙老開始依賴我,期盼我每周都能去家裡看望他們,能有個人說說話、聊聊天,待我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
  • 「我的脫貧故事」我成了社區產業基地務工隊的小組長|丹寨縣揚武鎮...
    我叫羅小惠,是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揚武鎮金湖社區居民。我們家原是揚武鎮爭光村黃泥坡寨的人,一直以來,我們家由於我兩個孩子還小,家裡老人又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怎麼好,所以就沒有外出務工,家裡的經濟條件一直不怎麼好。   在老家,家裡的生活來源只靠幾畝田地勉強維持。
  • 「我的扶貧故事」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貴定縣新巴鎮...
    我叫陶國順,是貴定縣委巡察辦副主任。作為全縣2100名駐村幹部之一,我於2018年5月與縣委辦24名同事一起,下沉到新巴鎮幸福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  同時,還爭取水泥30餘噸、砂石、標磚等物資,開展道路水溝維修、文化廣場建設和思想扶貧打造工作,並爭取籃球架、健身器材等娛樂設施,豐富完善群眾精神文化條件。
  • 「我的脫貧故事」走出山區,告別貧困,過上幸福生活丨平塘縣金盆...
    2014年,由於家庭貧困,通過申請、群眾評議及上級部門的審核後,我成為了一名貧困戶。2017年,平塘縣政府出臺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對於是否搬出大山,我猶豫不決,反覆衡量搬出大山後我靠什麼生活,通過第一書記、村支兩委反覆做工作,我下定決心搬出大山。同年,我搬到平塘縣金盆街道新興社區居住。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路上喜樂多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紀檢監察幹部...
    2018年10月,我被安排到多勞村三組作為石求凡的幫扶責任人。   如何做到精準幫扶?如何讓貧困戶走上致富路?如何讓貧困戶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當日下午,我便馬不停蹄地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開展入戶走訪,收集社情民意。   我通過走訪、與村支兩委幹部交流、摸底排查,詳細了解石求凡的家庭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真愛付出 我心無悔丨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幫扶幹部...
    「羅老師,你看,你幫扶的這一家居住環境乾淨多了,生活條件也改善了……」這是今年端午節前,同事在扶貧路上對我的調侃。雖說是玩笑話,但回想著三年來的扶貧路,心中感慨萬千。  我叫羅輝,是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的一名幫扶幹部,中松村村民靳富(化名)是我的幫扶對象。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扶貧搬遷 融入幸福之家丨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
    在我成家之後,我們夫妻住在不足20平米的小房子內,生活依舊艱苦。為了生活,多年來我們夫妻只好帶著家中的3個小孩在外打工,賺錢養家,供小孩讀書上學。逢年過節回來,一家5口也只能擠在不足20平米家裡,實屬難安。後來,我家被村裡評為貧困戶。在國家好政策的持續幫扶下,我逐漸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 「我的扶貧故事」被當作親人的感覺真好|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扶貧...
    我是丹寨縣文廣局派排調鎮麻鳥村的扶貧工作隊王娟。光陰似箭,時光荏苒,七年的脫貧攻堅徵程彈指一揮間。三年前,我們的扶貧工作隊來到了麻鳥村,開始了緊羅密布的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我擔任了麻鳥村脫貧攻堅第一指揮長,並對我們所有的幫扶幹部說,「今年麻鳥村要實現脫貧摘帽,這是硬任務,大家必須在幫助幫扶對象落實扶貧政策、指導發展產業、協調就業、激發脫貧信心上下功夫,堅決完成任務。同時,要與群眾建立良好關係,扶貧成效如何,群眾說了算,如果群眾把你當兄弟姐妹,那才是把扶貧工作做好了。」
  • 「講扶貧故事」扶貧政策「照亮」裡進掌
    對症下藥,幫扶更要幫富李紅文是裡進掌建檔精準扶貧對象之一。自從該村定為山西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後,近50歲的李紅文從太原返鄉創業,得到村黨支部和駐村第一書記的大力幫助,同時給他做好了幫扶規劃。
  • 「我的扶貧故事」搬遷戶的幸福故事丨普安縣新店鎮波汆村幫扶幹部...
    2017年調整結對幫扶貧困戶時,我與王會結緣,我們共同書寫了發生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幸福故事。  王會是普安縣新店鎮波汆村小冬瓜林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7口人。用王會的話說:「人和牲口住的地方就只隔著一塊木板,由於家裡面放不下多餘的床,有時候來個親戚朋友,我都不好意思留人家住一晚上。」  艱辛的生活條件本就讓王會不堪重負,2018年初,他家庭突發變故,丈夫與她離異,所有的重擔全部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生活重重地給了她當頭一棒。  作為一名樸素自強的農村婦女,王會並沒有向生活低頭,她越挫越勇,向生活中的不如意展開了「反擊」。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經歷改變了貧困戶,我也收穫滿滿丨丹寨縣投資...
    我叫蒙正榮,是黔東南州丹寨縣投資促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16年3月,我很榮幸地成為了一名幫扶幹部,並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服從組織安排,主動結對12戶貧困戶。這裡,要給大家講述的是自己幫扶中一戶貧困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