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個帝國。僅僅不到一百年,西羅馬帝國就崩潰了,而東方的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又延續了1000多年。西方陷落後,東方拜佔庭甚至擴大了一些領土,所以關於"羅馬為何淪陷"一直飽受爭議。
筆者認為西羅馬之所以這麼快就滅亡,其關鍵要看東西方帝國之間的差別在哪裡。
1.東西方經濟資源不平衡
東方一直是帝國的經濟強國,它人口眾多,資源更多,城市化程度更高,上稅人口基礎更大,只要帝國是羅馬統治下的一個實體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四世紀後期,一個由來已久的純粹的行政區劃,即由兩個皇帝在東西方統治,隨後變成了一個永久性地區劃,分為兩個獨立的,相互競爭的政治實體。
一旦東西方分裂了,西方將永遠是經濟上的貧窮關係。後來的羅馬軍隊非常龐大,非常昂貴,帝國一半人忙碌不堪。而且保衛邊界又漫長而困難,但必須用更少的人口,更少的資源,更貧窮的省份來支持和捍衛它。
2.東西方戰爭衝突不斷
西方帝國以及與東方帝國之間的內部衝突極大地加劇了西方的經濟困境。在316年至公元476年結束之間,西方帝國爆發了至少六次內戰,篡奪者挑戰皇帝,皇帝被謀殺,將軍們發動戰爭……
此外,西方定期試圖對它所謂的東方夥伴採取侵略性政策,包括西方的帝國將軍多次入侵東方帝國。反過來,東方往往通過鼓勵野蠻人的軍隊向西進攻西方帝國。
所有這些內鬥都耗盡了兩個帝國中較弱的國家本已過度緊張的經濟資源,而抵禦野蠻人的邊界防禦常常使篡奪者和叛亂將軍的失敗退居二線。反過來,這使西部的一些省份感到政府不關心自己的安全,因此他們轉向當地領導人進行辯護。
因此,西方人進一步受到野蠻人和強盜軍隊的折磨,而一些地區,例如高盧北部和達爾馬提亞,僅僅脫離了帝國並解決了自己的事務。
相比之下,東方則設法遏制或避免了這種嚴重的內戰。由於各種原因,東方帝國從來沒有像西方的地方法院民兵那樣,將軍事力量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即使是較弱的東方皇帝也受到許多民事顧問的控制,這意味著像西方反覆發生的那樣,單一的軍事支持的"王位背後的權力"往往也不會成為軍事對手的目標。
3.外部勢力虎視眈眈
西方羅馬軍隊幾乎一直保持著高度靈活、精銳、訓練有素且裝備精良的部隊。保衛西方的軍隊在武器、裝甲和戰術上與東方的軍隊沒有差距,因此很顯然,造成西羅馬崩潰的原因不僅是東西方之間的衝突,還有外部勢力的幹預。
回顧這段時期的羅馬軍隊的戰績:幾乎毫無例外,當羅馬軍隊在戰鬥中遇到野蠻人軍隊時,羅馬人贏得了勝利。但是,兩次戰爭都伴隨著入侵的戰隊不斷減少,更重要的是,帝國內部的內戰使資金匱乏的西方帝國蒙受了損失,使部署和維持所需部隊人數的水平越來越難。
對付野蠻人的戰隊去為羅馬戰鬥和補充正規軍是便宜和容易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產生了重大的後果。
野蠻人的數量從來都不是很大的,問題是帝國瀕臨崩潰,內亂導致它最終開始在軍隊周圍瓦解。幾乎所有成功的野蠻入侵都沒有受到軍隊的抵抗,甚至根本沒有抵抗。
如果說有一個事件標誌著西羅馬帝國不可避免的崩潰,那就是西羅馬失去了北非,這是帝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也是維持西方大部分經濟生活的糧倉。隨著北非的消失,西方帝國的加速崩潰,越來越多的領土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而丟失。
結語
因此,羅馬在其自身的"腐敗"和北方野蠻人的影響下,不可避免的崩潰了,主要問題還是西方羅馬帝國內部衝突(東方設法遏制或避免了)和經濟貧困(東方根本沒有)。
羅馬軍隊遠未衰弱或過時,野蠻人並沒有成為帝國崩潰的根源,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西羅馬內部的系統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