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有網友發布了一段記錄上海無障礙體驗的短視頻,引發了網絡對大城市無障礙設施的關注和熱議。不少市民也通過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身邊無障礙設施的缺失和不良體驗。
對於申城眾多老小區來說,無障礙設施先天存在不足。而眼下各區大力推進的「美麗家園」和舊改項目,是居民們改善無障礙設施的希望所在。但一些小區的居民反映,「美麗家園」工程的確是給每個門幢修葺了無障礙通道,可完工的通道不僅實現不了「無障礙」,走不了輪椅;有的坡陡路窄,連正常的老人走起來都費勁。
如此「奇葩」的無障礙通道,是怎麼被「改造」出來的?
60釐米寬的通道,還沒輪椅寬
靜安區汶水路649弄永和一村居民徐女士反映,上月初,小區的「美麗家園」工程開始對各個門幢入口處的無障礙坡道進行改造和美化。徐女士家裡有位80多歲的老人,行動不便,出門依賴輪椅,這對她們來說是個好消息。她說,永和一村是老公房小區,建造之初沒有任何無障礙設施,早些年居委會組織給每個門幢入口處臺階前加了一段斜坡,就是小區僅有的無障礙設施了。但由於原有臺階十分狹窄,即便加了坡道,輪椅上下仍然費勁,改造是樓內居民們的迫切願望。
△永和一村58號樓門口的臺階和坡道尚未改造。由於臺階十分狹窄,即便加了坡道,輪椅上下仍然費勁,改造是樓內居民們的迫切願望。
隨著改造的推進,一些門幢的無障礙通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臺階大幅加寬,足夠輪椅推行轉身;斜坡拉長,坡度放緩,一側還加上了扶手。個別條件好的門幢甚至額外鋪設了一長段斜坡。可輪到徐女士所在的34號樓改造時,施工方竟然只給原有臺階和坡道貼上石磚,就算是改造完了。改造後,臺階的寬度依舊那麼窄,離「無障礙」相距甚遠。
9月2日,記者前往永和一村實地體驗。34號樓位於小區的最西北角,只見樓道入口分左右兩部分,右側是底樓居民的入口,左側進入後則直接是樓梯向上,前往樓上樓層;左右兩側的入口均有鐵門,鐵門前設有一級臺階,右半部分臺階前鋪設了短短的一條無障礙坡道。因而,坡道加上臺階,組合成了所謂的「無障礙通道」。徐女士拿來捲尺測量得知,整條臺階寬度僅有60釐米,高約15釐米,無障礙坡道則更短,僅約半米左右,踩在上面確實感覺坡度不小。正如居民所說:現場能看到的改造僅限於原有臺階和坡道上新貼上了一層3釐米厚的石材面磚。
△34號樓門口的「改造」,僅限於原有臺階和坡道上新貼上了一層3釐米厚的石材面磚。
△整條臺階寬度僅有60釐米。
對於住在3樓的徐女士一家來說,她們通常需要把老人背下來,隨後在樓道入口處再將老人抱上輪椅推走。記者從徐女士家中搬下輪椅嘗試,不管記者從哪個角度將輪椅從坡道推上去,均會被卡牢,無法在臺階上完成轉身;將空輪椅搬上臺階後發現,輪椅的一邊懸空在外,十分危險。再用捲尺一量,徐女士家中的摺疊輪椅展開後,寬度近70公分。臺階還沒有輪椅寬,難怪無法轉身推行。
△由於臺階寬度還不及輪椅寬,將空輪椅搬上臺階後發現,輪椅的一邊懸空在外。
△徐女士家中的摺疊輪椅展開後,寬度近70公分。
比原先還差,那還改造什麼?
記者在永和一村34號樓門口的試驗,吸引了底樓幾位居民的圍觀。102室的一位老伯88歲了,他雖然走路沒有年輕人那麼利索,但基本可以踱著小步出門走動。他告訴記者,改造後,由於覆蓋了石磚後的臺階更高、坡道更陡,他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藉助斜坡爬上臺階,只能一隻手倚著鐵門,隨後將兩隻腳先後抬上臺階。他邊演示邊不滿地對記者說:你看比原先還差,那還改造什麼?
△102室的88歲老伯正在給記者演示改造後的臺階如何給他帶來不便。
記者在小區內看到,大多數門幢口的無障礙設施改造後均十分寬敞,基本達到了申城目前商品房小區的水準。相比之下,34號樓的改造著實敷衍了。但34號樓的情況也並非個案,小區裡最北側一排的10個門幢均是如此。居民們不解,為何不將無障礙設施一步改造到位?
△永和一村小區大多數門幢口的無障礙設施改造後均十分寬敞。
徐女士告訴記者,發現問題後他們也第一時間找到了居委會,居委會建議居民直接找「美麗家園」的施工方溝通。施工方在小區裡設立了一個項目部,9月2日,記者也來到項目部一問究竟。一位劉姓負責人接待了記者,他解釋稱,小區最後一排的無障礙通道之所以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原因在於「地方不夠」。據稱,按照消防的要求,小區內的消防通道不能窄於4米,而小區最後一排房子距離小區圍牆,也恰好就只有4米餘寬。見記者不信服,負責人帶著記者實地測量,從圍牆邊到斜坡底端,距離的確僅有4.05米。如果要將臺階拓寬、坡道拉長,勢必要向外拓,那就侵佔了消防通道的空間,「這樣工程也通過不了消防的驗收。」
△小區最後一排房子無障礙通道之所以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原因在於「地方不夠」,要給消防通道留足4米的空間。
至於覆蓋石材面磚後帶來的臺階加高、坡道變陡的問題,項目部負責人稱後期路面鋪設瀝青後會有所緩解。「不能將坡道改到臺階兩側?這樣既解決了坡道過短過陡的問題,也給臺階拓寬騰出了地方」,見記者不依不饒,負責人反問記者:「樓裡有電梯嗎?反正都是將人往上背,多背一格臺階有什麼區別?」
老小區無障礙通道改造難題不少
隨著申城「美麗家園」改造力度的推進,類似矛盾已出現不少。普陀區新村路285弄是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老小區,5月以來,小區緊鑼密鼓地進行「美麗家園」改造工程。隨著工程進入尾聲,有居民發現,樓幢門口原本配備的無障礙通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兩截高差較大的臺階。
9月2日,記者也來到小區實地了解施工情況。原來,小區總共9棟樓,其中3棟沿街,因配備地下空間,出入口與地面落差較高,形成了多級臺階,其餘6棟樓入口與道路基本打平。問題正出在這沿街的3棟居民樓上:窄窄的樓棟門口已經砌好了臺階的完整結構——兩級約120釐米寬、19釐米高的臺階,上接一個不到2平方米的平臺,隨後才能進入樓道;臺階兩側設有擋牆,但唯獨沒有無障礙坡道。眼下,由於地面還未鋪設瀝青,最外一側的臺階高差過大,施工方用一塊板磚作為臨時鋪墊。在1號樓,兩根不鏽鋼扶手已經安裝在臺階兩側。
△普陀區新村路285弄小區部分樓幢前的多級臺階。
△1號樓已提前安裝樓梯扶手。
有居民告訴記者,原本小區的無障礙坡道是沿著樓棟一側設計,長度達5米。儘管經常被電瓶車、自行車堵住,但聊勝於無,「如今怎麼把無障礙通道改沒了?」記者在一處「居民接待室」找到了施工現場的姚姓負責人。對方表示,施工方案中並沒有忽略無障礙通道,而是保留了一側坡道的設計,但必須要等到瀝青鋪設完畢後才能將臺階再改造成坡道。具體而言,整個120釐米寬的通行區域,70釐米寬的部分改成無障礙坡道,坡長大致在120釐米,剩餘50釐米寬的部分仍保留臺階樣式,「這是居委會徵詢後與我們反覆溝通的結果。」這樣的設計將統一應用在8個樓幢入口中。
不過,記者搜索某電商平臺銷量前幾位的輪椅品牌,輪椅寬度均在64至70釐米,想要通過70釐米的無障礙坡道可能面臨「障礙」。對此,姚負責人也坦言這個設計「有點勉強」,然而想要拓寬,牽涉到很多因素。臺階的一側緊鄰汙水管網的檢修口,拓寬勢必要將水泥覆蓋在管網之上,要想改動得向相關部門申請;臺階的另一側是剛剛鋪設好的新水管,改動意味著重新施工。坡道長度限制在120釐米也是礙於汙水窨井蓋位於樓幢入口前方。
△臺階和坡道拓寬拓長受到排水管道、汙水檢修口以及窨井蓋的限制。
老小區更需要尊重殘障人士的需求
針對新村路285弄出現的無障礙通道改造的「障礙」,有居民建議:臺階兩側的擋牆寬度約有26釐米,是否能拆除將空間留給坡道?姚姓負責人表示,檔牆確實沒有特別大的實用性,如此設計僅僅是為了保留原有的臺階樣式。如改動,則需徵詢居民的意見。「能得到多少支持,是否會引起其他居民的反對,才是決定施工方案的主要因素。」眼下的設計保留了原有大部分居民的出行習慣,是一種相對「不麻煩」的方案。現場施工銘牌上寫明新村路285弄目前實施的屋面及相關設施改造工程得到了92%業主的同意。
在老小區「美麗家園」改造中,居民意見分歧多,一分一釐的變動都會產生多個回合的「拉鋸」。由於老小區普遍沒有足夠的空間為無障礙通道做出周全的設計,往往讓位於主流居民的利益訴求。不少施工單位存在畏難情緒,設計上就會傾向於保守;此外,也確實存在部分居民對於無障礙出行缺乏「共情」,難以設身處地地去考慮別人出行的難處。採訪中,住在3號樓的張大伯就直言不諱:無障礙通道本身利用率小,「有坡道就行了」「用的人畢竟少,推輪椅時候小心一點就好。」
新村路285弄所在的長新社區居委會主任金瑋向記者表示,小區裡居住的老年人約佔46%,肯定會考慮到輪椅出行的需求建造無障礙通道。針對坡道過窄的問題,居委將和施工隊再做協商討論,確保無障礙通道的順暢通行,同時做好設計方案的充分公示,把惠民工程做實辦好。
在網友發布的上海無障礙設施體驗短視頻中,也指出上海雖然無障礙設施建設已較為完善,但實際使用率低。究其原因,申城在設施進一步完善和相關服務提升上,仍有著很大的空間。不管是在小區內還是公共場所,無障礙通道應該擺在哪個優先級,賦予多少空間,高度、角度又是否科學,側面印證了這個城市對殘障群體和出行不便的老人們的關注程度。建議居委、物業和施工隊伍能夠平衡各方訴求,不妨在「美麗家園」改造中邀請專業人士進行設計,妥善考慮,保障殘障人士、老年群體的出行便利。
題圖:記者嘗試將輪椅從坡道推上去,多個角度均會被卡牢,無法在臺階上完成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