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難免不會是樣樣如意的,有時候在期待中就盼來了一封拒信。那麼,收到拒信就是滿盤皆輸?還真不一定。
1. 正確理解argue信
很多人一收到拒信,就失魂落魄,急得馬上寫封argue信send過去。字裡行間充滿憤怒的控訴和辯解。為了夢校做出了很多努力,卻換來這樣的結果,難免會失落、失望甚至崩潰。雖然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把argue信當作你情緒的發洩那簡直是將作死進行到底。
換作招生官的角度想想,為什麼會接收學生的argue信?為什麼寫了argue信可以復活?Argue信本質上是你進行一次再被錄取的機會。所以不要去重複已交的材料,而是要放入新增信息,比如新的活動或新的成績。一句話概括正確的argue姿勢就是 - 有針對性地針對過去被拒的原因進行解釋,再補充自己的匹配經歷。
一封正常的argue信,是在你確信你的確各方麵條件都適合這個學校項目的情況下,認認真真講道理去說服對方。考過GMAT/GRE的同學一定記得argument writing吧。這其實就是寫argue信的正確姿勢 – 用有理有據的邏輯去寫成一篇文章,讓讀者信服你的觀點。
2. 要不要argue
被放入waiting list的學生,多半是各方面都達標,也有一定的匹配度,但總讓招生官覺得差一點點才配拿offer的程度。
Waiting list 是學校為了滿足自己的招生需求,既怕招不滿,又暫時不想喪失這些學生,而產生的(就是備胎)。這種時候一封argue信中,以一些出彩的經歷(PS中沒有的)補充說明自己的匹配度,反轉的機率是很大的。
如果是你的雅思/託福成績、GRE/GMAR或者GPA成績差一點達標,這種情況下就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argue,文章後面會詳細給出操作方式。
學校要求你的背景在某一方面必須達到要求,比如跨專業申請數據分析要有相關的選修課/先修課學習或者相關的科研項目背景,可你沒有的情況下,去argue是很難成功的。因為你的確可能不適合這個專業。
3. Argue的正確姿勢
針對被拒原因做出合理解釋
如果是上述標化方面的差距,還有被放入waiting list的情況,你就要反思並且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在argue信中講清楚你沒達標的原因,再側面通過自己的優勢去補充。
比如你的語言成績沒達標,這種情況其實argue比較難,因為學校會認為你語言不夠是完不成學業的;能argue的情況就是你的總分達標,但小分不夠,那麼你就要好好說清楚你是什麼原因產生了這種失誤,或者在時間合適的情況下重新刷語言分;參加過不止一次語言考試的同學,還能進行一種神奇的拼分操作 – 比如雅思要求6.5,一次寫作滿足了,一次口語滿足了,那麼就把你兩次考試成績一起提交過去。
補充匹配度
緊接著,講清楚你有什麼匹配這個項目的優勢可以去彌補你的問題的。而且這些優勢絕對不要重複PS中的內容,畢竟PS已經讓你被拒了,那就讓招生官看到點不一樣的。
這種時候需要你去更新你新的信息。比如在你提交了網申後,你又在一個頭部公司有了相關的實習、參加了相關競賽拿到高名次,或者完成了相關領域的大牛教授的科研項目 - 用這些去增添你的經歷,拉高你的匹配度。招生官會發現你既有思想又有學術能力,沒達標的GPA或者語言成績只是暫時的。
誠懇的態度
這不僅表現在你字裡行間的禮貌和尊重,還表現在規範化的書信格式。在符合標準的書信格式中,開頭一定要有致謝和問候的語句,而不是開篇就喊冤抱怨。
還要有非這個學校項目不可的熱情和誠意,既邏輯完美講清楚道理,又要打感情牌去打動對方。
感情牌並不是很空泛去講你對這個項目的嚮往和喜歡。而是要像《文書Why School | 和追你的男神/女神一樣》中那樣,完美表達自己對這個項目的了解,以及為申請這個項目作出了什麼努力,這種邏輯才是真正有說服力的。
「非這所學校不可」不僅表現在這些方面。比如你在拿到offer後一定會選擇這所學校,而不會去別的學校,這種堅定的決心也是要展現的。招生官為了保證錄取率很有可能會注意到你。
簡潔有力的篇幅
整封argue信的長度一定不可以過長。畢竟招生官時間有限,哪有閒工夫看一封篇幅過長的argue信?開篇一句話問候和表達感謝完之後,直奔主題開始說正事。
當然,並不是argue信一定會換來offer,能成功也都是中獎概率。絕大多數被拒情況下的argue信都是無效的,所以提交argue後還是要平和心態面對任何結果;也不可以在申請時抱著還能argue的僥倖心理,一定要認真對待自己當下所做出的任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