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年過60的老人,告訴他們這樣做,孩子喜歡,自己也舒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這個毋庸置疑。父母在沒有經過孩子允許的情況下,就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這也是不能逃避的話題。
既然強行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並且擁有幸福的感覺,而自己不拖孩子的後腿,又保證自己有足夠的自由與舒坦?
其實做到以下幾點,雙方只有喜歡,沒有厭煩。
做一個善良的老人:
處處為孩子著想,大事小事自己扛。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不認為孩子欠有對自己一輩子都還不清的帳。不去算計孩子的血汗錢,力所能及地幫孩子度過難關。不會對孩子的苦難袖手旁觀,不會挖苦嘲笑孩子暫時的狼狽不堪。不挑撥孩子兄弟姊妹間反目成仇,不挑唆兒子媳婦打架鬥毆。
心疼孩子的苦難,理解孩子的不容易。不強迫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不要求孩子遵循自己的意願。不索取孩子報答養育之恩,不詛咒孩子惡毒語言。不敲孩子的竹槓,不捨得讓孩子為自己多花一分錢。
做一個聰明的老人:
不去幹涉孩子家裡的財政大權,不去掌控孩子的工資。不去爭當孩子家裡的主人,不吃媳婦的醋,(不要忘記,你的兒子是人家的丈夫)。不要求媳婦當自己的奴僕,不逼兒子成為風箱裡的老鼠。不在兒子家裡作威作福,不給孩子添亂。
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下棋,畫畫,遊覽天南地北的大好河山。即開闊了眼界,又鍛鍊了身體。
自己的快樂自己尋找,自己的幸福自己創造,不要求孩子圍著自己轉,不威逼孩子為照顧自己放棄工作。農村的老人可以種塊菜地,既有了寄託,又能吃上安全放心的蔬菜。自給自足的人,任何時候都會讓人肅然起敬。
做一個勤勞的老人:
憑自己的經驗積累財富,用自己的雙手鋪好未來的路。有自己的存款,有自己的家業。左手掙錢右手花,春天播,秋天收才令人佩服。不惦記孩子的財富,自己努力到不負光陰,拼搏到力不從心,而不是把眼睛死盯著孩子的錢包,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去實現。
去孩子家裡要遵守規矩,不要以為你是長輩,就可以為所欲為,不要打著關心的幌子,專幹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在孩子面前少提要求多幹活,少擺大譜多隨和。不要認為跟孩子相處就不需要任何顧忌,當孩子討厭你的時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做一個乾淨的老人:
穿著得體大方,身上沒有難聞的氣味,整潔乾淨的老人總是讓人看了心裡舒服。記得上廁所要衝水,吐地痰不要映入別人的眼帘,鼻涕也不要甩得到處都是。吃飯要用公筷公勺,喝茶的杯子不要亂端。要知道有潔癖的家庭連吃飯的碗都做有標籤。
不要以為自己年紀大了,就不注重外表,隨心所欲的不再忌諱這些條條框框。通常你的言行舉止就是兌換別人都對你的態度。
做一個慈祥的老人。
不偏袒任何人,一視同仁。女兒不是潑出去的水,媳婦也不是外人。能容忍兒子賴床,就不要把媳婦的晚起到處宣揚。能看得慣兒子不幹家務活,也可以忽略媳婦不是保姆的事實。
若給大兒一分錢,絕不多給小兒一元。若給大兒帶孩,也不要拒絕把小兒的孩子抱在手上。一碗水端平,沒有偏袒的心房,沒有鄙視的眼神。不給孩子們留下鬧矛盾的機會,不讓他們有被忽略的心涼。
不幹兩邊傳話的事情,不挑撥離間他們之間的關係。不誇讚誰,也不貶低誰,都是自己的孩子,沒有好壞之分。如果有,也應該檢討自己,畢竟他們是孩子,處事經驗沒有你的十分之一。
做一個理智的老人:
不亂買保健品,不相信大仙大神。不聽信讒言,不被人蠱惑。不要整天嚷嚷這疼那癢,不要求孩子陪伴身旁。不要沒病找病地與醫院常來常往。要知道每去一次,就要花掉孩子幾個月的工資,你不心疼,但孩子心裡不好受,只不過是你沒有看到他偷偷掉淚的模樣。
若是得了不治之症,心裡有自知之明,該吃吃,該喝喝,安心地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光。不要求孩子貸款賣房,不逼迫孩子乞討借帳,不看著孩子一輩子的血汗錢為你續幾個月的命而泡湯。你沒有給孩子留下財富,就不要把孩子弄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活在人間,如果沒錢,真的寸步難行。
每個人活得都不容易,給別人留條後路,也是一種慈善舉動。
做一個優雅的老人:
不多管閒事,不亂發脾氣,不計較家庭瑣事,不沒完沒了地嘮叨。不眉飛色舞地談論花邊新聞,不無端指責孩子做出的任何決定,不抱怨過去的事情給孩子聽。
少吃垃圾食品,根據季節添減衣服。不把孩子當傻子欺負,不區別對待老實的孩子。尊重家裡的每一個成員,用心經營和家人之間的情分。
沒事的時候多出去走一走,大商場裡溜達溜達。不買東西也沒關係,鍛鍊了腳步,豐富了眼睛。人多的地方沒有孤獨,只要和顏悅色地說話,誰都可以和平相處的成為朋友。
孩子要掙錢養家,活得也甚是辛苦,因此,不要求疲憊歸家的孩子為你端茶倒水,不指使他們為你捶腿捏背。他們的辛苦,就是你生他的那一刻起就註定的事情。
常年在一起住容易產生矛盾,矛盾就是瓦解消耗親情的罪魁禍首。不如各住各家,各自烹飪各自款待自己的胃,別去自尋煩惱,惹得大家都不痛快。
想開了,就煙消雲散了,想通了,就不再斤斤計較了。孩子有孩子的生活,你有你的快樂,不必非要攪和在一起互生煩惱。如果保持界限感,反而會得到孩子的更多尊敬與喜歡。
人生就是一列火車,沒有誰陪會你一直走到終點。放平了心態,就是在享受生活,也避免了煩惱的叨擾。
做到以上幾點的老人,孩子喜歡,自己也舒坦。